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过观察我们来学习,我们的形象帮助(或阻碍)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鲁道夫·斯坦纳休 闲 宝 贝 网
讨论父母的任务之前,我先讨论关于态度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你从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别着急,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问题。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情绪和习惯,思考它们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尤其是在与孩子相处的关系中。这是自知自明的第一步。
让我们从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开始。这首诗的思想表达了父母应该具备的态度,虽然有些方面我们难以做到,但它给与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经过你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
尽管他们与你在一起,但不属于你,
给予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能为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
却不能为他们心灵安排地方,
他们的心灵居住在明日之家。
你不能访问他们的心灵之家,
甚至在梦中也不行。
你可以努力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像你一样。
生活不会倒退,不会被昨日耽搁。
你是一张弓,孩子是飞射出的一支箭,
射手在无尽的路上看到目标,
他用力弯曲你,使箭飞得又快又远,
愿你在射手的力量中快乐地弯曲,
猎人爱飞射的箭,也爱稳固的弓。
《先知》
自我价值感
做父母在许多方面关系到我们和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通常情况,我们心态平和。但有的时候我们只考虑自己,心情烦躁,只是每个人程度不同。孩子需要我们接受这些消极因素,他们自己能从中获得自我价值感。
孩子(包括成人)自我价值感的表现是:
*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自信并愿意学习;
*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兴趣;
*善于处理问题,从逆境中振作起来;
*克服困难,或接受长久的制约;
*对他人慷慨、关心;
*具备人际交往能力;
*能找到幸福、圆满。
期 望
如果我们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孩子会变得拘谨,如果期望太少太低,孩子不知道界限,遇事无所适从。我们的要求和期望不能压制孩子的个性,不能强迫他们适应我们设计的模型,这些模型不一定适合他们。如果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就会成为他的沉重负担,也是父母不幸的根源。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符合他的期望,也会有痛苦。比如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没有任何期望,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想法,或因为害怕把不恰当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感到难以揣摩。
比较
把孩子与别人比较,如与成功的哥哥或班级同学比较,会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问:“为什么你不能像哥哥那样整晚睡觉,不能像苏珊那样安静的玩耍?”,就会无形中把孩子置于压力下。他们也许会说:“我不是哥哥,我不是苏珊,我是我!”最可怕的是用 “坏的像你妈”、“笨得像你伯伯泰德”这样的话来谴责孩子,让孩子感到困扰又毫无作用,并且还伤害了所有相关的人。
尽力而为最佳
为自己设立的最高标准是比已经做过的更好。学习者的成功标准是相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学习是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为了获奖或竞争。我取得的一大进步,对你而言可能是一小步。有些人刻苦努力,却收获甚小。另一人也许轻而易举,进步显著。哪一种情况更有意义?
一般而言,有意义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倍的勤奋意味着个人的良好发展和自我价值感。具有数学天分的人也许难以置信的腼腆,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付出的努力,对个人的成长而言,比轻易地求解方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容易做到的事,是我们过去奋斗的结果。而现在要克服的困难将塑造我们的未来,未来是潜能的展现。
如果我们为自己的孩子设置标准,这类标准必须是可以达到的,并结合孩子现状制定。孩子被激发去超越他以前的成就.如果总是和别人比较,孩子就会丧失信心。
如果你尽力而为了,从整个一生来说,你就绝不会失败。
期望成为负担
过去许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沿着父母的足迹成长,从事家庭职业或商业,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三代医生、律师、或农夫的家庭,使得后代很难另择职业。但现在选择自己道路的人越来越多,很难见到裁缝的女儿成为裁缝。除了纯属偶然外,子女不再从事父母的职业。这种情况很正常。我们希望子女有自己的事业,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
要求孩子做得最出色会成为压迫性的负担,如果我们要求的太多,孩子会反抗,不理睬我们,或者被迫屈服,产生对我们的憎恨和不信任。
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无论他们具备怎样的能力和个性,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唯一合理的失望是我们辜负了他们。如果一位教授能够接受儿子在菜园里种地,而不是他所期望的学术领域,他就是一位快乐的父亲,与儿子有良好的关系。如果一位农场主尊重孩子选择音乐事业,最终他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男人比女人更多地感受到违背父母意愿的苦恼,哪怕只是因为父母对女儿的期望低一些。父母给予孩子忠告,与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是不同的。就像爱与信任只能慷慨的给予,而不能强求一样。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他们像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命运。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担忧孩子的情况,潜在的想法是:“我如此聪明/成功/积极,我的孩子怎么会不同呢?这一定是某某的错误,但不是我的。”
正确的期望
“我希望你把所有的玩具拿走。”提示孩子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合适的地方。或者说:“你能做得更好。”孩子回答:“是的,我行。”如果我们知道他不能做得更好,就不要强求他。正确的期望需要父母承认孩子的能力,设定可达到的、富有意义的目标。也许孩子一时难以理解,但最终他们会认同并且感谢父母。
总结如下:
*试着想清楚你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解释你的期望
*引导孩子,让孩子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
*最高境界的期望是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潜能。
信 任 和 约 束
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对我们绝对信任,尽管他们几乎不了解我们,至少不了解我们的为人品格。
幼小的孩子还不明白我们想些什么,然而他们以我们不太了解的方式绝对地信任我们,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学习我们怎样做事的本能渴望,他们学习我们怎样言谈举止。他们渴望学习怎样生活。他们模仿我们的语言、姿势、习惯和态度。简而言之,他们认为我们知道怎样做人,他们模仿我们。模仿是信任的初步表示,他们对模仿什么人或模仿什么事情不加区别.这种信任常以期待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本能地期待我们知道正在做什么,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他们期待我们提供所有的需要,尤其是他们期待我们知道一切。
虽然我谈论是幼小的孩子,但十几岁的少年也不例外。他们期待反对意见,这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宁愿父母不同意,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作用,至少要向他们提供某种阻力,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判断力。如果我们轻易让步,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就会失去他们的尊重。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的典范,尤其是他们觉得我们理应聪明、正直。面对我们的顺从,甚至放弃责任,他们不仅失去对我们的信心,更严重的还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变得玩世不恭,不愿为理想奋斗。
少年儿童希望我们来确定界限,这不是由于他们的洞察力或非凡的知识,而是出自本能,因为这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给予的界线不应该是任意的、脱离现实的,否则有损于我们的权威。约束必须有客观的理由,尽管孩子可能不赞同。
“不要碰炊具,它会烫着你”这么说很容易。“不行,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就较难实行,“我觉得你太年轻,不能在外面过夜。”就更难说服孩子。不一定要对孩子说清道理,但你自己必须清楚设定的界限有充足的理由。这意味着建立起普遍的规范,如:
*两餐之间不许吃零食
*在健康范围内,限制孩子吃巧克力的数量
*或更进一步(尽管缺乏说服力),我要求你按我说的去做。
如果对孩子的约束能征得你的配偶和整个家庭的同意,实施起来就容易。通常,等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童年时代,他们会感谢父母给予的常规.即使从他们成人的观点看,有些常规可能显得出格(如饭前的感恩,星期天去教堂等)。
如果我们热情好客,帮助穷人,尊重所有的人,不论他们的种族、阶层或宗教信仰,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和我们一样。
言谈举止是善良、仁慈、正直、富有爱心的流露。自觉地去做远胜过按照外界的要求去做。我们的行为越是自然,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就是像训练人的意志力,此时我们的行为、态度比言谈更有力量,比智力的训练更有效。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还不够,还得付诸实践。如果再和美好的感情结合起来,对孩子道德基础的形成就更有帮助。我谈到的许多现实的例子,都是以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基础。
绘制生命的旅途
孩子在世界上的方向感觉来自两个途径:我们和他们。我们是孩子出发航行的港湾,也是他们返回休息的港湾。他们探索的航程一点点在增长,直到某个年龄,他们消失在海平面上,不仅看不见,也失去了“家”的意识,这是令父母担心的时候,他们守候码头,日夜等待孩子回家.如果在童年期已经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并经受过考验,一旦准备就绪他们就会回来,他们返家的快乐一点也不亚于我们——仅仅是他们不想流露得太多。这是孩子成长阶段中,富有意义的时刻。
我们对孩子的明确期待是一种深深的信任,但愿他们懂得这一点。他们期待我们的信任,就像期待我们提供衣食住行那样.有时他们的期望也会不合情理。“如果你不给我买这条牛仔裤”—自然是最昂贵的名牌—“别人就会看不起我。我决不离开这间屋子,也许还会死去!”孩子没有名牌牛仔裤照样能活下去,但没有航行的方向却不行.没有约束,孩子会迷失方向,丧失明确性,他们会变得烦躁不安。
因此:
*孩子需要清楚的行为界线
*规定的界线必须是现实的
*家长必须知道为什么坚持这么做
*靠温和而坚定的说服来实施规范
*可以想象,有一天孩子会冲破我们规定的界线去远航,离开家走入社会,我们欢迎他们回家来。
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并不是盲目乐观,忽视生活中的困难。而是勇于面对眼前的困境,承认痛苦、损失、失败和不确定性。
我有一位朋友来自波斯尼亚,她和一群孩子共同经历了敌人对萨拉热窝的围攻。我问她是怎样使孩子们振奋起来?她说一旦意识到不能隐瞒恐怖的现实,就一边告知实际情况,一边向孩子们保证任何时候他们都会得到照顾。当时孩子们反应很好,尽管谁也不知道长期效果如何.孩子们知道真相后,不久恢复正常,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待在何处,将要发生什么。
我的朋友没有认识到这些儿童有了像她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她是孩子们平静的力量靠山,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幽默。她了解孩子们需要讲出自己的经历,最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他们需要看到一切事情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故事中他们扮演的角色。那些精神创伤太大的孩子,开始不愿说话,只顾玩洋娃娃,后来也参加进来。当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她:“萨拉热窝的儿童需要什么?”她说:“玩的时间”。玩和游戏是谈话和故事之外的另一种治疗创伤的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讨论游戏和讲故事,它们成长的核心,孩子从来玩不够,听不够。
幸运的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生活经历,但我们的孩子会经常面对苦恼的事情,如事故、疾病、亲友去世、离别和欺负。稍后我们会讨论其中一些问题,现在记住:
*不要试图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来
*孩子需要机会谈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保证孩子能得到及时照顾
别说:“不行!”
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否定式的命令,正面强调总是较好。
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而别说什么不能做。但有时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求助于“不行!”。尽管如此,正面的话有长期积极的影响,增强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他们本能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这时抽象概念起不了多大作用。想象一句“好样的!”会在脑海中形成什么样的图像?相反,如果我们暗示最坏的方面,却有可能真的会发生!我们建议合理、安全的事情,孩子们多半就会去做。另外,如果辅之以形象的说明,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别往马路上跑,你会被车撞倒!”,这句话给孩子留下恐惧的印象,换种说法:“记住,上街时行人走人行道,汽车行驶在马路上。”就好得多。与其说:“别和雅各布在自行车上打闹!”,还不如说:“你们俩可以边骑车边说说笑话。”
改变主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孩子从发脾气、吵闹或破坏性的行为中转移出来。孩子(和成年人)经常陷入某种固定的习惯中,需要有人把他们引导到其它的事情中去。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如何安排时间很重要,建议学习音乐、戏剧或体育中的某项技能。
正面强调的另一个方面是满怀希望,让孩子感到我们希望某事的发生。如露营时会停雨,你会通过考试。这不是脱离现实的想入非非。如果11月份许诺孩子天气会变暖,那就太离谱了。不如说说寒冷中愉快的一面。如果我们充满生活的热情,从正面谈论生活中的事物,孩子就会有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即使大点的孩子,看见我们积极地去努力,他们会感谢我们,至少我们尽力而为了。
归纳如下:
*避免用命令的方式说:“不行!”
*从正面去强调或提出要求,不要从反面去恐吓
*满怀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犯 错 误
我们尽量不犯错误,但避免不了。我们做过许多小错事,也犯过一些大错误,然而生活仍在进行,不会因为我们陷入困境而停滞。我们拾起过去的碎片,吞下我们的骄傲,向他人道歉,最终日子还得过下去。
然而倾听者会听到内心的声音:“从错误中学习。”这才是关键。虽然孩子们会因为我们的错误而受委屈,但他们仍然相信我们不会走开,不会不管他们了。从错误中学习,是我们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一课,错误不是坏事,但拒绝改进就麻烦了。
孩子非常容易原谅父母的错误。我经常困惑为什么。直到最近读到作曲家宾札民 维尔柯米尔斯基(Binjamin Wilkomirski)的童年回忆,我才明白过来。维尔柯米尔斯基的书《碎片》描述了童年经历的发生在华沙贫民窟和几个纳粹集中营里的事情,即使按照大屠杀文学标准,这本书读来也令人痛苦不堪。他通过记忆中的碎片,客观真实的再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孩子生存下去的意志。尽管现实令人绝望,他仍然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甚至从集中营逃出来的路上,眼看就要失败,他仍不放弃希望。
这是一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意志,他要抓住任何出现的机会生存下去。当然,他的意志在某处可能变得冷漠或过于内向而自我摧残,这种时候通常是孩子感觉不到周围发生的一切有什么意义。
我们把事情做好的真诚努力,释放出成长的一股新的力量。我们必须面对错误,深入认识错误的原因,坦然接受后果,说声:“对不起,我将吸取教训,并做得更好。”然后说到做到。
我们认识到:
*吸取经验教训,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
*如果孩子感到我们正在从错误中学习,他们会宽容我们,这也使他们感到生活的意义。
*真正的宽容还包括克服缺点错误
*罪恶感加重孩子的负担
感情用事无益
许多人对孩子易于感情用事,特别是当我们和他们分开时.所谓感情用事并不是每当夜晚我们替孩子盖好被子时流露的真诚关怀,也不是当他们和我们肌肤相亲、娓娓交谈时的挚爱亲情。而是我们把自己的固有的想象投射到孩子身上,没有注意他们究竟是谁.父亲由于和儿女的交往比母亲少,有时比母亲更为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无害,但却有可能对孩子期望过高造成负担,孩子会因此感到沮丧。感情用事有许多种表现:把孩子看成讨人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宠物,让孩子穿上有许多镶嵌花边的衣服,喜欢大的填塞毛绒材料的东西,通常离开孩子几天后,送给孩子大大的礼物,喜欢模仿童言和孩子说话,回避生活中的问题,空口许诺。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成人之间,成人至少会保持一定距离。但孩子却不行,他们信任成人做的一切。
不幸的是,感情用事极易被商家利用,我们被诱惑包围,以至形成了某种习惯。愚蠢的生日贺卡和机场商店里眨着眼睛的洋娃娃,使出差回家的父亲感到不买礼物就有负疚感。出差回家的父亲一定要买礼物吗?难道礼物不会泛滥吗?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不一定只有礼物才能表达父母之爱,从出差的地方可以带回一些当地的民俗风情,如故事、儿歌、风味食品等。我的同事每次出差回家,总是带回一块新鲜面包,这是份简单的礼物,足以供大家在餐桌上进行生动的交谈。问题是感情用事不尊重孩子真实的天性,给予孩子自身发展的空间太少。极端的情形,孩子成了成人幻想的产物.理解孩子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
*感情用事意味着把自己的想象投射给孩子,这与孩子的本性不符
*如果孩子没有按父母的想象去做,感情用事就成了孩子的负担。
简单粗暴同样不对
另一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做。某些方面,这与感情用事恰巧相反。但根子上是同样的---无视孩子的天性。这种观点对孩子同样期望过高过多,其本质是成人中心,特别是在情绪化的竞争和做出决定的能力方面。在挫折中,没有比“振作起来!”这句话更令人泄气的了,尤其是说话者根本不了解事情的复杂性。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感到困惑,他们不能理解要他们做些什么,或达不到成人的要求。
批评应该是帮助性的、可理解的,并具有建设性,千万别发怒。但并不是说我们要保持态度温和。关键是对孩子的批评要具体和友好,他们还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当父母生气时,他们经常不明白为什么。如“笨蛋”“傻瓜”这种词,我们以为孩子能明白,但不一定。可能最没有意思的话是:“规矩点!”,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规矩。如果有问题,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去表达。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需要被理解、正面鼓励、表扬和清楚地说明。总之,我们所说的话必须真诚地反映出我们的想法。例如:
*“看上去多漂亮啊!非常精美,所以妈妈才把它们放在架子上。”
“看在老天爷的份上,千万别碰!”
*“看来我找不到你要的那种玩具,让我们把它们分类摆放回去,明天我们也许能找到。”
“把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收拾起来!”
*“你知道,我累了,我想躺下休息几分种,你能等我5分钟吗?”
“坐下!闭嘴!”
读者不妨思考一下,以上每个例子中,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法,哪种方式合情合理?
等事情过去后,大家的情绪平和下来,父母再向孩子说明想法,这样做往往比在争吵中说服更有效。
*“你要知道,爸爸不允许你吃冰淇淋,是因为你吃了冰淇淋后,就没有胃口吃他为你准备的晚饭了。”
*“现在我要出去工作了,请你把衣服从浴室收拾起来,我能教你怎样使用洗衣机,如果你学会了,对我很有帮助。”
用一种平静客观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顽皮很重要。孩子应该看到他的行为以他可以认同的方式得到承认,以避免不必要的负疚感,当孩子真正理解了他的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后果,他会真诚的认错,以下几个步骤供参考:
1、尝试让孩子实话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2、客观地描述他的行为后果,例如,让受伤害者说说被推倒或被嘲笑是什么滋味。你可以告诉他,他没有按时回家,全家人为他担心,原订计划不得不取消等等。
3、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以及涉及到的他人的感受。
4、最后非常重要的是请孩子想想有什么补救办法,避免再次发生。
5、如果惩罚孩子,事先一定要向他解释清楚为什么。
以强化儿童判断力为前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必要的。如果培养自控能力不当,孩子会变得犹柔寡断。我对自己童年的一件事记忆犹新,即失控后的可怕后果:上课时我想上厕所,但不方便,我尿湿了裤子,受到的嘲笑使我羞愧难当。事后回想当时发生的情况,我敢肯定我能忍住,但别人对我说话的方式反倒使我失去控制。我想老师的尴尬可能和我一样。
因此:
*别要求孩子去做超出他们年龄的事
*别使用抽象概念,解释清楚你对孩子行为举止的要求
*做不好的事情做错了,不要去责备孩子,如他们的身体不够灵活等
*提倡积极正面的交流,尊重孩子。
自身素质和行为至关重要
孩子对非语言的交流特别敏感,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调等。
孩子,尤其是婴幼儿非常善于观察,并对各种交往方式做出反应。许多交往方式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他们不能对某个人的心情和处境采取宽容的态度(例如父亲上了一天的班很累了)。有时会出现这样尴尬的情形:“爸爸,为什么那位叔叔有臭味?”
孩子对外界开放,并做出直接的反应,他们不能有意识的忽视奇怪的行为或者有意识的对另一个人低声说话。他们接受事物的表面价值。
我们对孩子说话的姿势非常重要。由于我们是成人,有时很容易吓着孩子。倾听孩子说话时,降低我们的身体高度或把孩子举起,可以让孩子感到我们很专心。我们言谈、动作和姿势要一致,否则孩子会不遗余力地寻找原因。做父母的要注意自身的形体语言。
也许最重要的是表达出耐心倾听的态度,孩子由此感到信任、安全,受到重视,感到被爱。这将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别人的信任、尊重、爱和参与感。谈话中的参与感,我将要在第十章讨论。身体的接触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我们的行为、姿势等比我们的说话内容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如果我们善待别人,如果我们是大自然的敏锐观察者,如果我们尊重别人的空间,孩子就会从中学习。相反,愤怒产生愤怒和恐惧(童年被父母殴打的家长,又会用暴力对待自己的孩子,虐待儿童的人往往是童年被虐待的人)。
总结:
*形体语言至少与口头语言同等重要
*言谈要与我们的动作、表情一致
*通过自身的专注、平静、勇敢、快乐和真诚,为孩子树立怎样做人的榜样
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别忘了孩子在听我们说话,也许他们看上去漫不经心。事实上,在孩子能够理解之前或能说话之前,孩子吸收各种语言信息,大部分家长已经觉察到孩子能读懂我们的心思,如果妈妈对爸爸说:“我们能给他一块冰淇淋吗?”小孩立即说:“我要冰淇淋。”
孩子能知道我们心里所想,我疑惑孩子具有心灵感应力。孩子能从我们的言谈、动作和表情上,迅速本能地掌握交流中的想法,尤其所谈论的事情关系到他们。
这种能力意味着孩子预感到某些事情有问题了,既使父母还没有直接地讨论过,但父母之间试图遮掩事实的紧张情绪,孩子能感受到。他们比成人对潜藏的情绪更敏感,因为他们过滤不掉。
长此以往,孩子会感到不踏实,一些事情正在进行,他却被排除在外。如果成人在孩子面前不同意某事,最好是直截了当地说:“你知道,爸爸和妈妈在这件事意见不同,我们正在努力解决。”关键是让孩子确信尽管在这件事情上有些问题,但无论如何,父母对他的爱不变,而且父母在尽快地解决。当然最好别让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但有时无法避免。虽然孩子能感觉到某些事的发生,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理解。他们受到所见所闻的影响,但还不能消化。如果我们当着孩子的面,以为孩子听不懂,说一些严肃或贬低别人的话,他们会保留在心里很长时间,下面是一些父母常说的话,想想孩子会受到什么影响:
*“他在学校老是受气。”(我在学校很愚蠢)
*“她的耳朵鼓出来,天知道会长成什么样!”(我的耳朵突出,我很丑)
*“又生一个孩子,是我一生犯的最大错误。”(她从来不想要我)
我们必须记住:
*在孩子面前,我们隐藏不了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控制不了感情,为了孩子(和我们自己),要努力向孩子说明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受到我们怎样说话的影响。
提 供 机 会
除了我们提供的范围和内容,幼小的孩子没有多少自己的选择。如果顺其自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有益的。虽然成人也不能保证总是正确,但差别还是很明显。成人能估计行为后果,孩子却不行。他们只能理解短期的行为结果:如暖气片很烫,猫会抓人,鸡蛋会打碎。
如果成年人行为不端,可能是在他们的童年期,被给予了太多的选择,超出了他们做出决定的能力。
即使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他们仍然缺乏成人才具备的合理地做出决定和评价的能力,他们缺乏时间感,不知道什么有害,什么应该优先考虑或完成。(如晚上10点半了还要再玩一盘游戏)
对孩子的期望具有个体性。基于对孩子成长阶段的认识(见第5章),我们可以找到一般的指导原则,学习观察孩子的反应,不对他们要求太多,这种要求既有情绪上的,也有日常生活上的。
*孩子太小的时候,不要期待孩子做判断
*记住孩子生活在此时此刻.
别对待孩子像成人
作为父母,我们有权利追求事业、业余爱好、生活方式,但如果要求孩子理所当然的认可我们的追求,理解我们的需要和优先地位,就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巨大的负担,使他们不安,期望太多太快,反而得之甚少。有次我听到一位心神错乱的母亲对6岁孩子说:“你要和妈妈住,还是要和爸爸住?”孩子的回答令我们吃惊:“如果我有时和爸爸住,有时和你住,妈妈你就不会吵架了。”因此:
*当孩子太小,或他们还不具备做判断的能力时,父母别让他们做选择。
*如果孩子对让我们尴尬或震惊的事发表意见,别大惊小怪。
孩 子 美 妙 无 比
每当我看到孩子—一如一群5岁的孩子聚精会神地聆听故事,或一位脸上有雀斑的少女在学校舞台上认真地扮演她的角色,我承认我的眼睛被泪水浸润。这正是我批评过的感情用事,我情不自禁地被孩子的美妙感动,我安慰自己:他们的表现不是我的想象,他们在展现自己.这就是如此感动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