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宝宝做事情拖拖拉拉怎么办...
 有关宝宝的记忆力
 纵容消极情绪不利儿童成长...
 孩子成“啃老族”:谁之过...
 不要让孩子踏进冷漠雷区
 有了宝宝 新爸爸的新恐惧-...
 给宝宝自制“土玩具”
 别让孩子由怕生到孤僻
 如何成功地选择一所大学
 宝宝从小学“本领”(图)
 父母最关心的5个教养问题
 八大理念助你成为天才父母...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听取父母意见体现孩子能力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7-03-12 08:56:22

    赵女士是一个讲民主、尊重孩子的妈妈,一般不强迫女儿做什么事情,女儿因而思维活跃、能言善辩,但这也让赵女士陷入一个矛盾和困惑之中,那就是女儿变得越来越喜欢狡辩,她做什么事总有自己的理由,不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

  例如,孩子见到赵女士的同学或同事不叫阿姨,过后,妈妈问她为什么不叫,并告诉她这样不礼貌,大家喜欢有礼貌的孩子等等,小家伙能讲出十几条不叫阿姨的理由:1.我不喜欢叫;2.我不喜欢这个阿姨;3.我当时想睡觉;4.上次阿姨让我怎么怎么来着我不喜欢;5.要是×××,我就叫;6.我不喜欢××阿姨结婚时穿的婚纱;7.我不喜欢阿姨和妈妈说话;8.我不喜欢阿姨在我们幼儿园门口等我;9.我不喜欢阿姨说话声音太大;10.阿姨上次说了有什么什么不给我吃;11.阿姨说了不给我生小弟弟……几乎所有的问题,她只要不想做,都有很多理由。孩子这样我行我素,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会不会有什么问题?赵女士不禁担心起来。
休 闲 宝 贝 网
  听取父母建议体现孩子的分辨与决策能力

  在一个有充分民主自由、爱讲大道理的家庭,孩子容易养成能言善辩、自作主张的行为习惯,相应地,也容易变得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喜欢一意孤行,父母常常因此陷入尴尬境地。

  除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以外,2~5岁孩子的心理发育正处于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在发展,内外因相结合,父母稍不留神,孩子就可能形成过分自我主张、忽略他人意见的习惯。

  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情;事情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果不与父母配合,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乐意接受的,还是不乐意接受的;遇到矛盾的时候,自己常常是怎样获得胜利的;听取父母建议之后,自己的收获是什么……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对抗父母的权威和权限,并逐渐扩大自己的自由和权限,直到最后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使得父母默默地接受他,他本人则越来越逍遥。

  好的习惯应该是孩子既有主见,又能吸收别人的合理意见,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某种调整。这样的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不至于刻板生硬地固守己见。

  培养这一好习惯的几个着力点

  善于听取父母的建议,是孩子发展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的良好开端。合作的基础是善于吸纳别人的意见,如果自己不同意,孩子应该有交流和商量的意识与能力。如果总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渐渐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就可能在同伴中不受欢迎。所以,听取父母建议的好习惯实际上也锻炼了孩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享的能力。

  培养孩子对大道理的执行能力

  讲道理是值得提倡的教育方法,但为什么不少父母感到讲道理没有用呢?

  吃过晚饭后凡凡就一直在看电视,妈妈给他讲道理,说这样做对眼睛有害,凡凡听明白之后点点头,接着对妈妈说:“再看一小会儿。”妈妈就让他再看一小会儿。但是过了一小会儿,妈妈继续讲道理,凡凡仍然“粘”在电视机前。

  道理与实际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拉近这个距离。只讲大道理,却不让孩子操作具体行为,是父母的常见误区,其作用是怂恿孩子狡辩。就像凡凡,他明白了妈妈的建议原来可以当作耳旁风,于是他口头上不反抗妈妈的建议,行动上却不执行。孩子的这种“软抵抗”策略比较隐晦,家长需要识破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孩子的执行力。如果妈妈让凡凡对“一小会儿”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例如分针、时针走到哪里是“一小会儿”,那么凡凡就没了狡辩的余地,也明白该如何执行妈妈的建议了。

   提高孩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孩子受思维刻板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不同人们的行为需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推理能力,并据此使父母陷入自相矛盾的局面,达到为自己辩护的目的。

  妈妈催促然然快点吃饭,否则妈妈上班就要迟到了,然然说:“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于是她仍然慢吞吞地吃饭。

  细嚼慢咽与妈妈准时上班都是对的,当两者出现矛盾的时候,然然固守前者,忽略后者,这是孩子思维刻板的表现,实际上她还是可以加快速度帮助妈妈解决问题的,但因为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她没有调整自己的行为。妈妈当时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有重要事情,妈妈不能迟到,你要快点吃饭”,让然然接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建议,并且以后提前让然然吃饭,避免矛盾的产生。

  对孩子的建议多使用肯定句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的口头禅是“不”,他要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当父母好心地征求他的意见,他却常常不假思索地说“不”。既然这样,家长就要尽量避免说“我们吃饭好吗”,而是直接传达“我们该吃饭了”这个规则。如果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先提供否定词,再提供肯定词,例如:“我们要见一个阿姨,你是不叫"阿姨好"还是叫"阿姨好"?”根据孩子理解和记忆语言的特点,他常常会选择第二个方案。

  不要在“薄弱之处”放弃原则

  孩子的发展通常不会很全面,可能在某一方面存在薄弱之处,例如有的孩子在其他方面都很好,但是吃饭颇让父母劳神;有的孩子喜欢唱歌画画跳舞,但是不愿意弹钢琴。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多弹一会儿琴,不惜答应孩子提出的交换条件甚至无理要求,父母的“哪根神经最弱”被孩子一览无余,时间长了,他就专抓父母的弱点进行对抗,也不再理睬父母的合理建议了。

  特别提醒:

  不能要求孩子绝对听话、惟命是从

  虽然,父母的大多数要求和做法是为了孩子而且是正确的,但还是不能忽略孩子的态度和意见。父母应常常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要求更贴近孩子的心理,不要以为“小孩子不懂什么”,孩子长时间不受尊重,就会变得不自信,更别提创新意识与能力了。父母给孩子的建议中为他留有一定的自由,让他感觉到配合父母的建议是快乐的、身心愉悦的,那么他合作的积极性和动力就强;否则,高控制环境下的孩子常常以退缩或者攻击的方式拒绝父母的建议。

  你是否在有意无意间赞赏孩子的狡辩?

  有的家长会用一种语气表达很欣赏宝贝的“狡辩”,例如:“你的小嘴还挺能说!”“嗬,有主意的小家伙!”有的家长用假装生气的态度对孩子说:“不许狡辩!”但是孩子能够读懂家长内心的潜在的欣赏,这种潜在的欣赏比直接明了的表扬更让孩子有快感,于是他获得了一个行为规则——反驳父母的建议能获得他们的好感,所以他不听取父母建议的习惯就这样悄然形成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