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
 |
|
家庭教育 如何让孩子心灵手巧?
人气:
5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0 20:38:20
>>>>>>>>提问
>>>>>>>>休闲宝贝网回答: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多才多艺呢?于是,家长们忙着教孩子认字、数数……进行早期教育;忙着给孩子报表演班、报钢琴班……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这些固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但有一个既简单易行,又可以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方法,却常常被家长忽略了,那就是让孩子动手。
我们常说“心灵手巧”,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手和脑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的大脑中,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巧的动作时,这些区域的活力就被激发出来。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到手,促进和作用着思维发展。
因此,要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就要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做起。动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智力开发的“头脑体操”。动手促进着孩子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们,要么“好心”地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什么都由父母包办代替;要么不明白什么是动手能力的训练,以为让孩子学学乐器,练几样特长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殊不知,这是害了孩子,误导了孩子。如果你真爱孩子,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聪明,那么请创造条件,让孩子施展小手。
休 闲 宝 贝 网
训练手,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
郑女士,37岁,某医学院育儿专家
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的动作越复杂,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可以说训练了手就是训练了大脑。那么,如何训练手呢,不少专家都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进行,随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展开手的训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孩子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孩子在婴儿阶段学会用手的规律一般是:4-5个月时,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伸手,可能会同时向物体伸出双臂,并用双手抓住。6个月后,孩子可以用双手抓住物体,或是将物体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但灵活控制能力还不强。这时,孩子开始用自己的手学习吃东西。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抓起小食品,放在自己的嘴里。8个月起,孩子的抓握精确性越来越好。到了9个月,不再把东西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而是夹在拇指与食指间。到了8~10个月,孩子开始学习操作能力,可以在物品上进行挤、拍、滑动、捅、擦、敲和打。喜欢用手探索能拿到的东西,包括食物等,可以涂抹或倒出流质的东西。可以准确地把许多固体小东西放入嘴里,如塑料玩具或盖子等。随着孩子操作能力的提高,孩子不再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内,转而开始玩一些像拍饼这样的游戏。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拍手欢迎,摇手告别。
父母要注意观察婴儿逐步学会用手的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加以训练。比如在他手开始抓东西的时候,给他玩能够握紧的手摇铃、波浪鼓等。在孩子可以自己抓东西往嘴里放时,尽量给他提供自己拿东西吃的机会。在孩子七八个月时,注意训练他的爬行,爬行被专家们视为非常关键的时期,因为四肢并用,不仅可以训练手眼协调能力,还可以刺激两个脑半球的相互联系和发育。在孩子开始热衷于用手去摆弄物品时,,给他提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质地不同的玩具,让孩子尽情地“抛洒”、敲打。
到了幼儿阶段,孩子每添一岁,手也随之“成长”,更需要作父母的用心训练。1~3岁阶段,孩子由摇摇晃晃地走,变得步履稳健;由躲避大人喂饭,变得能舞勺弄筷地自己吃;由抢着往身上套衣服,变得能简单地脱衣、穿衣……你可以欣喜地看到孩子由被照料到自己来的成长,这其中,孩子的双手也逐渐由稚拙变得灵巧。爱撕破书页,能堆积木,涂写的兴趣很浓,喜欢玩沙、玩粘土、玩水等,可以用粘土做出蛋糕和汤圆。手臂的运动也变得很灵活,能投射,也能在单杠上吊挂。
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动作性时期,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性和探索性活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破坏性。可以准备些旧杂志让孩子随意地撕,鼓励孩子在纸上涂涂画画,带孩子玩水、玩沙,捞小鱼等。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小动作玩具,如:积木和积塑、动物玩具、交通玩具、珠类玩具、电动玩具、木偶玩具、翻绳等,这些玩具可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趣味性强的动作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一同做撕纸游戏,把纸撕成长条做面条或老爷爷的胡须。家长为孩子画好苹果、房子等轮廓线,让孩子把碎纸贴在轮廓线内。让孩子在撕撕贴贴中锻炼手指的灵活性。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穿脱衣服、折叠衣服,学习系鞋带、扣钮扣,自己剥蛋壳或帮父母剥葱、蒜、豆子,用钥匙开门,开关家具抽屉等,都有助于小手变得能干起来。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3岁是一个关键时期,3岁被说成是“一切的出发点”,也被视作幼儿动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用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