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
|
|
|
教育指南 早教对脑科学研究三大误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19 20:11:01
有关0-3岁教育重要性的言论一般都以脑科学研究为论据,但往往对之作了错误的推论,下列三大误读最为常见,影响也最广:
“形式即功能”谬误 休 闲 宝贝网 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往往以为,有关脑结构的形状、大小及活动的研究为人的学习、思维和行动提供了有用信息。但如果说,人脑在某个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活跃性或较多的增长,便意味着有更多的学习或思维发生,则是错误的。
这类错误结论由来已久。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认为由于女性的脑比男性小,因此她们的智力比男性低。这个结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科学家要从脑科学研究中推导出具体应该怎么做,必须首先建立起一条因果链。如果这条因果链没有建立起来,人们是不能从中得出有关养育和教育的具体做法的。
“形式即功能”谬误
的最显著例子是有关儿童早期突触快速增长的。一些早教倡导者对突触快速增长的重要性进行了误读,以为婴幼儿突触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他们比年龄大的人有更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不正确的。尽管突触连接是重要的,但连接的数量并不能告诉我们有关学习能力的任何信息。而且,即便我们知道如何制造更多的突触,这也无济于事:脑科学家指出,突触的修剪过程对于正常成年人脑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现实是,我们对突触的了解还非常有限,还不足以对是否该促进更多突触连接的形成提出建议。同时,我们对神经系统的连接也知之甚少,哪些玩具或教育方式对之有促进作用,我们无法给出建议。一句话,我们远不知道如何打造一个更好的脑。
“更多及更好”谬误
大家都能认识到如下推断的错误:由于吃一片维生素比不吃好,因此,把整瓶维生素都吞下去肯定更健康。但是,早期教育的倡导者在理解脑科学发现时经常犯同样的逻辑错误。例如,研究显示,在早期被严重虐待或长时间无人照看的孩子会有发育滞后或其他问题。但早教倡导者并非仅仅告诉父母不要疏忽自己的孩子,他们还进而提出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刺激,以促进他们的脑发育。
哈佛大学的卡拉·莎茨在《科学美国人》的一篇论文中写道:“在如此推断的基础上,有的人主张为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以此期望能够促进他们的发育。但目前的研究并无明确证据显示,为儿童提供大量刺激是有用的。”
“关键期”谬误
也许,关于脑科学研究的最大谬误是婴幼儿关键发展期理念。主张这一理念的人认为,脑的关键发育期从出生开始,到3岁结束。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儿童的潜能就被锁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发育关键期的思想来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大卫·胡贝尔和托斯滕·韦塞尔所作的系列实验。实验的其中一部分是,科学家把一个新生小猫的眼睛缝上,几个月过后,他们把小猫的眼睛打开,发现小猫几乎是瞎的,因为脑中从眼睛接收信息的部位没有得到正常发育。把一只成年猫的眼睛缝上同样长的时间,并没有产生这样的后果,因为成年猫已经发育出了处理从眼睛传来的信息的脑连接。从这个研究及类似研究中,脑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特定感官功能的发育有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缺乏对脑的刺激,发育会受阻。
每一个早教倡导者都接受了这个思想,并将它运用到了儿童,认为社会应该为婴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有大量刺激的环境,以免他们失去了学习的能力。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思维跨越。胡贝尔和韦塞尔发现的关键期是猫的特定视觉官能发育的关键期,并不是笼而统之的任何方面的发育关键期。研究已经发现,特定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是有关键期的,但整个感觉系统并没有关键期。还没有研究者发现知识的传递以及诸如词汇、阅读和数学等技能存在发展的关键期。
更重要的是,即便某些能力存在关键期,但它远比一扇到某一时刻便关闭的门复杂。事实上,研究者发现,在合适的环境下,因眼睛被缝上而失明的小猫也能重新获得部分视觉能力。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