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提到的是给出规则和对象让孩子去根据规则去选取,目的是锻炼孩子分析规则和对象的能力。这只是归类训练的一部分,严格说还算不上真正的归类,而是对规则和对象的理解运用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幼儿归类训练能带给孩子的绝不仅仅只是这。
拿一堆东西给孩子,让他放到不同的筐里,这是归类训练最重要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孩子能分析对象,发现对象之间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自己总结出一套规则。这对孩子的观察,辨析,归纳能力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虽然从内容讲,它不依赖前篇文章的孩子对已具体给出规则的归类的理解运用能力,但我觉得还是先经过一定程度的给出具体规则的归类训练为好。休 闲 宝 贝 网
总结规则是件容易又复杂的事,容易在于归类的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找到一种就可以了。复杂在于要能从对象中发现合适的区分的元素,比如颜色,味道,形状等,并要决定采用哪一种或几种组合来作为区分的原则,最不易混淆也最快,这就有很大的难度了。
家长在孩子这类归类训练中怎么帮助和启发他呢?我觉得不要干涉孩子的总结规则的过程,可以提示他没发现的区分方法,也可以根据他总结的规则,找到混淆的单件提示他这规则不完善的地方。但只要是孩子总结出的规则没有混淆,是可行的就不要因为不是最“合适”就去改变他,而是要和他一起按他总结的规则和他一起归类完毕。过几天再通过类似的对象的“指定规则”训练来启发他没总结出的规则,再一起来完成,让他自己在实践中对比两种方式的好坏。这种对比的目的只是要孩子认识到其它可行的归类法则,开阔他的思路,绝不是要孩子以后按这法则去分,那就是限制。如果对比多次过后,依然按原来的方式去归类,那一定有他的道理。该做的,是去理解他选择这法则的原因而不是改变。归类训练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去发现总结尽可能多的法则,而不是比较出几种“好”的法则。
对于发现总结规则启发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分析对象。举个例来说明:
给一堆几何形体,有 红三角型,绿三角型,红圆型,绿的圆型。然后让孩子分为两类。
这是孩子可以根据 颜色:红,绿 来分;也可以根据 形状: 三角,圆来分。
如果再加点 黄三角型,黄圆型 进去。再让孩子分。
这时孩子就会发现颜色分了3种,形状还是2种,按形状分是合适的选择。
再把黄三角型,黄圆型 拿出来,放点 绿方型,红方型进去。再让孩子分。
不要说孩子了,看到这的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按 颜色:红,绿 分。
如果是这样,我就不用写这么一长串了。人的思维是有固化倾向的,对已经形成的观念习惯于承袭下来。一看见方的,就把他和三角,和圆分开了。因为单纯看三角和圆的话,是单纯地具体外型区别,如果这样,方的当然是一类了。但仔细一想,就发现,不是可以按 多边型,不是多边型;(对孩子说 有角的,没角的)来分么?依然是按形状分,但这时的形状的概念已经改变,不再是单纯的具体形状了,而是一类。这就要求孩子去打破成规,突破脑子里已有的框架,灵活应变。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细密都有很大好处。这一类的训练,虽然幼儿就可以进行,但我觉得就是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也是大有好处。
孩子一般这时是会按 红,绿 分的,不会想到按 有角,没角 来分,这时不要直接告诉他。而是再放点黄三角 或 黄方,黄圆 进去,这样。呈现在孩子面前的颜色是三种,形状也是三种, 然后明确告诉他,现在依然是有办法分成两类的。让他再重新观察, 如果不会,再在适当的时机提醒他。刚开始突破思维定式是很困难的,开阔了思路,以后就能习惯了。
对归类训练的思考目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