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小脑袋 大世界
作者:(德)艾申波茜休 闲 宝贝网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定价:12
“它从生活的、社会的和人本的角度,提倡孩子全方位的发展。”
——采访《小脑袋,大世界》的译者,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女士。
《父母必读》:作为译者,你认为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有什么样的意义?
赵远虹:首先要肯定这是一本好书,尤其是针对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来说,它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现在的许多父母和老师过于强调孩子的智力教育,整天都在想如何开发孩子的智能,提高孩子的智商,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这本书从生活的、人本的角度,提倡孩子全方位的发展,给读者、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看待早期教育的全新的视角。
具体来说有两点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第一,这本书划定了一个年龄界限——7岁。7岁是一个很关键的年龄段,在7岁的时候孩子告别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这标志着他第一阶段的童年结束了,开始进入第二阶段的童年。他的生活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也会随之有很大的变化。所以把年龄段定在7岁,对于父母、对于教育者来说,都有一种总结的意义;第二,书中德国的幼儿教育专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对孩子1~7岁的发展,提出了一个详细的教育清单,这也为其他国家早期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各国的早教研究者可在它的基础上,对于本国的教育提出一些更深刻的想法,进而提出一个适合于本国的7岁孩子在各方面的认知水平。
《父母必读》:这本书是在德国当时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赵远虹:德国的教育在前几年曾经受到过严厉的批判,尤其是受到本国人的批判。
2000年,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次对32个国家的15岁的学生进行了评估,简称为PISA评估。而德国学生测试的成绩出乎意料的落后。原先德国学前教育界始终有一种主流看法,就是千万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不能强迫他去学习,提倡“快乐教育”。“PISA”评估结果公布后,德国学龄前教育界受到极大震动,开始针对旧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本书的作者艾申波茜博士和她的同事们,用了3年的时间,采访了150位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成就的专家学者,通过访谈式的方式让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证明,一个7岁的德国孩子在各个方面应该经历过什么、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之后,这本书就诞生了。
《父母必读》:德国和中国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书中德国教育专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赵远虹:这也正是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中国读者可能会产生误解的地方。应该说,德国的幼儿教育已经基本解决以儿童为本、给孩子自由空间、民主相待等关键问题,这是大前提。目前它所涉及的是对“快乐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而我们目前的现状是,这个大前提尚未解决,孩子的学习方面不是不足,而是强调得太过份了,在时间和强度上都大大违反了儿童发育的基本规律。而在以儿童为本、给孩子以自由空间、民主相待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可见,中国与德国在早期教育的阶段和水平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如果把作者的这种观点直接照搬,用在中国的早期教育上,其实是对作者初衷最大的误解。
应该看到,作者在强调学习或智力开发时,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即孩子自身是否有兴趣,是否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以牺牲孩子的睡眠、玩耍、交友,甚至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作为代价。
《父母必读》:您觉得现在中国的早期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赵远虹:首先应该承认,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人关注幼儿教育,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教育模式相互共存。这是令人欣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中国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教育的投资决定了20年后新一代中国人的素质。
如果说到问题的话,我感到首先是在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人本意识,太把孩子当作“服从的对象”,不大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片面追求智力开发,甚至采取一些揠苗助长的行为。曾有一个母亲给我打电话,忧心忡忡地说孩子不爱学习,我就问她:“你孩子多大?”她说:“18个月。”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天天提学习的事,这个18个月大的孩子学会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还小”。这么小的孩子已经感到长大的压力!
第二,父母或教育者在理念和实际问题的处理上十分混乱。打个比方,一个孩子一顿吃一碗饭就饱了,可你认为他吃两碗才会饱。为了爱他,硬逼着他把两碗饭都吃下去来承受你所谓的爱,这究竟是爱还是害呢?很多家长在诸如此类的细节上有着无穷无尽的焦虑和烦恼。所以,一种先进的理念如果不细化或不准确,也会引出许多误会和误导。
第三,我们太强调“精英教育”,学习成绩的好坏常常成为衡量一个孩子的绝对标准,这是很愚蠢的做法。如果一个社会只是以智商(其实还不是真正的智慧)论英雄的话,那么将有大批智力平平的人和残疾人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发展下去社会就会失衡。而一个合理的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社会并不看重一个人的智商高低与否,关键是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能不能与社会和睦相处,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对待孩子的体验活动不应该抱有功利色彩。”
《父母必读》:《小脑袋,大世界》中有一个长长的清单,罗列了作者他们通过150次谈话整理的孩子在7岁以前他应该经历或会做的一些事情,涉及的面很广,包括生活实践、社会能力、运动机能、认知能力、审美能力、情绪情感的体验等等。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来解读这份清单?
赵远虹:清单列举了几十个具体的条目,给我们一个很清晰的教育框架。许多平常不注意的东西,在这里却被认为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我认为,全书的中心意思就是让体验代替说教。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清单时,觉得特别兴奋。原来觉得是孩子调皮捣蛋的事,都被郑重其事地列入清单,引起许多思考。当然,这本书对于我们只是一个参考,因为我们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都有太多的不同之处。在书中,作者也讲到,清单中所列的这些条目并不是要求父母照本宣科、逐条照办,它不过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考角度,另外一些可能性。中国目前上下有四代人,如果我们的教育学家也能提供一个中国孩子成长的清单,将是十分有意义的。
《父母必读》:你的女儿今年22岁,在她小的时候,你有意识地让她经历过什么特别的体验吗?作为一个母亲,在孩子体验的过程中是如何摆放自己的位置?
赵远虹:我很看重女儿的正面和负面体验,因为当事情超过她的承受力时,我可以随时站出来扶一把。我记得有一次,他们学校里举行一个圣诞晚会。一般在这种场合,孩子们当然都会穿得漂漂亮亮。但她那天只随便穿了一件黄毛衣和一条黄裤子。我知道她穿的不对,便提醒她是否再考虑一下。她坚持不换,我就不再说话了。一进入会场,她马上发现自己的着装有问题,在一群花花绿绿靓丽的小朋友之间,她感到很难堪。大约难受了十几分钟,她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穿错了。”我说:“没关系,明年还有圣诞节,到时候你就知道应该穿什么了。”这样一次尴尬的体验比一百次说教都有意义。此外,上学迟到,说话不算话等等负面体验她都经历过,每次之后我们都有一场深刻的讨论。
还有一次是女儿过12岁生日的时候,她当时提出不要大人参加,单独和朋友们过,并且还要自己做饭等等。当时,对她在一般情况下安全使用炉子,我是比较有把握的。但是孩子在高度兴奋的情况下,注意力常常会比较分散,能否百分之百安全,我就不敢保证了。不过最后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决定让她有一次对整个家负责任的体验。虽然她向我做了保证,但我还是挺紧张的,在朋友家里,心里一直在打鼓。最后还是打了一个电话,确认她把火安全地关了,心才落了地。看来,大人不能把自己的恐惧作为不让孩子体验的借口,而且我们和孩子应当学会彼此互相关照,她要关照到我的担心,学会负责任;而我在给她信任的同时,也要想出一些相关的预防措施。
《父母必读》:主张带孩子去做各种体验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孩子那么小,他能记住什么?去了也白去。”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赵远虹: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对待孩子的这种体验活动不应该带有功利色彩,觉得花多少钱就应该回报多少能力。孩子的记忆力是短暂的,但这种刺激对他的大脑,对他的发育都会有好处。就像吃东西,各种食品进入胃里后,很难分辨什么东西给你多少营养。西红柿起了多少作用?香蕉起了多少作用?这些东西对身体都有好处,是个积累的过程。积累体验也是这样,只要是适合孩子的,是他感兴趣的,就都是积极的,是应该去实践的。
第二,其实父母也不可能完全清楚自己孩子的特殊兴趣和特殊天赋是什么,3岁喜欢汽车,5岁喜欢恐龙,18岁上大学也许报的是气象专业。这中间太多意外了。而父母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提供各种不同机会,与孩子在各种体验的过程中,一起发现或找到兴趣点。
“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才是大有未来的国家。”
《父母必读》:作为儿童问题咨询专家,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对你触动最大的内容是哪些?
赵远虹:该书的最后一章是国际教育的比较,其中对日本教育的描述,对我挺震撼的。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增长。美国发现这个差距后,开始对其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研究,而它首先着手研究的竟然是日本的幼儿教育。他们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日本的早期教育为后来丰富的人力资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德国人也认为,日本孩子在国际学生评估中获得优良成绩,不是完全因为日本有更先进的教学方法,而是日本的早期教育为每个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书中,作者还提到,日本一个幼儿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一个大学助教拿到的工资,可见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之高。这是十分值得中国借鉴的一个方面。我们现在只盯着眼前经济增长的速度,殊不知一个国家的发展,最根本还是在人的教育上。而在人的教育上,我们现在又只盯着高等教育。其实,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还是儿童期的这几年,也就是从1~7岁这个阶段,如果基础奠定好了,对于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重视幼儿教育的国家,才是大有未来的国家。
现代社会已经由工业时代转变为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们随时都处于一种变化之中,过去那种终身从事一种专业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基于时代的变化,德国教育家们随即提出应该把这种顺应变化的能力补充进幼儿教育中。这种对幼儿教育的前瞻意识引发我对中国社会的思考。目前中国正处于一种更加复杂而急剧的变化中,那么我们的幼儿教育应当增添一些什么相应的新内容呢?
该书还列举了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性的研究项目。社会上与“上癮”有关的丑恶现象,如酗酒、抽烟、吸毒、暴力等,都是一些靠外部刺激来获得快感的现象。德国专家们针对这种现象,专门在幼儿园里设计了一个课题:在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后,老师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来几个星期,让孩子们体验“没有”的滋味。结果发现,孩子们在“没有”的条件下,也能琢磨出让自己开心的玩法。这个研究项目后来受到许多国外幼儿教育者的欢迎,他们纷纷学习效仿。现在,每个国家面对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相象,我们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除了向国外同行学习之外,也需要根据中国自己的特殊情况,认真思考我们今后教育内容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