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舞蹈欣赏的特征和涵义
一、舞蹈欣赏是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咤紫嫣红,美景万千:朝霞彩虹、鸟语花香、奇峰巨石、高山平湖,这属于自然美;雄伟的长城、宽阔的水坝、沙海绿洲、油泉喷涌,这属于社会美;不朽的诗篇、巨幅的画卷、妙曼的乐曲、动人的戏剧,这属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是社会客观存在的美的形态,是第一性的美;艺术美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的产物,是第二性的美。但是,由于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它虽然没有自然美、社会美那样广阔和丰富,可是却比自然美、社会美更精粹,更典型,而且能够对广大群众起到教育、鼓舞、怡情悦性的作用,所以人们十分喜爱欣赏艺术美。美学家们则把人们对这些美的形态、美的事物的感受、认识和欣赏,以及对于美与丑的辨别称之为审美活动。并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的但又是不可少的方式。不过,艺术是一个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诸多形式的大家族,艺术美泛指文艺作品的美,比如诗美、音乐美、舞蹈美、雕塑美、工艺美、书法美……等等。所以,进行艺术欣赏必须落实到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这是因为每一种形式除 )了都具有艺术美所共有的形象性、感染性、典型性以外,它们还具有各自的特征,即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是以何种物质材料为其艺术表现手段、它在艺术表现时有何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征、观众是通过何种感觉器官进行欣赏,在欣赏时一般有哪些心理过程等等,只有比较深入地考察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某一种具体的艺术欣赏作出正确的阐述。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所以舞蹈欣赏属于人们对艺术美的一种审美活动。艺术美的存在形态多种多徉,各具特色,舞蹈艺术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美之所以能成为艺术花坛上的一枝奇葩,就是因为它除了具备艺术的共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舞蹈是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这种艺术以整个的人体或是说纯粹的人体作为表现手段,主要通过动作过程创造出情感语言和美的形式,来向们传情达意进行情感交流。所以,直观动态性及其饱含诗情、充满乐感的人体动态美是它不同于其他姊妹艺术的特质,也是它赖以吸引万千观众的魅力所在。因此,舞蹈欣赏,就其质的规定性而言,是一种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具体的说,舞蹈欣赏是人们观看舞蹈表演时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欣赏者通过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动态形象--富有审美价值的动作、姿态、构图、技艺、表情所组成的有意味的形( )式—具体地感受其所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及在其中活动着的人物(也包含拟人化的花、鸟、鱼、兽、神仙、鬼怪等)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乃至思想启迪和陶冶性情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论证关于舞蹈欣赏是以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的观点,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唐代两位大诗人欣赏舞蹈表演之后写下的诗篇。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回忆了当年公孙大娘的舞姿:it'LIT.AIE如,I I3i}射九日落,矫如群帝
骏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的描写:“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据时云欲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欣赏舞蹈时最能引起他们审美兴趣的都是那些人体的动作过程。舞蹈之美确实就在这对比变化、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飘然转旋之中。
二、舞蹈欣赏是舞蹈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必要环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十分重视舞蹈艺术的社会功能。我们赞赏的舞蹈艺术美不仅应当具有形式美感,同时应当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是愉悦性与功利性的和谐统一。当今中国舞蹈家的艺术创造固然可以是他们本人人生观、艺术观、艺术思维自由的物态化表现;但是,他们的作品又绝对不可以只是单纯为了表露个人的心声,只是为了“实现自我”,而理当作为一种有意义的精神产品,提供给广大观众欣赏,和广大群众进行“对话”,以期达到彼此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
马克思就十分重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十分强调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统一性。他认为,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生产的生产环节,艺术欣赏则是艺术生产的消费环节,两者互为对象,彼此创造。他曾说:“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①舞蹈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就是 )这个道理。舞蹈欣赏活动是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联系起来的纽带,只有经过舞蹈欣赏活动才能使舞蹈作品成为现实的艺术作品,如果舞蹈作品不成为欣赏活动的对象,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无从谈起。一个舞蹈创作出来后,如果只是关起门来在排练厅里跳,除了作者,别人谁也看不见,还不能算是现实的舞蹈作品。一部舞蹈创编完成后,只有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其公之于众,让人看到,才能算是现实的舞蹈作品,随之成为一种社会存在成为一种精神产品,在社会人群中发挥这样那样,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至此,这部舞蹈作品的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才算终结。所以,没有舞蹈欣赏活动,创作者和观众就无法发生联系与交流,舞蹈艺术生产就还不算最后完成,舞蹈作品的社会功能就无法发挥;只有经过舞蹈欣赏,舞蹈作品的社会价值才得以体现,舞蹈作品才真正成为现实的舞蹈艺术品。
第二节舞蹈欣赏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舞蹈欣赏是一种以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为对象的审美活动。舞蹈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是连续流动的,舞蹈形象的存在方式是时空结合的,就是说舞蹈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以人体运动的方式来展示其形象的。舞蹈艺术形象的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展示方式,决定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感受方式和欣赏舞蹈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由于舞蹈美是一种人体动态美,构成这种艺术美的手段是经过提炼美化的,有规律合目的,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体动态,人体动态又包括不断变化的动作过程、( )相对静止的姿态造型以及面部表情、构图画面等等,而这些都是闻不出、摸不着也听不清的,也就是说这种有意味的人体动态靠嗅觉、触觉和听觉是无法感知的。舞蹈形象主要靠视知觉通过直接观看才能感知,因此,视知觉是欣赏舞蹈时最先启动的器官,也是舞蹈审美中最重要的感受器。
再就是,完整意义上的舞蹈作品,都是有音乐伴奏的,舞蹈音乐在表达作品的情感内容、塑造人物、渲染气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欣赏舞蹈除了凭借视知觉外,听觉也必不可少,欣赏者只有同时启动视听知觉感受器,才能完整的观赏、感受和理解舞蹈作品的全部内涵。
在艺术的各种样式中,也还有不少是通过人体动态来创造形象的,如杂技艺术中的武术、技巧,以及艺术体操等。不过,在诸种以人体动态为手段创造形象的样式中,唯有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感,同样还十分重视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在观赏舞蹈时,除了必不可少的视觉和听觉以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舞蹈欣赏的过程和舞蹈创作过程一样也始终不离开形象思维,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才可以真正领略和感受欣赏对象之美,欣赏对象所蕴含的意味。舞蹈欣赏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还因为舞蹈语言是一种远离自然形态的经过提炼美化的艺术语言,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和很宽的模糊度,同样一个动作在不同的语境中,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就会有大不相同的含意。这都需要欣赏者在舞( )蹈作品所展示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领会、补充和再造,引申出新的意象和新的境界。
除了视觉、听觉、想象力以外,最完美的舞蹈欣赏,还应当是欣赏者全部心理因素的总体投入,即以开放的心境全身心的投入舞蹈欣赏的全过程,进而达到观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共同奏出心灵震动的和弦。有的美学家将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时所产生的美感称之为审美快乐,并认为这种审美快乐较之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其他快乐的事情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审美快乐,“在普遍性、持.久性、强烈性等方面,都比其他快乐高出一筹,是一种处于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说审美快乐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是指审美趣味基本上相同的人在感知同一种审美对象时,会体验到大体相同的快乐;另一方面是指它不仅仅是来自于某一单一的低级感官(如触觉、味觉、嗅觉等)的快感,而是多来自于视觉和听觉等高级感官的快感。当然,即使来自视觉和听觉的快感,也不一定都是审美的。观看一场街头角斗或观看一场足球比赛,你会感到很快乐。但由于这种快乐不含有某种深刻的人生意味和高尚的情操,所以仍构不成审美快乐。因此,( )审美快乐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而且还要从这种感受一直贯穿到心理结构的各个不同层次(如情感、想象、理解),这种贯通性,会使整个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发生自由的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既轻松又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很明显,只有当人们在欣赏壮阔崇高或优雅别致的自然景色或艺术品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审美的快乐。在这种快乐中,既有对形式的赞美和对情感意味的共鸣,又有洞察各种含蓄地展示出来的‘真理’时的欣慰,还有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压抑情绪的净化和消除。……各种不同的感受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极其丰富和生动的愉悦体验。’,②这一段审美心理描述十分精彩,人们在观赏了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之后,大致也会产生上述的这种审美心理反应。
接下来让我们结合舞蹈实际,继续探究舞蹈艺术欣赏的心理发展过程。
现代美学和艺术批评理论,一般都把艺术活动看作由三大要素组成,即:1.艺术生产主体的创造活动;2.艺术作品;3.艺术接受。也有的学者把这三个要素称作艺术的“美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都很重视处于这个艺术生产、流通大系统终端的艺术接受这个环节的重要作用,普遍认为艺术创造者如果忽视艺术接受这一方面的审美需求和信息反馈的话,在当今世界艺术品大量存在并可迅速流通、文化艺术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不考虑欣赏者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就很可能无人问津。舞蹈欣赏是舞蹈作品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一部作品无人欣赏,它就不可能产生编导期待的社会效果,也就无社会价值可言。因此,舞蹈艺术家一定要让我们的艺术赢得尽可能多的观众,为此也就必须了解舞蹈欣 )赏者的审美心理过程,适应他们,进而去“征服”他们。
我们知道,舞蹈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通过连续的、经过美化的、有节律的人体动作、姿态和表情,在不断变化的构图以及音乐、舞台美术等艺术表现手段的配合下塑造形象的,是一门时间性空间性的表演艺术,因此,舞蹈欣赏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过程。欣赏一部舞蹈作品,需要怀有饱满的热情,在“稳定注意”的基础上,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
一般来说,非专业的普通观众欣赏新创作的舞蹈作品,多半是毫无思想准备的,直到大幕拉开,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才与作为审美客体的作品发生审美关系,所以一般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大体都在经历一条:观舞品技,悦目赏心—由形得神,心领神会—渐入佳境,心驰神往—悟其意蕴,明理净心的审美途径和心理过程。
好奇心,即探究心理,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条心理规律。在人类普遍存在的探究心理中包括审美探究心理。审美探究心理的核心是对美的求知欲,舞蹈欣赏的心理基础就是对舞蹈美的审美要求。由于千百年来舞蹈艺术发展的独特道路和人们对于这门艺术形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审美要求都表明,舞蹈是一种形式感和技艺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形式,所以,绝大多数观众前来欣赏舞蹈都抱有悦目赏心的审美要求,而对思想内容的要求一般都不太强烈。因此,当一个舞蹈开始时,观众(普通的观众)总是从观舞品技开始,看看演员跳的怎么样,有多高的技巧,甚至演员的形体如何,漂亮不漂亮等等,这可以说,是开始进入舞蹈欣赏的第一个层次即观舞品技,悦目赏心。继而欣赏者被舞蹈所吸引,审美心境也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稳定的密切注视着舞台上舞蹈家通过人体的各种运动发出的各种信息,表达出的各种情感,渐渐地欣赏者从反复出现、不断更替、相互联系的各种形态中看到了人物、事件、情感的.发展和变化,随着审美探究心理的发展渐渐由形得神,心领神会了,这是进入了舞蹈欣赏的 )第二个层次。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情绪层层展开步步深入,观众的情思也跟着通向深层,创造性的想象十分活跃,浮想联翩、心驰神往,感同身受,随着舞蹈形象的塑造完成,舞蹈美完整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欣赏者也被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这是进入了舞蹈欣赏的第三个层次。舞蹈表演已经结束,但是舞蹈家创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还深深地留在欣赏者的脑际,这时,欣赏者被舞蹈美所激动、引爆的情感和形象思维开始向理性思维迈进并与之结合,并对刚才那一幕幕美的图景、情的浪花进行总体观照,这时,观众仿佛看到了一种象外之象,领悟到一种有尽之形包蕴着的无尽之意。这丰富的意蕴使观众明事理、净心灵,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从而完成了一次完整而理想的审美活动,这是达到了舞蹈欣赏的第四个层次,也是最高的层次。
以上这段舞蹈审美过程的心理描述,远非自然形态的复写。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舞蹈欣赏活动,并不是完整而有序的,却常常是零散的、无序的。思维过程也常常是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相交织,兴味、感动、想象、神往、思考、顿悟都是搅和在一起的,这里.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才作了条理化典型化的归纳和概括。
另外,观众在欣赏舞蹈时切忌冷眼旁观和情感封闭,应当具有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主体情感高度开放的审美心境。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从不断流动变化的人体动中看出究竟;只有主观情感处于一种积极开放的状态,才能迅速地与舞蹈中人物发生情感共鸣.喜舞中所喜,悲舞中所悲。我们把观众在欣赏过程中由冷静封闭转入热情接应以至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入境”。这是舞蹈欣赏过程中主客观的统一和契合,是舞蹈审美的最佳精神状态。当然.欣赏者能否入境和入境的快慢是由主客观( )双方的条件决定的。如果舞蹈作品本身尚未创造出艺术的意境,没能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甚至根本没有创造出舞蹈美,那么观众就无“境”可入、无“象”可视。这叫舞蹈欣赏的客观对象不成熟;如果欣赏者缺乏必要的生活实际感受和起码的文化修养,甚至连基本的舞蹈知识以及正常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很贫弱,这样,多么优秀的舞蹈也不能成为他的欣赏对象,那就叫主观的条件不具备。只有主客观的条件都已经具备时,舞蹈欣赏才能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应。
第三节舞蹈欣赏中的生活、
想象和共鸣现象
一、生活
众所周知,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创作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抒情性、表现性以及对形式美的追求等等,常常使舞蹈艺术以一种远离生活自然形态的,经过夸张、变形和美化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但它归根结蒂仍然是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变异的反映。所以,正如必须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欣赏舞蹈一样,只有对社会生活有丰富的经历和深刻体味的人,才能深入地体味舞蹈艺术的内蕴。现举《希望》和《新婚别》 )为例略加说明。独舞《希望》是1980年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的获奖作品,舞蹈表现了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从迷惘、痛苦、挣扎、反抗、斗争直到看见希望,这一连串复杂的情感反应,抒发了中国人民与厄运抗争的精神状态。编导为了能概括中国人民在苦难时刻的共同命运,同时也为了使舞蹈动态更加清晰,使演员肢体更加充分发挥其表现力,所以让演员赤裸上身进行表演。这个舞蹈演出后反映强烈,意见不一。有人按阶级分析法提出指责:这是个什么人呀?怎么只穿一条裤视就上台了,他是在干什么呀?另有人对演员的表演很感兴趣,可也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大多数观众是很赞赏的。一位观众说的好:“如果要问是哪国人,我看是中国人,他那股情绪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内心的情绪很相像,难道你没有那种感觉吗?”“四人帮”、林彪横行的那会儿,我们不是也十分苦闷,不是也经历了一个仿徨、抗争直到最后迎来希望的过程吗?舞中人的情绪和感受,不是能唤起我们对过去那段曲折生活经历的回想,从而在感情上引起某些共鸣吗?再如1986年第二次全国舞蹈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双人舞《新婚别》,表现的是古代一对青年男女结婚后的第二天清晨丈夫就要从军出征,而与妻子分别的情景。对一些观众来说它不过是一段表现男女情爱的双人舞;但对另一些观众来说,他们就可能通过舞蹈形象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新婚别》中:“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的凄惨情景,同时又对那位不幸的妇女明明处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的境遇中,却还鼓励其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牺牲精神表现出很大的同情,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无比憎恶。这样,某种相同与相似经历和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观众可能把舞蹈和诗歌联系了起来,从而产生更丰富的联想,使舞蹈审美感受进入了一个新( )的层次。以上两例意在说明生活经历、知识修养对舞蹈欣赏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二、想象
和舞蹈创作过程一样,舞蹈欣赏的过程也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所不同的是,创作时,作者首先从生活感受开始,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欣赏者却先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通过形象产生情感反应和想象理解,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主题内蕴。因此欣赏者决不是仅仅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上,消极地去接受创作者发出的情感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讲,欣赏者也是创造者,他的思维和情感都异常活跃,通过舞台上的形象感知艺术信息,并不断进行着“再创造”。欣赏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是体验和想象,体验是认识和想象的基础,一个没有一定社会生活经验和缺乏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是无法理解有丰富思想内容的舞蹈作品的。但对舞蹈欣赏来说,艺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舞蹈是一种长于抒情的表现性的动态艺术,它不是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力求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所以舞( )蹈艺术语言凝练、夸张,虚拟性很强;舞蹈结构集中、精巧,跳跃性很大。因此欣赏舞蹈就比欣赏戏剧、电影,阅读小说,需要有更加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1] [2] 下一页 休 闲 居 编辑休闲 宝 贝 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