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孩子当前你储备的气度够吗...
 爱与管教让孩子快乐成长
 帮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等待...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家贼,家长怎么防(附图)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1-06-09 12:05:24

 

  事 例:休 闲 宝 贝 网

  小袁是个男孩子,爸爸是单位领导,母亲是票务员,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对这个独生子,更是宠爱有加,几乎是有求必应。

  不过,最近小袁的爸爸看了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杂志,感到家里虽然富裕,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让他从小就尝试些挫折教育。

  所以,他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要求进行拒绝。

  那天,小袁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向爸爸要求买一个最新款的玩具。爸爸拒绝了他:“你的玩具不少了,不能总是买新玩具。”

  小袁听爸爸这么说,马上转到了妈妈那边。因为妈妈总是会比爸爸更好说话一些,这是小袁多次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可是,他没想到,妈妈也和爸爸成了同一战线上的了,同样拒绝了他的要求。

  失望的小袁躺在地上大哭大闹。爸爸妈妈虽然心疼,但还是忍着,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小袁哭闹了一阵子,看没什么反应,也就自己站起身来。小袁爸爸和妈妈感到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有效的,心里暗暗高兴。

  由于工作的关系,小袁爸爸和妈妈经常代领单位公款回家,就放在家里的抽屉里。那天,当小袁爸爸取公款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千多元钱,问到小袁,小袁坚绝否认。没办法,小袁爸爸只好自己出钱补上了公款。

  直到10天之后,小袁爸爸接到老师的电话,才知道公款竟然是小袁偷去了。

  原来,小袁没在爸爸妈妈那里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利用中午午休的时候,把公款偷走,用一百多元钱买了玩具。但这一举动被同幼儿园的小朋友发现,为了让小朋友不告发自己,他又请小朋友们去吃了麦当劳,又买了一些玩具送给他们。

  不过,最终,有个小朋友还是向老师告发了他。

  小袁的爸爸妈妈感到很悲哀:都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自己的孩子,怎么就成了这样一个“家贼”?

  分 析:

  孩子变成“家贼”的几种原因:

  ●孩子心理、品德没有成熟。一般“偷窃”行为是发生在4~5岁之后。一份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表明,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4~5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而这些阶段孩子心智没有得到完全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不够成熟。

  ●家长没有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给钱大方,结果养成了孩子乱花乱用的习惯,当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孩子就会产生偷窃的行为。

  ●家长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给“家贼”造就条件。很多家长以为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必要防范,都是自己人,结果让孩子有空可钻,无形中创造了偷窃的条件。

  ●个人私欲的诱发。犯有这种毛病的孩子,一般并不是家庭生活条件很差,反而往往是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平时零花钱不少,文具玩具也不少。当个人欲望所需时,缺乏有效克制自己物质贪欲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

  ●交往的朋友不当。主动偷钱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很多孩子的偷窃行为是跟随了别的小朋友,或者模仿了别人。

  指 导:

  要作自我反省:错误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还在家长身上。但这并非说家长自身行为不好而把孩子给带坏的,而是说有许多家长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训练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相反,却常常助长了孩子的为所欲为。对孩子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要星星不给月亮”,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任性”。以致于孩子不管客观上允许不允许,也不管有害还是有益,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什么。亡羊补牢为期不晚。要纠正孩子的这种毛病,要从家长自身做起:除了给孩子讲清问题的性质和危害,晓之以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有意识地创造条件,鼓励他做一些不愿做但必须要做的事,教育他们不做自己想做但又不允许做的事,刻意让他们经受点痛苦和磨难。

  综合帮教:孩子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家庭、社会、学校的大环境里。所以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要从多个层面去解决。通过学校教师加强教育,及时与教师沟通反映情况,可有效防止偷窃行为进一步恶化。可请教家教成功人士,学习成功的家教经验;对于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可以请求派出所民警的帮教。

  预防就是教育:检查家里的财物保管是否合理;监督孩子在外结交朋友的状况;给予孩子一定的爱心和关心;防止出现家庭教育真空现象。经常性提醒孩子要节约,不要乱花钱。

  惩罚就是教育:偷窃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尽管偷的是家里的钱。家长必须批评孩子错误的行为,并进行适当的制裁。对于造成一定后果的,需要孩子去承担。损失的钱,可以通过劳动、后期表现进步奖励作为补偿。对于惯偷,惩罚的程度可以加大。

  宽容也是教育: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道德的失去更多的是因为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不要轻易地把偷字放在年幼的、心理不够成熟、品质还没成型的孩子身上,更不可把孩子一时的错事当成品质的败坏。那样就把事情看的太严重了,反而伤害孩子的自尊或者说会让孩子自暴自弃。孩子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决心改过,我们不妨适时的宽容一下,忘记不愉快的经历,给予孩子一定的耐心和信心,等待孩子的改变。(文/余 俊 图/杨晓明 责任编辑:三 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