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谁想让自己14岁的孩子习惯于帮忙做家务,父母必须在他2岁的时候就慢慢渗透这种习惯。
曾经听到过一个10岁孩子的妈妈抱怨,自己每天从早上就开始忙活孩子的事:叫醒孩子前,要为他接好刷牙用的水,牙膏还要挤到牙刷上;早饭端上桌;在孩子吃早饭时,赶紧去叠他的被子……想一想,这样的生活是否会是你和我的未来?
不要以为孩子们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做,更不要以为,他们什么都愿意做。如果你没有从小培养他做一些“家务”事的习惯,就别指望着他长大了能主动帮你做什么。当然,我们也不是让父母把孩子培养成“劳动能手”,只不过,总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们可以,而且应该分担的。
合理的做家务的年龄是大约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开始帮忙把饭碗拿到厨房;3岁的时候试着倒垃圾;4岁时可以扫一扫地……
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状况!看看下面两个镜头:
镜头一:
5岁的蓓蓓想要一辆印有热带鱼的滑板车,一直想培养女儿在家里负起点责任的爸爸暗喜机会来了:他提出蓓蓓必须为全家人擦皮鞋一个月,才可以买。从这天开始,每天晚饭后蓓蓓就坐在房门口,卖力地擦拭爸爸、妈妈和自己的鞋子。看着女儿如此乖巧,第三个星期的周末爸爸就提前兑现了诺言,和蓓蓓一起买回了滑板车。结果两天后,蓓蓓说什么也不愿继续她的“工作”了。
镜头二:
杰仔总是乱丢图书和玩具,为这事不知挨过妈妈的多少数落。这天,6岁的杰仔无法再忍受妈妈的唠叨,开始反击:“我丢的东西我自己整理,只求您别再唠叨了。”杰仔花了一个下午整理他的房间,成效斐然。然而,当他重新要找故事书、找拼图时,却大动肝火:什么都找不着。看着儿子整理上的低能,妈妈叹了口气:所有的图书混放在书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图和积木一起倒进了玩具筐,当然不好找了。唉,还是我来吧……几天后,杰仔乱丢东西的毛病又发作了,因为他晓得背后有个“整理义工”嘛。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父母希图从家务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劳动观念;两个孩子,曾经也饶有兴致地去做,但不到两个星期,就没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孩子天生三分钟热度?天生难以养成自我服务和服务家人的习惯?天生不能将责任进行到底?小事都难以坚持下来,将来如何做大事?
不是。将孩子的责任意识半途扼杀的,其实是父母,是父母越俎代庖的“积极性”!是父母没有将设立的原则推行到底。 休 闲 居 编 辑休 闲宝 贝 网
做家务对孩子来说往往不过是一种新游戏,所以要很新鲜有趣才行。很多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地帮忙整理玩具,帮妈妈摆餐桌、扫地、倒垃圾,但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家务在重复,很无聊,他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对你的要求充耳不闻,完全不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还有什么“义务”(我才不管呢!)
其实,除了家务事不象孩子的其他游戏那样有趣之外,造成孩子们排斥做家务的原因往往来自父母本身:
强制的责任让孩子变得逆反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最好用夸奖、认同、支持和鼓励等情绪来代替“责任”这类有压力的词,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家长权威,孩子可能在长期的强制下会变得拒绝甚至逆反。
孩子的成绩遭到轻视或者否定
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这种担心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比如,孩子动作慢一点,我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甚至我们在帮孩子们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在孩子们的眼中,似乎没有多少长期帮忙做家务的理由,因为成年人做得更快,而且更好:摆餐桌、洗碗、打扫,还有倒垃圾,所有这些活儿成年人都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好像让孩子帮忙只是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似的。而孩子们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是否真的被需要。如果他们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这件事的兴趣。
从小事上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适合孩子做的家务
您一定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间来训练孩子的责任感,那你很可能会碰壁。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没有很合适的玩具箱。晚上他们会很疲劳,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觉。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不要勉强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你可以这样说:“你先在厨房里帮我忙,晚一点我再帮你一起收拾玩具。”
·让孩子尽早地了解并且参与你们的日常生活模式
要让孩子尽早地了解并且参与你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哪怕刚开始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你在做什么。你要告诉他,你有什么样的计划,有哪些家务要做,你以什么样的顺序来安排家务。随后你可以分配工作。就连购物的时候你都可以问孩子,“你来看一看牛奶买得够不够?”“面包买了吗?”等等问题。
·不要老是将物质报偿作为树立责任心的动力
蓓蓓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哪怕你规定擦鞋一个月或一百次后才可以得到滑板车,这一动力在一个月或一百次之后,也会消失。所以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他自我服务或服务家人,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要淡化有形的物质奖赏,代之以精神的爱抚和勉励,如孩子每天下楼取报纸,他就应该得到大力夸赞,得到一个吻或一个拥抱。父母应在亲友面前对他的尽责表示赞赏,以使他的好行为有一个长久的动力保持下去。
·在新鲜感和持久度之间找到平衡。
工作要不要常常变花样呢?是让孩子总是帮忙做同样的事?还是让孩子每天自由选择?这里需要有一点点微妙的体会。一方面变化当然会给人带来乐趣,了解不同方面的知识。一个4岁的小孩儿一会儿是浴室专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会儿又成为美厨助手,认识各种蔬菜和瓜果。然而另外一方面孩子们除了要体会到乐趣之外,他们更要学会能够长期地承担一些义务。比如照顾几盆花可能需要孩子们每天的呵护和浇水,然而这种定期的浇水和看护对于孩子形成专注持久的习惯非常有帮助。就连洗碗、倒垃圾、准备餐桌都需要持之以恒的能力。
·您要学会给孩子一些夸奖
不要总是试着挑毛病、找缺点、说哪儿做得不够,要对孩子所完成的事情表现出你的欣喜。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对他说,真不错,这一周你已经是第三次自己刷牙,并且把小白牙刷得这么干净了!如果孩子帮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搂到怀里说:“这些天你帮我倒垃圾,妈妈很高兴。”
·给孩子责任范畴内的事情定一个最后时限
5岁的范荔,责任是每天晚饭前将垃圾拎到楼下去,爸爸讲得很明确,“倒完垃圾才开饭”。一天,范荔沉迷于动画片中,无论如何不肯下楼倒垃圾,结果,所有的人都饿着肚子等到晚上7点多。范荔哭着下楼扔了垃圾,回来后爸爸还要求她就耽误大家吃饭而道歉。看起来严酷了点,可从此范荔对她的任务尽职尽责,甚至下楼跳绳时也会主动地把垃圾拎下去。
·无论如何,别因孩子做得不够完美而越俎代庖
聪明的孩子一旦发现他“表现无能”就可以逃避做家务、整理房间,他就会有意地表现得无能,以此来逃避责任。不要苛求孩子把家务做成技巧娴熟的艺术。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摆得井井有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两三岁的孩子能慢慢学会怎么样来布置餐桌,能够在自己劳动后绕着桌子走来走去,体会劳动的快乐。
孩子第一次尝试做事,总有不完善的地方,父母可以帮助他“完善”他的计划和方案,但绝对不要亲自动手。像杰仔的妈妈,可以帮孩子掌握图书分类排放、拼图编号收藏的技巧,同时让孩子明确:自己的“王国”要靠自己管理,用过的东西立即归位,不是减轻妈妈的负担,而是减轻自己的负担。如此,杰仔乱丢乱放的毛病才可能得到根治。
·跟孩子讲明后果,并让其承担“后果”
一旦确定某个责任是孩子的“自留地”,父母就一定不要进去除草浇水。要对孩子的疏忽持“熟视无睹”状。琪琪妈妈爱种花,琪琪非要认养其中的一盆吊兰,在坚持给吊兰喝了半个多月的“牛奶洗瓶水”后,琪琪就忘了它。妈妈看在眼里,但就是不给她的宝贝花浇水,等琪琪忽然想起这回事冲到阳台上去看时,她的吊兰已经枯萎了。
琪琪哭了。失职的后果已经惩罚了孩子。一盆枯萎的吊兰,比什么都有说服力—它讲清了“责任”二字的重大。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