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健康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孕34周胎儿的发育(第二百...
 查查你家里有多少“毒品”...
 第九次产前检查 (第二百七...
 孕38周须知(第二百六十四...
 妊娠期糖尿病(第一百八十...
 糖尿病孕妇的护理
 宝宝鼻出血的居家处理
 勿随便做胎儿镜检查(第二...
 为什么儿童夏季易患沙土皮...
 小儿高热该怎么办?
 春天是婴幼儿抽搐的高发季...
 话"痛经"(第廿天)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宝宝健康 >> 

宝宝健康 天才儿童的苦恼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6-03 11:44:01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给她一个十分出众的名字,让我们暂时叫她做“‘超人’。

  超人精灵可爱,聪明伶俐,是家人及老师的宠儿。但她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哭。休 闲宝 贝 网

  很小的事情,像铅笔芯突然断了,或皮鞋的带子打了结,或她的书桌被人收拾过,都可令“超人”眼泪盈眶,哭泣不止。

  “超人”的父亲是物理教授,却无法理解女儿的个性。他说,女儿见过很多大场面,惯于应付各种环境的压力,对着一千人表演钢琴独奏都从容淡定,怎么对毫不重要的生活小节,却完全失去控制?

  这真是个有趣的谜。

  怎么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可以面对万众,却无法容忍生活上的小挫折?

  要找出谜底,首先要从“超人”的名字开始,超人名为“超人”,可见这名字带着父母对她多少的期望。由出生的一刻起,父母为她安排一切有益身心发展的活动,给她准备最适当的环境,加以栽培。父母喜欢古典音乐,“超人”的婴儿室也天天播放着莫扎特与巴赫。父亲头脑精密,女儿的玩具也全部是发展脑力的益智游戏;母亲精通几种语言,女儿的故事书也备有中、英、法、德语版本。

  这是一个在放大镜下长大的孩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父母的苦心观察,刻意启发。

  大便时听音乐

  “超人”大便不畅,父母给她买个会唱歌的马桶,她每次拉屎,马桶就会唱起歌来回应,让她拉得开心。好在马桶唱的不是古典音乐,否则“超人”长大后每上音乐会,就马上联想起要上厕所,父母要女儿做音乐家的梦想,岂不变成笑话?

  “超人”身负重任,其心理负担可想而知。她是个乖孩子,心甘情愿地走上父母为她安排的道路。七八岁的小小年纪,就参加天才儿童的独奏会,博得掌声满场。父母对她的厚望,更形迫切。

  父亲说:“‘超人’在班上考第二名,我鼓励她下次一定要考第一。”

  一个永远向上的孩子,其实像一匹马场上的赛马,被人罩上眼罩,只能望着目标奔跑,不可旁视。在这样绝对理智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当然无法接受这世界不完整之处,因此,生活上稍一出错,就触发起内心无比的愤怒,无比的控诉。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勒(AliceMiller),专门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她的一本名著《天才儿童的苦恼》,写尽儿童的悲哀。

  米勒所指的“天才儿童”,并非一定是天生具有特别天赋的孩子,米勒认为,我们所有人在儿童时代,都得要具有特别的才干,才可以应付父母对我们的各种要求。

  米勒认为成人的困扰,大部分与儿时的经验有关。父母的爱,很多时都与“赏识”不能分割,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爱,一生下来就知道要凡事达到父母的期望,否则就会失去父母的赏识,也同时失去他们的爱。渐渐地,孩子学会再也不以自己的感觉为感觉,只求获得父母的赏识。

  为形象而活

  这些孩子长大后,对整个世界也是具有同样心态,他们需要站在世界的之巅,受全人类的赞扬,他们当然也对自己万分欣赏。这些人一旦从高处跌下或经历做人必经的正常阶段,如生老病等,就会陷入无比的低潮。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一个不是十全十美的自己。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为一个形象而活,很少人真的会让自己接触内心真正的感觉,尤其是令我们失去“好孩子”形象的感觉。我们的自我评价,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的成就、美貌或突出之处,很少会安于做个平凡而深知自己七情六欲的人。因为我们从孩童时候就知道,为了要获得父母的爱,我们需要突出自己。

  《天才儿童的苦恼》写于一九七八年,至今仍是一本畅销书,米勒在一九九四年这书再版时重新写了一篇自序,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暴行,除肉体之外,还有更大部分是微妙的心理控制。而且这种控制,是不自觉地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单从我们的名字,也可以看到上一代放在我们身上的压力。中国人命名,不是要扬名声显父母,就是要超群脱俗,总得要有过人之处。年仅八岁的“超人”,在下意识中知道,“超人”之路并不好走,因此一有机会,就得放声大哭。

  她能够哭泣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让心中的压力有个出路。但是,慢慢地,她学会了怎样控制哭泣,她就将把自己的感觉埋藏得更深。

  妙的是,低潮或神经紧张的状态,很多都是因为内心强烈的感觉无法流露之故。

  未必事事完美

  艾里克森的弟子查夫基(JeffreyZeig)认为,极度沮丧的人,大部分都无法接受自己或生活上的不完美,因此,他的心理治疗,常刻意地把“不必完美”的观念,灌输到病人的意识中。

  我参加过他的一次催眠示范,他先让病人放松,然后用十分温和的声音把病人带入催眠境界:“我要你集中思想,找寻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之处……做人的不完美之处……不单要想,还要去欣赏这些不足之处……日本的著名陶瓷艺人,在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后,故意把一角弄破,不让它完美……最精巧的波斯地毯,在将完成时,织造艺人刻意把绳结打错……我在编制两卷书籍时,也特别在每一卷书籍内,故意加上错误,因为,我不喜欢十全十美……”

  查夫基这一番推广“不必完美”的催眠法,颇有值得怀疑之处,不知道他是为自己的书籍做广告,还是出版后发觉真有错误,乘机为自己找个借口。无论如何,事事追求完美,是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镶在头上的金刚箍。这金圈子一天不除下,我们一生也不得自由。

  我也建议“超人”爸妈,为女儿起个新名字,叫小花猫也好,小黄狗也好,八岁的孩子应与动物为伍,跳跳叫叫的。一个孩子过早背上那征服世界的使命,担子实在太重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