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苦恼地对老师说:“我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特别贪玩,口袋里经常放一些像奇形怪状的石头、废弃的小齿轮等破烂,让他看书学习他没兴趣,可在路上碰到配钥匙、修自行车的,他却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久久不愿离去。我真怕这样下去会影响孩子的兴趣和学习。”
相信这位母亲的烦恼,很多家长都会碰到,而且,苦恼的程度可能并不比她少。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先来看一则故事:一位老师有一次在给学生上课时,出了一道智力测验题,题目的内容大致是在屋子顶端隔一定的距离系上两根绳子,并提供少量的工具如钳子、螺丝刀、凳子等,要求学生想办法把两根绳子系起来。这个智力测试题难倒了班上的许多孩子,但却有一个孩子在一分钟之内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他的答案就是把绳子的一端系上钳子,然后摆动它,接着再去拿另一端绳子,等系有钳子的那跟绳子摆过来时再抓住它,最后将两根绳子系上即可。老师很惊奇地问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个学生回答说,自己小时候就玩过这种游戏,只是绳子上系的是石头而不是钳子。这就是从游戏中玩出来的智力!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在他的实验室里,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3只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地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此为“贫乏环境”;第三组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为 “丰富环境”。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马克•罗森茨威格发现处于“丰富环境”中的老鼠最“贪玩”,处于“贫乏环境”中的老鼠最“老实”。之后,他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休 闲宝 贝 网
通过这项实验,科学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玩,不仅有助于小动物的智力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人类尤其是孩子的智力发展,包括许多其他非智力因素。玩耍满足了孩子诸多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们一起玩耍,可以完善孩子的个性、锻炼他的交往能力。善于玩游戏的孩子一般都有许多优点,如,聪明、伶俐、乐观、愉快、朝气蓬勃、有幽默感、乐于与人交往、富于幻想等等。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与大人不同,他对自然界的人和事物都充满好奇,都想探索,玩就是一种探索。孩子玩的时候需要动手、动脚、动嘴和动脑,需要眼看、耳听、鼻嗅,碰到问题还需要动脑筋想一些解决的办法。集体玩的时候,如果发生纠纷,还需要协商解决,如,几个孩子在沙堆里“造桥挖河建房”,一会儿大声争辩,一会儿认真协商,俨然一个建筑工程队,这就发展了孩子解决问题及人际协调能力。这些素质,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淘气、调皮的孩子总是贪玩,他们不停地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物品、玩具,从许多相近似的物品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概括。他们喜欢玩“逮猫猫”捉迷藏的游戏,认真观察排除假象寻找目标,养成细致的思维习惯。他们会将一根竹竿当骏马、火箭、飞机、机关枪,把眼前子虚乌有的东西想象得活灵活现。他们玩耍时激动、舒畅、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和调动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所以,贪玩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较多的智慧。
因此,父母应充分利用孩子的玩性,让他走出教室、走出围墙,接触活生生的环境,培养他的动手能力,给他以最直接、可操作的环境,满足他自己动手的欲望,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加深他对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让他在社会实践和周围环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使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摘自《教孩子玩出天才》
编辑: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