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大大提高你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也可以使你没精打采,萎靡不振,大大降低你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可以使你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也可以使你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以至悲观厌世。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理智地去处理各种问题,也可以使你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还可以使你心安理得地生活,也可以使你的生活抑郁沉闷,暗淡无光。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绪活动。
人的行动不仅取决于理智,而且还取决于情绪和感情。一个儿童纵然智力发展良好,如果情绪时好时坏,缺乏求知欲、兴趣感、成就感、挫折感和理智感,他的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一个人即使熟知道德规则,道德认识十分正确,假如没有爱心、良心、责任感、怜悯感这些情感的驱动,也同样会有不道德的行为。在城市中,有些做父母的在培养孩子智力方面真可谓不惜本钱,钢琴、小提琴、智力玩具、连环画、科普书等等应有尽有,休 闲居 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却忽视了孩子的希望和兴趣。这样,孩子也可能会有暂时的快乐和欢悦,但时间不长就会产生愤怒和不满足等情绪来,同样也有碍于智能的发展。有的父母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孩子就能成才,而不注重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激发孩子的良好情绪,如兴奋、艰苦、期望等,孩子的进步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应当在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道德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良好的情绪,注重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初做父母的人们,往往以为新生儿只知吃、睡,其实不然。有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出生三周的婴儿看一幅生人的面孔,同时让他听到陌生人的说话声。结果,大部分受试婴儿对这两种情况都表示“不满”,有的显示出不乐意的样子,有的干脆以哇哇大哭声“抗议”。这一实验表明,新生儿不但能分析所感知的现象,如亲人的声音和面目,而且能把一种现象同另一种现象,如亲人的声音加以联系起来,并用自己情绪的变化对它们作出反应。如果妈妈始终用“自己的声音”跟他说话,他就快活,他就安安静静地玩。如果妈妈突然改变声调,用不像自己的声音说话,婴儿就不满或不安。这说明新生儿已能体会到最简单的情绪状态———满足与不满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婴儿的良好情绪比不良情绪产生得晚,良好情绪能导致良好个性,不良情绪的发展则可能导致不良个性。因此,父母应该多给孩子积极的情绪刺激。
孩子的情绪是家庭成员间关系直接影响的结果。七个月左右的孩子已能认人了,他喜欢跟父母说话,和父母一起玩乐,尤其喜欢天天喂饭的妈妈或姐姐,如果生人来逗他,他就会害羞或哭起来。过了八九个月后,情绪的分化日益明显起来,刚哭过就笑,笑过后又哭,特别是夺走他手中的玩具时他会哭得更厉害。有时还会看大人的脸色哭,以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一周岁左右的孩子情绪分化更明显,不高兴时还会哼哼唧唧,不让他做事,他会边哭边继续自己的动作。在同家庭成员相处时,他会模仿家人的某些简单的动作,且已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并积极作出反应。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同孩子相处时应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这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常让孩子一人呆着,或者很少跟孩子相处,这对发展孩子的良好情绪,加强孩子与成人之间的联系是不利的。有些母亲为了干自己的事,就把一周岁左右的孩子搁在一边,减少拥抱的次数,这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发展,影响母子之间的亲昵关系,并造成孩子语言发展迟缓的后果。
孩子过了周岁以后,手脚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生活范围逐渐变广,自我表现增多,探索欲望也随之增强。这种探索性可成为他们日后生活的原动力,也可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的习惯。因此,我们在鼓励孩子的“自发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培养他的适当控制自我的能力——即自制能力。
两岁以上的孩子,会显现出欢喜和得意的情绪,也爱撒娇,同时不满、愤怒和恐惧等情绪分化也更为清楚。到了5岁时,情绪进一步由粗向细分化、发展,这时孩子已具备大人的情绪,比如能控制哭泣,开始学会发脾气。对此,父母要慎重对待,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应当仔细地观察孩子的状况并寻找原因,应该满足他就满足他。如果属于孩子胡闹,就应耐心教育,但不可恶声训斥,甚至打骂,打骂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