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如何对待孩子屡教不改?
 如何挑选幼儿启蒙教育软件...
 适合3-6岁儿童的亲子游戏
 4-5岁幼儿人际关系智能发...
 别小看宝宝午睡自慰行为
 如何征服2岁宝宝的情绪
 和春天有个约会
 小凳子早教方谈:美丽仇晓...
 避孕药会抑制女性性欲
 李连杰:尊重女儿选择
 如何保护宝宝幼小的自尊心...
 宫内胎儿怕什么?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练就孩子的表现力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2-20 19:29:00

 
  很多父母意识到,在交往中占有主动性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孩子在电梯里见到邻居家的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主动地去打招呼,甜甜地叫他们,对方则会眉开眼笑地夸孩子有礼貌,真乖;要是在幼儿园看到老师需要帮助的时候主动上前做事,老师也会格外关注孩子的成长。于是当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做事不主动,心里很着急。 

  ◎案例 
  3岁多的薇薇是幼儿园的“老生”了,可与其他入园晚的小朋友相比,她的胆子也太小了、很怕生,在家里表现还行,一到了外面,绝对不和不认识的人说话,更不敢一个人到邻居家找小朋友玩,平时连说话声都小得像蚊子的嗡嗡声。一件玩具能让她自己玩上大半天,绝不找身边的小朋友玩儿。大家都夸这个孩子真文静,又省心,又好带。文静固然好,但这孩子是不是过分安静了?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薇薇妈放心不下:幼儿园办了一个舞蹈班,训练一段时间后将向家长汇报演出,请家长报名。妈妈征求了薇薇的意见,结果,薇薇不置可否,妈妈就自己做主给孩子报了名。可是薇薇学了几天,回家满腹心事地对妈妈说,别让我上舞蹈班了,我难受,我不想跟老师学,我不想和小朋友玩儿,我愿意一个人玩儿。妈妈听后不知该怎么办了。 

  ◎分析 
  薇薇的表现有一种行为倾向,这就是多发生在低幼儿中典型的被动性问题行为。家长别过于着急,也许孩子并不一定真是被动性问题行为,即使是,经过一定的措施会改变这种现状的。但家长要对这种行为倾向引起足够的重视。 

  被动性问题行为的主要特征:缺乏自信心;很少参与集体活动或参与集体活动有困难;胆小、易害羞;不爱讲话;不合群,严重的甚至有自闭倾向。如果不经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就会在孩子年龄越来越大时引起退缩性性格,这对孩子的社会化以及今后的参与社会有着严重的障碍。 

  不同儿童的表现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缺乏自我意识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长期下去不予以矫正,就使孩子在别人、众人面前,或被人注意时心里感到不自在,出现回避、不情愿与人交往,当有人对他非常热情的时候他一点都不习惯,甚至有时会有厌恶的感觉,并且表现出伤害别人的倾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课堂发言或工作上做报告时会感到害羞,胆怯,紧张,甚至有面红耳赤、心跳加速、两腿发软、甚至嗓音都变了调,手和脚不知道放到哪里好,浑身不舒服,每次在必须要表现自己的场合来临之前都感到如临大敌的恐惧感,而不是一种期待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愉悦感。他们虽然自认为喜欢独处,回避和离群,但事实上,心中却又常常感到压抑、孤独和焦虑。长久这样,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会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走进孩子的内心 

  其实,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珍珠般的童心,只是紧紧地藏在蚌壳里,不肯轻易地展示给别人看。细心而又有方法的家长是能够开启孩子相对封闭的内心的。 

  被动性行为是一种无法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感觉,每个孩子在早期生活中都有一点,特别是在18个月到两三岁这段时间,这只是一个过渡期,父母不必太焦虑。当孩子逐渐长大,要去面对令他困惑的新情境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会让孩子知道,一切都是有趣的,一切都是友好的,只需要让孩子拿出更多的好奇和勇气来面对。 

  此外,孩子有时也需要独处,当他一个人玩的时候,并不一定表示他很寂寞。说不定他正自得其乐。那些朋友很少的孩子,可能在他的小天地里很快乐,他的友情可能很深刻,或者他的个性本来就是不需要与太多人交往,这与那些因不会交往而感到压抑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只有深入真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确切知道孩子是否真的孤僻,是否由于过分被动而躲在自己安全的“壳内”。但无论如何,在幼儿期间对独处要求很高将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因此,应该及早开始帮助孩子打开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就需要家长十分留意,以便引导孩子与人群有正常的接触。做父母的可以为孩子创造机会,让离群的孩子也能体会到新的经验给他带来的新鲜和愉快。 

  解决方案 

  拓展孩子经验的方法很多,但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吓着孩子。薇薇的情况可能就是因为入园过早,家长没有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使她在早期没有得到更多的与人交往的乐趣,于是想失去对人的兴趣。另外,这样的孩子兴奋点很高,即不如那些兴奋点很低的孩子那样容易激活情绪,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才能激发他们一点点交往的愿望。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可以引导他尽量习惯陌生人,例如,经常带她去商店、公园等地方,但态度要温和、充满爱心,使她有安全感。另外尝试着别让孩子一天到晚粘着父母,留她单独与祖父母或保姆在一起,也能帮助孩子学习适应别人。 

  父母也可以利用孩子的特殊兴趣来鼓励他参与活动,这可消除其紧张不安。例如,孩子对画画有特殊的兴趣,父母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一起来画画,孩子在这样的小团体里,就能有兴致,能比较自如地表现自己。与人交往的愿望逐渐加强起来。 

  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别什么都抢着做。生活在一个成员较多的家庭里的孩子,很难摆脱众多成人的关爱,这种过度保护的环境,往往很难形成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孩子不知道该怎样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旦他从温暖的家庭里走出来,必将无法承受外界紧张气氛的压力,而变得依赖胆怯,难以合群。 

  运用游戏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积极的措施,很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也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理想的效果: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家里进行各种表演,并且把这种表演分步骤做得更细会起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表演给父母看,可以是一段儿歌、一首唐诗,一段舞蹈等。先是随便地表演给父母看,父母加以表扬,鼓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然后就可以布置“场景”,让孩子对“观众”进行表演。这些“观众”可以用洋娃娃、小熊、小狗坐在凳子上来代替,让孩子假想它们是真正的观众,自己正在舞台上或者会场中单独表演。父母尽量要求孩子认真地表演,以获得观众的掌声。每当孩子表演完毕,父母就代表所有的“观众”给孩子鼓掌。孩子可以与这些观众握握手,然后谢礼,闭幕,就像在舞台上一样。父母要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像真的观众一样。最后,逐渐扩大观众的阵容,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轮番表演,时间长了,就会锻炼出孩子的表现力。 

  有表现力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