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求救信号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22 08:19:32
上学前班的东东因为经常在上课时做鬼脸、学怪叫,被老师批评。妈妈发现东东在家自己也常挤眉弄眼,被提醒后,东东暂时不眨眼不做怪动作了,可没过多久又故态重萌,妈妈认为这是孩子存心捣乱,气恼不已。后经医生提醒、分析孩子怪异表现的起因,来源于东东爸爸下岗后心情郁闷染上酒瘾,为此,爸爸和妈妈经常吵架,孩子的眨眼症状正是从那时开始的。随着家庭“内战”的升级,东东的怪动作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东东的这些怪动作在被提醒时暂时被克制,但时间一长又故态重萌,时好时坏,时轻时重,经常变换花样,不少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在存心捣乱。为了强制孩子改掉这些“坏毛病”,家长或老师以劝导、训斥、体罚等手段来对付孩子,可实践结果正如东东妈妈一样,这种处理方式只能适得其反。 休 闲宝贝网
幸好东东妈妈带孩子到医院做了必要的检查。儿童不自主的、反复的、无目的性的快速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是抽动障碍的症状。虽然抽动症的发生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倾向,但起因与表现形式明显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症状的波动则和精神紧张因素有关。孩子如出现上述症状,应首先从消除外部压力入手,东东在家庭“内战”的环境中必然承受许多额外的心理压力,最后导致异常行为表现。此外,课业负担过重、长期受忽略、强烈精神创伤等,都会成为孩子问题行为的导火索。
综上所述,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捣乱,而是一种呼救的声音,希望父母能帮他们一把,渡过难关。
启示:
孩子的问题行为是求救的信号
情绪紧张,眨眼频率高,越受刺激怪动作越多,这些被家长理解为“不听话”、“不懂事”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孩子缓解自我压力、自我安慰的方式,是孩子发出的信号,是在请求家长检查对孩子教养的态度,为他们排除心理上的压力。孩子此时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矫正不良习惯,更需要的是有人能体察他们的内在需要。
一般说来,短暂抽动症及没有明显功能损害的慢性抽动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心理治疗对于任何一个抽动症的儿童都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可以做到的是:
※ 避免精神刺激
像东东家这种高冲突的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家长应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为孩子创造平静而自信的氛围,保持孩子愉悦、放松的心情。
※ 注意对孩子的态度
放弃、打骂、恫吓、责怪,只能让孩子感到更紧张,不自主动作也会越发频繁。父母的焦虑不安和过分关注,更会无形中给孩子一种紧张气氛。对孩子的举动,即使是非常让人生气的动作,也不要过分关注,更不要模仿、取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消除症状。
第一,合理安排日常作息时间和活动内容,避免过度紧张。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学业要求,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只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 第二,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注意力。
第三,相反习惯的训练。可教孩子深呼吸及其他一些放松技巧。
第四,不要取笑或歧视孩子,消除其自卑心理。对发展同伴关系有困难的孩子,可安排其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相关链接
识别孩子的求救信号
怎样了解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台湾儿童心理学家游乾桂曾就此问题做过阐述。下面列出一个简要的清单,作为家长了解孩子心理问题的索引。
※ 对自己的看法
过于自负,特别有优越感。
反之,常自认为无能,易受伤害,只接受他人的批评,对赞扬的话常表现出怀疑。
※ 对社会的看法
极度悲观,认为世上充满了坏人和坏事。
心中充满防备和不安全感,对未来缺乏憧憬。
※ 情绪上的异常表现
情绪长期不稳定,动不动便大发脾气,好哭或烦恼不安,很难安抚。
※ 行为上的异常表现
咬指甲、挤眉弄眼、局部抽搐、抓头发等。
出现肚子痛、头疼等病痛,但又查不出生理性病变。
经常发生意外或故意做冒险的行为。 ※ 交往上的异常表现
好孤独,不爱与人交往,过于安静,经常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一个人玩。
孩子的笑容和与他人的谈话很少。
※ 家庭环境可能存在的问题
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不在家,陪伴孩子的总是电视、电脑或保姆。
父母教养方式一会儿纵容,一会儿严厉,孩子表现出或“过于随和” 或“过于叛逆”。
家里常有争吵,孩子被卷入成人间的矛盾当中。
以上种种迹象,都在提示我们应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做出适当的调整,孩子的异常表现需要成人用爱心和关怀加以回应。如果情况严重,家长经过自身努力效果仍不显著,就应带孩子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摘自《读懂孩子的心》
编辑:小元
≡
查看、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