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训练宝宝的视觉和听觉
 婴幼儿的语言开发(一)
 那些药物能够进入母乳
 宝宝的哭声说些什么?
 抱孩子,让爸爸做更好
 防止新生儿吃奶睡着方法
 新生儿鼻子堵塞怎么办
 关注孩子的协调能力
 心理和智力的概念
 新生宝贝的9种异常现象
 宝宝的这些情况不用慌!
 甲亢的妈妈能够喂奶吗?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新生儿期 >> 

新生儿期 宝宝坏习惯全攻略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1-26 03:28:32

 

   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爸爸妈妈的教养不当,常会养成的一些坏习惯:

  1、捡脏东西吃休 闲居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曾经有过捡东西吃的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坏的习惯。

 
  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给他灌输东西掉在地上就脏了,不能再捡起来吃的正确观念。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况,这时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哟,东西脏了,我们需要洗一下。”并立即去清洗;或者告诉孩子食物已经脏了,不能要了,并立即将地上的脏东西打扫到垃圾桶里。而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浪费食物而将其拣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有统计显示,有捡脏东西吃坏毛病的宝宝,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觉得扔了可惜,捡起来塞自己嘴里的做法。记住:当你告诉宝宝“掉地上太脏了,妈妈吃了,给你新的。”的时候,宝宝根本理解不了这么多,他只明白的是,既然妈妈可以捡起东西吃,那么我也可以……另外,因为小宝宝辨别事物和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所以在他看来,东西掉在床上、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样的。因此爸爸妈妈对于掉到床上、桌上的东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则处理,不要以为干净就捡起来吃掉,这样会在无形中误导了您们的小宝宝。

  当然,这里说的不仅是要在家中这样,在户外更是应当如此。

  因此爸爸妈妈要注意:

  ⑴ 细菌在潮湿的地方繁殖得比较快,因此要避免宝宝在这样的地方捡拾东西吃。

  ⑵ 在户外,任何东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捡起来吃,因为此处有可能曾留有猫、狗等动物的粪便。

  ⑶ 餐桌有小东西,一定要立即拿走,以免宝宝当成食物误食造成严重后果。

  ⑷ 当孩子在地上捡东西吃时,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里的东西,这样会惊吓到年幼的孩子。

  2、扔东西

  孩子一般到了6~8个月,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

  当孩子在无意中扔起东西的时候,他会异常兴奋,会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因此会非常高兴地进行多次重复,同时也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能够给予他赞扬。在重复的同时,宝宝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关系的,从而学习了逻辑知识;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但是,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在宝宝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父母应当给予大量的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让他能快乐愉快地玩、轻松地接受知识。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因为年纪小,手、脑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在扔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慎损坏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对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因为父母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这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 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⑵ 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⑶ 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⑷ 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⑸ 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父母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⑹ 告诉孩子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乱扔东西的毛病。

  3、破坏性行为

  孩子随着能力的提高,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宝宝长到快2岁的时候,好奇心开始逐渐增强,对所有的物品都很感兴趣,喜欢东摸摸、西看看。但是由于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还比较差,对各种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所以难免会破坏一些东西(有时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欢的东西),这应该得到父母的谅解。

  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手中的工作远远超过了他的实际能力,多次尝试失败后的挫折感往往会激怒年幼的孩子,为了发泄自身的沮丧感,孩子就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果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误解,感觉自己很孤立,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坏行动来表现出他的愤慨,或者故意继续破坏来挑逗父母,看父母生气的样子,从中获得满足抵消失败的感觉。

  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父母要注意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他改正:

  ⑴ 对于他所破坏的东西,凡是能恢复原状的,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将它加以恢复和修补。

  ⑵ 告诉孩子不管是因为什么,破坏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应尽量避免和改正。

  ⑶ 搞清孩子破坏的原因,不要过分批评,应采取措施安抚他的异常情绪。

  ⑷ 多陪宝宝做游戏,提高他的动手技能,帮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培养他的成功感。

  ⑸ 对于孩子的各种情绪,成人要多用心加以体会,并适时地替孩子表达出来。当孩子明白爸爸妈妈理解他的意思后,他的愤怒就会大大地降低,从而放弃过激的破坏性行为。同时,这对亲子关系也大有好处。

  ⑹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首先自己要平静,要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⑺ 要积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一些可以满足好奇心的玩具,如拼拆玩具。

  ⑻ 成人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人恶意或无意地怂恿、纵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如果有,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

  4、任性与发脾气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大多数的孩子会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尤其是在2~4岁最为常见。

  一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娇惯,凡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孩子就会任性地大哭、大闹。如果爸爸妈妈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让步,这就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这种做法十分有效,以后就会不断使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滋养了孩子任性妄为的坏毛病。

  此外,孩子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多次尝试、努力做某件事情后仍旧失败,这种挫折感也会让孩子大发脾气。

  对于这些情况,爸爸妈妈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

  ⑴ 平日不要过于娇惯孩子,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万能的,不是他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够实现。

  ⑵ 年幼的孩子在情绪上比较多变,因此爸爸妈妈在处理事情时要思想先行,在考虑好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再行动,以免到时不能应付孩子的任性撒娇。

  ⑶ 对待孩子任性和发脾气,虽然心里很着急,但脸上不要过于表露,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处理,孩子在自觉没趣后会自己停止。

  ⑷ 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将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孩子是健忘的,自然就会忽略刚才发生的事情。

  ⑸ 尽量不要让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就得逞,胜利感会激励他以后次次都使用这种方法。

  ⑹ 当着孩子的面多夸奖别的听话的孩子,让他多接受正面暗示,意识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为了博得爸爸妈妈的表扬,他也会学得很乖。

  ⑺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自己没办法,也不要说诸如“再不听话我揍你”等话语。

  ⑻ 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特别是做不到的事情,而答应了的一定要做到,这样你说的每一句话,孩子才可能信任、明白它的分量。

  ⑼ 适当惩罚,告诉孩子因为他发脾气而错过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动,这足以令他在下次发脾气前慎重考虑。

  ⑽ 家人态度要一致,不能一人一个态度,让发脾气的孩子钻空子。

  ⑾ 让孩子在多种选择中自己做出决定,因为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太好意思发脾气。

  ⑿ 要坚定,不要因为孩子的大哭而改变主意。

  5、攻击性行为

  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经历咬人、打人的阶段,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成长阶段。一般情况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会过渡过去。但是也有不少宝宝会进而养成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习惯,需要大人加以纠正。

  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打人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可能是他发泄不快的一种方法;也可能是模仿别的小朋友、父母或电视的行为等等。咬人可能是1岁半前口唇期宝宝的探索性行为;可能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也可能是亲吻的表现,不过是力度掌握的不准而已。

  对于这些攻击性行为,父母要注意:

  ⑴ 父母要以身作则,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击性行为。

  ⑵ 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电视。

  ⑶ 平时要教育宝宝讲文明,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不要打人骂人,如果欺负了别的小朋友要道歉。

  ⑷ 要培养孩子的各种技能,特别是社交能力和语言能力。

  ⑸ 教孩子讲出愤怒的情绪,父母加以适当的疏导。

  ⑹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父母要勇于批评别人的孩子。否则,我们的宝宝会失去安全感,觉得只有打别人才能保护自己。

  ⑺ 不能双重标准,自己孩子被攻击就没完没了地大吵大闹;自己孩子攻击了别人就无所谓,甚至洋洋得意,这只能给孩子非常坏的影响。

  以上列举了一些宝宝常见的不良习惯,希望对各位妈妈爸爸有所提醒,您们的正确指导将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规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