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爱迪生生平介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9-01 02:17:11
>>>>>>>>提问
>>>>>>>>休闲宝贝网回答:
爱迪生生平介绍
人们在临终之际,若能把狂热的精神留给 子孙,那就留下了无价之宝。 人生太短暂了,事情是这样的多,能不兼程而进吗? --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休 闲 宝 贝 网
爱迪生的晚年,仍然像青壮年时期一样,紧张地进行着发明创造活动。其中一例是就"爱迪生考题"的"发明"。1928年,他从野草中提炼橡胶成功。当他80岁时,仍然不懈努力地工作着,他下定决心:"我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爱 迪 生 考 题" 的 发 明
在爱迪生晚年,他所具有的个人特征是:说话仍夹杂着年青时代就有的亲昵与淳朴的地方口音;他所说的警句含义深远,恰到好处,同时也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他对勤奋工作、节制欲望和朴实无华的称颂,在美国各地引起了共鸣。战后,他成为美国声名鼎赫的人物。1918年1月24日,由爱迪生的几位同事创造的"爱迪生先驱会",就足以表达了全美对爱迪生深厚的景仰之情。
年迈后,爱迪生利用空闲,常常外出旅行,大半是夏季, 作为期两周的野外露营。这种旅行,常有亨利·福特和博物 学 权 威 约 翰 · 布 朗 博 士 参 加,有 时 连 哈 定 ( Warren Harding )总统也会来凑兴。1919年,3人一起又在野游中呆 了两个星期。他们穿过斯莫基山脉,来到西弗吉尼亚,又南 下北卡罗来纳州的阿什维尔,然后到谢南多亚河谷,直至马 里兰州。1919年的旅行已把原来的简单装备发展成3辆车的 车队,其中包括一辆"厨车",内有大型汽油炉,特制食品柜 和电冰箱。他们把车开到了湖区和山区,在地上睡觉,在炉 火上炊他们的食物,晚上,他们坐在炉火旁,讲故事,谈关 于他们的生活。
1919年战争结束后,他们还计划进行一次更大的旅行。 同时,他们也希望在旅行中重新发扬第一次出行时的回到丛 林去的精神。可事实上,这样的可能已不复存在。如果说,福 特已经闻名于世,那么爱迪生就已成为了神话人物。有些怪 人也许会问:"爱迪生是谁?"其中最典型的一例,就是爱迪 生在一个偏僻的村落遇上一位小姑娘。当爱迪生问她是否认 识他时,她回答说:"你是留声机先生。"
1921年他们再次出行。不仅夫人们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还有儿子、儿媳。费厄斯通又请来了他的老朋友哈定总统和 夫人,让他们也在营地和大家共度一个夜晚。总统在一个星 期天来到,身边带了一个秘书,6名保安人员,9名摄影师, 10名华盛顿记者。在总统的提议下,还邀请了某主教与其夫 人。这样,他们共搭了20座帐篷,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旅游 团。
1924年,他们最后一次旅行。费厄斯通抱怨道:"活见鬼, 这哪是什么旅行,差不多变成巡回演出的马戏团了。"福特的 副官查尔斯·索伦森说:"成群的记者、成排的摄影师为这4 位名人采撷生物标本的活动写报道、拍镜头。这种寻求寂静 的郊游,简直变成了好莱坞的首场演出。当然,福特喜欢宣 传。"
除了花少量时间旅行外,爱迪生仍勤奋地工作着。他已 年过七旬,人们说服他缩减工作量以后,每天仍干16个小时。 他还牢牢地控制着西奥兰治唱机工业和其他工业。有时,采 访者会贸然问到他准备何时退休,爱迪生的回答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葬礼之前。"其二是:"当医生搬来氧气瓶的时候。" 当有人问他打算如何度过晚年时,他很不高兴地说:"不应该 想到这些。我现在精力还相当充沛,应该继续勤奋工作才对。"
他不但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晚年,他仍然保持着 发明家的精神。有一次,爱迪生说:"好像最近的学校教育都 在造就一定形式的人,没有让人的智慧有充分的发展。其实 只要自己看书就能知道的事,没有必要非由老师来教不可。倒 不如养成青少年自己的思考能力,否则的话,将来要想有什 么大发展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我赞成你的看法。"随声附和的是福特。"爱迪生先生, 你觉得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的研究所,每年都有许多青年想来就职。我提出种种 问题来考他们,问题中很多都和发明与工业毫无关系。这些 应征青年,有的显出颇不以为然的样子,认为我问出范围之 外,那样的青年我就不用。我提出许多题外问题的目的是想 看看这位青年,在精神上是否健全,是否具备在我研究所工 作的性格。"
"的确不错!"
"福特先生,我也常常想,美国今后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我们需要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美国青年中一定有不少优秀 的,但是否有发掘这些优秀青年的方法呢?如果能发掘这样 的优秀青年,我愿提供就读大学的奖学金。"
考试马上付诸实行。审查委员会由亨利·福特、摄影大 王乔治·伊士曼、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史特兰特博士、横渡大 西洋的飞行冒险家林白、以及另一位学院院长柏利等5人组 成。
第一次考试,办法是从各州选出一名优秀青年,再加上 欧洲地区代表49人齐集爱迪生的研究所内接受最后考试。
试题总共是57题,分为四类:第一是物理学,第二是化 学,第三是数学,第四是常识。一至三都由专门学者出题, 只 有第四类,由于身为社会一分子,要看他对社会贡献的想法, 所以特别采用爱迪生的意见。例如物理学方面,有如下的试 题:"说出噪音与音乐、音响的差别。""教会里的风琴,如果 没有暖气设备,每遇寒冷天气,音调就会改变,这是为什么?"
考试完毕,试题在全美各大报上发表,大家都想试试自 己的能力,所以一经报告解答,无不深感兴趣。
有名的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博士看过化学试题 后说:"这太难了,就连我去考,恐怕都考不及格。"这句话 马上在报上刊登出来,读者们都笑了。
第四类由爱迪生出题,全都是出人意外的问话,最令一 般人感到兴趣,例如:(1)如果你有百万元的遗产,要怎么 运用?(2)你愿为下列主题中的那一项拼命?幸福、快乐、舆 论、名誉、金钱、爱情。(3)你临终前回顾自己一生,以什 么来决定自己的一生是成功或失败?(4)你认为什么时候可 以说谎?
的确,像爱迪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说是人生的切身 大事。考试结果拿到最高分92分的,竟是一位16岁少年,另 外还有3位少年及格。爱迪生拔给这4位少年,就读4年大 学的奖学金。
爱迪生干工作有一个特点,这就是说干就干,不仅要干, 而且要努力干好。"当我叫手下人做一件事情时,我总是要他 立刻就做。固然,能预先看一下试验的记录再动手是很好的, 但事情又得延迟到明天做了;而我是要现在就决定的。延迟 时间对于我很不方便,而且事实上对于整个部份也是不方便 的……"。"在我的雇员中如果有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中只能 完成预定工作的一半,或是比一半多一些时,我便要长期的 观察他,一直等我发现出他的原因来。一般学校中的学生的 学业,只须60分就算及格,我认为这办法是可耻的。"
爱迪生也为申请在他的公司工作的人拟定考题。考题受 到了赞扬,也招致了谴责。考卷共150道题,这些考题有一 个特点,就是均与工作内容毫不相干。由于许多问题之间毫 无联系,为此爱迪生受到了措辞尖刻的攻击。《科学美国人》 记者对爱迪生进行了连续采访以后,登出长篇文章。爱迪生 的解释是,除了考试,用其他方法录用的经理人员很难称职。
在爱迪生看来,做经理,最重要的素质是记忆力。"但他 也认为:"不是说记忆力好的人必然就是好经理。也许有的人 记忆力超群,却不能担当讨价还价的重任。但是,如果他的 记忆力好,那就具备了一个基本条件,其他条件都在其次。"
1921年11月《科学美国人》载文说:"爱迪生认为如果 要在工作上试验一个人是否能干的方法是太浪费了。在过去, 由于他的手下人的健忘已使他损失了5000元。"
爱迪生的测验内容大都是一般常识。那些涉及到技术数 据和化学方程式的问题,只要读过课本的人,都可以答出。有 些题是数学游戏。有些题的内容是问某文章的作者、某事实 的发现人。另一些问题要求作出判断。
通过考试,爱迪生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人们的教育 有57人达到了7 0分的成绩。后来又减为40个,算是"中 等"。80分左右的只有32个。第二个结论是,这种考试确有 成效。他所雇用的那些成绩好的人以后都成了出色的经理,而 未通过考试雇用的人,都不能胜任经理之职。爱迪生说,他 们的成绩是"最最劣等"( XYZ )。因此,就爱迪生本人而言, 已对考试作出了肯定的结论。
寻 觅 化 工 新 材 料-- 橡 胶
过去,爱迪生曾向人们解释自己最新发明的前景与意义, 现在,他又无时不在试图应付世界和人类的有关问题,而且 还像以前的技术发明那样,早已有所预见。
1922年,他有关原子能的预见,要远胜于大多数人,甚 至大多数科学家。爱迪生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原子能终 有被发现的一天。其实,我已经在自己的实验室按日益增长 的有关资料进行了试验……就原子能而言,目前还没有希望 作出更多的预见……。"
在爱迪生74岁时仍然对"一切"都感兴趣,充满乐观精 神。他又开始研究以太。爱迪生说:"进行这项研究是为了消 遣。现在,我只是阅读有关文献,了解一下其他人的想法,其 他人公布的资料和他们的发现。目前,有关以太的结论是否 正确,我还不能断定。如果爱因斯坦能够在空间、时间和几 何形状问题上作出新的发现,那就更说明现在人们对以太的 认识还没有最后完成。不过,当前我什么意见也不能发表,因 为我手头的数据不足。没有数据-- 我说的是全部数据-- 我就无法工作。"
当《纽约时报》记者请他评论美国的经济形势时,他毫 不犹豫地说,美国的经济状况是"有些紊乱"。但"只要有毅 力、有决心、靠艰苦的劳动,是可以使它走上正轨的……不 要称之为恐慌。这只是一段萧条而已,用不着担心,只要我 们坚定不移地克服困难就成。"虽然他的意见得到人们的重 视,可是他的"新币"计划却被专家们不加考虑地指责为超 出了银行管理的实际可能而抛弃。
爱迪生虽然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但他还是像以前那样不 断接待来访的记者,还是严格地保持着自己在西奥兰治的工 作习惯。他每天8时吃早点,半杯葡萄酒,一杯咖啡,一块 烤面包。用完早餐,他便驱车去实验室,阅读某项工程的负 责人员写来的报告,然后处理自己手头的研究工作,一般要 熬到很晚才回家,在天黑以前驱车返回的情况是少有的。爱 迪生也常为生意上的事情去纽约和芝加哥,但他仍像早年那 样极力回避固定形式的宴会。因为耳聋,他听不到别人的讲 演,而且,他也讨厌穿上考究的衣服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
≡
查看、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