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侃舞蹈力学常识
北京抗“非典”弄的练舞场所也歇业了,家中没有跳舞的条件,提笔写点东西,以手之“忙”解“脚”之闲。依理论力学的眼光看,“舞蹈力学”这个词就不规范,好在是业余讨论,估计朋友们也不会太较真。 休 闲 居 编 辑休闲 宝贝 网
练舞过程中,舞友们在理解老师讲述的动作要领时往往是各有各的见解。有时为报答各位朋友对我的帮助,曾鼓足勇气试着用所知甚浅的力学知识,分析解释老师深奥难懂的舞蹈术语。从朋友们的反映看,这种分析似乎还挺受欢迎,所以,借着在家抗“非典”闲暇把它写出来,供大家一看一笑了之。
述说之前要说明的是:虽然舞蹈中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各种动作,几乎全部可以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加以描述,但是,力学知识只能用来分析一些动作的客观状态和成因,而舞蹈中各种美妙绝伦的舞姿,以及由此产生的令人心醉的神韵和美感,却只能从舞者的心灵中创造出来。这是力学知识根本无法触及的境界。
舞者眼中的力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二种:真实的力和感觉出的力。
这里所说的“感觉出的力”是指:当舞伴的移动被自己察觉到时,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舞伴将会沿着惯性方向运动,只要彼此之间已经习舞多时,就会情不自禁的下意识地移动进行回应。此时,自己仿佛被舞伴施加了一种无形的力,这种力是一种感觉出来的也许将会发生的,但此刻并不真实存在。这种感觉出的力对于舞伴之间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舞蹈力学常识通常用来解释分析真实的力并且描述感觉出的力产生的原因和指向。
“真实的力”可以根据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推理、表达和分析。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直到外力作用于该物体时为止。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合成外力的方向一致,与合成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发生在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上述三定律所阐述的力学现象,随时随地地发生在舞者的舞蹈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力学用语解释动作要领,将会使学生准确领会老师意图,会使学生舞蹈水平提高的更快。另外,除了分析和解释舞蹈力学现象,舞蹈力学常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舞蹈约定俗成的词汇(例如:用身体引带)“翻译”成具有科学定义的力学词汇。下面先由浅入深的讲几个力学词汇,再分析一些简单而重要的动作。
词汇一:人体重心。因为人体有厚度,且人体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沿用力学上对人体重心的定义,就会使舞者始终无法知道重心在哪里。实际训练中只要知道:人体重心一定在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上,这个直线一定与能够稳定将人体支撑起来的点重合。说俗点儿,当一只手稳稳地将你托起时,你的重心一定在这只手的正上方。
词汇二:重力。人体重力在训练中可以看作是个不变的常量,不会随舞者的意愿增加或减少。但是舞者可以将人体重力抽象的想象为聚集在人体重心那一点。这种抽象思维并不会使你产生错误,反而使你更容易理解舞蹈力学关系。
有了对上述三个力学定律和对两个力学词汇的理解,就可以分析解释(翻译)老师的一些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一:向地面发力。这是老师讲课时经常用到的词汇。其实向地面发力这样一个简单的词汇,包含着三种不同的舞蹈力学知识:
1. 重力 当人体重力通过两脚传递到地面时,人体总重力根据重心的位置被两脚分别负担一部分。改变人体重心在两脚间的位置,(尽管总重量没有变)两脚各自负担的重量会发生变化,重心靠近哪只脚,哪只脚就会感觉重力的增加,移动重心就是向地面发力的一种方式。例如:伦巴舞的左右伸展步要求外脚向地面发力的同时拧转,这个发力就是由于身体重心外移导致外脚向地面发出一个较强的力,通过拧转又将身体重心移回同时带回外脚。
2. 提升反力 当人体某个部分迅速向上升起时,就产生了向上的加速度,要获得这个加速度,支撑部分(一般是大腿)就必须向上发力。当然,向上发力就会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会使支撑在地上的脚向地面施加压力,而这个压力就是提升反力。例如:作牛仔舞中的基本移动步3‘哒’4的‘哒’时,男士左脚向地面发力会产生将身体胸以下部分瞬间向上抬起的效果,与此同时男士左脚会感觉向地面发出很大的力,这种发力显然不同于重力转移的发力。
3. 支反力 停止身体快速移动的力。 人体快速移动(垂直向下或者横移)后迅速停止时的瞬间,如果没有舞伴的帮助,则只能靠脚与地面的摩擦力使身体移动停止。此时发力腿会向地面发出很大的力量,并迅速传递到身体停止身体移动。例如:恰恰舞中的基本步的向前第2拍‘切克’,男士左腿向前超直顶住全身,在跨部摆动缓冲后瞬间推动全身向后快速移动。这短短的过程里,尽管身体重心保持在(教材规定)两脚之间,但是由于全身惯性作用和地面摩擦的作用,使左腿会感到承受了大大超过重力的支反力。此时,按照老师的通常说法:男士“腿部超直向地面发力”。
尽管三种力的作用和目的不同,但是老师往往却把它们笼统地叫作向地面发力。为了使舞者容易理解老师所说的力学道理,同时又符合舞者的感觉,课下自己练习时,应能够别把上述三种力区别开来,分别称为:重力、提升反力、支反力。能够明白三种力都可以向地面发力的道理,就不难理解诸如“向地面发力以便保持身体稳定”这些话的含义了。
习惯用语二:舞伴之间的拉(推)力 分析拉(推)力的形成及作用,比分析上述几个力复杂一些,应当下点力气搞清楚。这不仅仅可以减少与舞伴之间的无谓争吵,同时可以为深入了解“身体引带”这样更复杂的力学常识打下基础。要想拉(推)力的形成及作用,应先了解与舞伴之间的拉(推)力怎么能够产生,然后再定性的分析拉(推)力有多大,就会知道怎么保护平衡防止产生错误的拉(推)力。为叙述方便,仅以拉力作为讲解的对象。
当舞者自身支撑点A、B、D在舞者牵拉手支撑点C下方时,水平力是因为舞者重心与支撑点A或B点不在垂直线上,由舞者重力的水平分力产生的。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这么回事。下面结合图说明这个问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女士之所以还没有倒下的唯一理由就是得到来自C点男士的拉力。假设男士重量M=65kg,a=30°;女士重量W=50kg,f=60°.通过计算得知这个拉力只要小于或超过F2 = W×ctg60°= 50×0.5774 ≈ 29kgf时,就会使女士失去稳定或倒下去或站立起来。而要让男士失去稳定站立起来的临界最大拉力为 F1 = M×ctg30°= 65×1.732 ≈ 123kgf,这个临界牵引力女士无论如何也发不出来。除非女士爆发出瞬间的冲击力使男士失去稳定。舞蹈中,由于女士的脚处于断指位,故女士所受到的临界牵引力就是水平拉力,根据前面所说的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规律,就可以知道男士的水平分力等于女士的水平分力,这个力远小于使男士失去稳定的临界拉力。基于这些认识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舞者在水平方向上所能够产生的静拉力只与舞者重心相对于支撑点男A女B点有关,其数值可以按照上述水平拉力计算公式计算出来。与舞者自己想象使出的力(什么腰力、腿力、胳膊力、手腕子力、脚丫子力)的大小无关。
2. 根据上述第一个结论可以得知,男士只要动作做到位(重心到支撑点A的联线与地面的夹角足够小),在自身重心较低时,来自女士的拉力根本不足以拉动男士,也就是说男士还要靠左脚在支撑点D处支撑起自身其余重力方可保持稳定。因此只要男士全身肌肉绷紧,保持支撑点C的稳定不动,就会为女士的展示动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根据上述第二个结论可以得知,男士只要动作做到位且全身肌肉已经绷紧,支撑点C足够稳定,则女士完全可以把支撑点C想象为一个固定的把杆,放心大胆的将自己的重心向身后移动,从容地作出婀娜多姿的腰跨摆动,充分地展示女性的妩媚(而不必分心去管男士什么部位使的什么劲),从而避免无谓的争吵。当然当女士正在大胆的展示自己时,男士作出松手或者什么其它导致女士失去稳定的动作,则女士就有一千个理由甩掉这个不懂得爱护舞伴的男士而另找舞伴。
4. 最后为了叙述的完整性,还要多说一句没用的话,水平分力一定要小于舞者自己脚掌与地面的摩擦力,否则滑一跤裁判就要扣分。
5. 根据上述第一、二、三个结论,聪明的你就可以举一反三的去思考其它动作发出的拉(推)力原理,其道理完全是一回事。
上面说的都是静力学解释分析的范畴,所谓静就是指人体不动或者缓移动。相对静力学范畴还有动力学范畴,后面将要分析的牛仔舞动作就是属于动力学范畴(非常复杂)。那么在静力学和动力学范畴之间还应当了解点什么呢?这就是老师时常说起的“引带”。围绕着引带关系经常听到舞伴们无休止的争吵。但愿下面对身体引带力的分析能够减少舞伴之间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