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机构调查,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冷漠的心态。所谓冷漠,就是对陌生人的疾苦不闻不问,缺乏起码的同情心。过于冷漠的孩子,对他人漠不关心、不肯付出友爱,喜欢嘲弄残疾人、辱骂乞丐,甚至刻薄地伤害同学、朋友和父母。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冷漠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冷漠呢?教育专家认为,孩子的自私和冷漠,往往可以折射出他的家庭教育状况。下面的事例就是一位父亲的切身体验。休 闲 宝贝 网
晓海和爸爸在街上遇见一名乞丐,爸爸准备掏钱给乞丐,晓海却用身体挡住了爸爸,说:“都是骗子,别理他。”爸爸不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是骗子?你没看见他很可怜吗?”晓海理直气壮地说:“有什么可怜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不过是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骗取别人的同情心而已。”爸爸对晓海的行为感到痛心,于是,生气地说:“你怎么一点同情心都没有?你听谁说他是骗子的?”晓海丝毫没有半点悔恨,反而振振有词地说:“我还不是听你说的。你以前不是给我讲过,某某城市有个丐帮,他们白天以行乞为职业,晚上却出入各种高级的宾馆挥金如土。”看到晓海眉飞色舞的模样,晓海爸爸的心里可真不是滋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多数孩子的冷漠,都是在父母的误导和片面要求下形成的。特别是在信息如此丰富的今天,向孩子灌输什么样的思想,是每个为人父母者应该再三思量的问题。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父母拉着孩子从衣衫褴褛的乞丐身旁走过,并对孩子说:“有脚有手,干什么要搏得别人的同情!”或是从车祸受害者身边走开,告诫孩子:“别管,小心赖上你。”
你知道吗?当你说这些话时,孩子的内心就已经逐渐干涸,变成荒漠了。所以,当你叹息现在的孩子怎么只想自己、没有同情心时,你也要想一想自己是否曾给了孩子冷漠的基因。
别以为冷漠只是会伤害别人,其实,孩子才是冷漠的最大受害者。冷漠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因为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不只是物质交流、信息沟通,也是心灵与情感的互动。冷漠的孩子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也谈不上关心别人,与别人分享。这样的孩子往往具有孤僻、不合群以及挑剔的性格,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担别人的痛苦,了解别人的需要,同时也不会被别人所接受。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不能获得友情,甚至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情感发展包括很多要素:良好稳定的情绪、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同情心等。冷漠的心态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必要的同情心。同情心是关怀、助人、分享等社会品格及社会交往技能组成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对是非观点提供支持的一种非常关键的情感。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孩子不可能产生对美好的真切体验和向往。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更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救救孩子!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被培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么社会怎么可能给人以温暖呢?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一味教孩子坚强,而忘了给他必要的同情心。坚强没有错,但坚强不是让孩子去轻视弱势的人群。
来源: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宝宝,你给了孩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