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很多玩具,可是孩子却视若无睹,总是贪恋柜台里的那一个;
新玩具仅仅“受宠”几天,然后就被永远地打入冷宫;休闲 宝 贝 网
家里的玩具已铺天盖地,孩子仍一脸茫然:我玩什么呀?
……
问题出在哪儿呢?
案例:
力力的爸爸妈妈信奉“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相信玩具能给儿子带来快乐和知识,让儿子变得聪明,所以,他们给力力买起玩具来毫不吝啬。他们家里就像一个玩具店:积木、拼图、车模、遥控车、变形金刚、各种球类……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堆满了客厅、卧室和橱柜。来的客人无不惊叹:“力力真幸福啊,有这么多玩具!”
其实,大部分玩具都是刚买回来时玩过几次,等新鲜劲一过,力力就再也不摸它了。让他去玩玩具时,他会反问:“我玩什么呀?”
越来越多的玩具成了家里的负担,又占地方又要收拾,有时妈妈实在看不过去,就说:“力力,这些玩具你还玩不玩?不玩我就放阳台上了。”力力竟头也不抬地说:“不玩了。”看着堆成山的玩具,爸爸妈妈只得摇头叹息:“浪费啊!”
分析:
乍一看,拥有这么多玩具的力力应该很知足了,至少他该是每天沉浸其中玩得不亦乐乎,“孩子嘛,哪个不爱玩具的?”但结果却不是如此,力力偏偏不太在意这些玩具。究其原因,是力力的玩具太多了,多到过剩了,使他对任何玩具都不感兴趣了。
那么,孩子对玩具的需求究竟有多少呢?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家长给孩子买玩具的动因”调查,结果显示:
▼“孩子要求的” ——占52%;
▼认为“适宜的玩具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占23%;
▼“平时工作忙,买玩具是为了陪孩子,也算是对孩子的一种补偿” ——占15%;
▼“别人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占10%
可以看出,在买玩具的动因上,“家长要买”同“孩子想要”的比例相当。
那么,玩具到底该不该买呢?
孩子要玩具多是求新鲜,并不是在理性地认识了玩具的各种功能和益处之后决定的,当他看着玩具说“我要”的时候,大多并没有实质上的需要,因为对孩子来说,物质的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想想我们小的时候,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代:火柴叫“洋火”,汽油叫“洋油”……别说玩玩具,就连玩具这个词我们都未听过,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妨碍我们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踢自己缝的毯子、打自己折的纸牌、玩泥巴、抓石子、上山捉蚂蚱……个个健健康康、无忧无虑。虽说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已没有了我们当年那样可以放开玩的环境,比如城市里的汽车多,社会治安不好。虽是如此,但孩子的心理却和我们当年是一样的,就是需要自主、需要伙伴,而对物质的需要并不强烈。
所以,玩具不应该用来搪塞孩子,父母需要做的是,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营养。
建议:
在孩子的玩具问题上,您可以试一试这么做:
1、玩具要少而精。
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玩具,否则,即使孩子哭闹也坚决不答应。两三岁后,孩子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性格特征,有了他自己对某种玩具的偏爱,如有的孩子成了小车迷,有的孩子喜欢玩积木……这时可以顺着孩子的偏爱买一些玩具,因势利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另外,也可以针对孩子的弱势,以玩具引导和矫正孩子的发展,如为多动的孩子选择棋类、拼图,为安静的宝宝选择过家家等角色游戏的玩具……所以,为孩子选购玩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关键是对自己孩子要有充分地了解。
2、拓展玩具的玩法。
和孩子一起研究玩具的玩法,鼓励孩子一物多玩,开发新玩法,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比如,一套保龄球还可以让孩子练习数数、按颜色分类、球柱可以当成娃娃家的“鸡腿”,游泳圈可以练习钻、滚、爬,促进感觉统合;让孩子随便挑选几个玩具编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力。另外,拆装玩具、修理玩具,都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机会,当然,这需要家长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创造性。
3、妥善处理过剩的玩具。
比如,把多余的玩具捐赠给儿童福利院,以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拿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交换着玩,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送给邻居的小朋友,让孩子多认识一些小伙伴;跟孩子一起对玩具进行分类,让他自己拟个时间表,按一定的时间把各类玩具交替着拿出来玩,以此培养孩子的分类能力(一种很重要的认知能力)、时间观念、管理自己的能力。
4、展孩子的社交圈子。
一个再好再精致的玩具,也比不上一个好朋友,所以,不要局限于让孩子关在家里玩玩具,要多带孩子出去玩,鼓励他多和小伙伴玩,这样才能带给他真正的快乐。
思考:
力力这样的例子在今天已绝不是少数,尤其是在城市。显然,过多的玩具并不会给孩子带来预期的快乐和发展。三餐和零食花样繁多、天天都有新衣服穿、玩具和图书多得足以开商店……孩子们却不快乐,没有感动,没有欣喜。这是不是很可怕?!我把孩子们的这种心理现象叫做“物质厌烦症”。
我认为,过于丰富的物质供给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因为——
★ 在众多的物质包围中,孩子往往无从选择,无所适从,乃至心生烦躁。
★ 太多的物质满足蒙蔽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进取心。
心理学认为,人一定要有某种缺失感,才会产生需要,通俗地说,人只在“没有”的前提下才会“想要”,但如果什么都有了,就没有需要了,那就没有了欲望,没有了动力。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老人不是常说嘛,“饱了吃蜜蜜不甜,饿了吃糠甜如蜜”。是自己想要的并且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才会体验到拥有的快乐与满足,孩子也是一样。
★
总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所有的东西,助长了孩子的任性,使孩子形成“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错觉,不知父母工作的辛苦和艰难,成了不知珍惜、不懂感恩的人。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不过二代”,您想过吗,惯于“拿来主义”
的孩子长大时会成为怎样的一代?这并非杞人忧天,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格品质,都始于幼年的培养。
来源:
好孩子育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