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 |
|
|
|
学龄前 理论还是直觉重要(下)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8-24 16:52:33
悄悄 的回复: (写于7/24/2002 4:39:30 PM)
读一位日本人的育儿书,提到繁衍后代是动物的本能,现在的日本妈妈却失去了母性的直觉,造成了诸多的“现代育儿症”。作者在大声疾呼:“妈妈们,扔掉书本吧,做一个母性动物!”这种倾向我们确实要注意。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妈妈们奋勇地现身说法证明宝宝达不到书本上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他/她不正常;也会因为看了某本书或某文章谈到孩子的某个问题,妈妈立即对号入座,焦虑地夜不能寐,惴惴不安,黯然落泪。每当这种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母性的直觉,相信孩子和自己,把这些文字扔到一边去,到外面放松一番,先冷静下来再思考,来早教论坛大家从各个角度讨论一番。不要让书本湮没了我们的母性本能,这是最根本的育儿要求。 然而,直觉和直觉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只有最基本的动物性的直觉,作为人类的母亲我们太悲哀了点。最基本的一点,如果我们肯承认生育人、教育人是一种科学的话,就会本着尊重科学的态度学习和批判性地接受有关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就象我们承认数理化、文史哲都是科学一样。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换句话说,看书和听“老人”、“前人”言一样是必然。在理论界对前人实践--古今中外的所有妈妈对他们育儿实践的研究和总结中,我们得以共享天下所有母亲的经验,吸取所有母亲的教训,人类才能最捷径地不断进步。在这之上形成的直觉,是我们赖以信任的真正的直觉。有了这种直觉,我们更有底,我们才能真正自如自信地做母亲。泡亲亲宝宝,qqbaobao.com的妈妈的直觉其实都是这个层次的直觉,虽然可能“从来没看过什么育儿书”,但只要你看过帖子,你就在吸收来自于姐妹们的理论信息,间接地吸收书本理论。 当然,对于书本不能盲信,确实有很多鱼目混珠的“育儿书”。育儿书有几大类:一类是“数据书”。这类书的作者过去一般从事小儿医学或儿童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重数据,重归纳,对这些书的态度是尊重,是借鉴,是分析,是参考,是扬弃。一类书是“理论”书,作者一般是某种教育学说的创始人或继承者,这类书要批判着看,历史地看(比如理论是否已经过时,它产生的前因后果等),和实践结合着看,有吸收有驳斥。一类是无论学什么的最后当了母亲有了感触写了书,(比如师姐小巫也混入了这一队伍),这一类书可以微笑着看,会心地看,象看帖子或在聊天室一样畅快地看,因为天下写书的母亲都有爱心,遇到相似又相异的苦恼,闪烁相似又相异的智慧,分享同样的爱与关注,是我最喜欢的育儿书。
a13965 的回复: (写于7/25/2002 10:14:57 PM)
我的怀孕期,既是孕育宝宝,也是我的各种妈妈知识的储备期,来源有:书本(图书管理的育儿书都快借遍了),网络,医生和有经验的妈妈们(包括我的母亲和婆婆)。记得在生青青之前看了将尽两百个中外妈妈生产的经历,基本囊括了各种意外情况,心中有底,生产顺利。 青青出生后,继续寻找和储备知识,来源还是那些。同时根据宝宝实际情况加以判断。的确很多书上都有所谓的指标,包括医生的诊所里都高高挂起,但是不知道妈妈们也是否看到他们几乎毫无例外都写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用图表来衡量,具体情况要具体判断。”所以我的逻辑是,在大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母亲的直觉。 我的婆婆曾经笑话过我的刻板,什么都要看书。我的理论是,孩子千变万化,生过两个或三个孩子的妈妈不一定就什么都知道,而书上的很多结论是根据多数的案例总结而来,颇具有普遍性,在个体和群体之间我还是倾向于群体,当然不要总是对号入座。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