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
|
|
家庭教育 我要几首儿童歌谣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04 00:45:23
>>>>>>>>提问
类型不限~~要快!!! 休 闲 宝 贝 网
>>>>>>>>休闲宝贝网回答:
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童谣,甚至於没有文字的族群都有童谣.传统童谣属於民间文学
之一,应该是包含在民谣中.基本上童谣没有很明确的范畴和界限,凡是民谣中适合孩童听
与唱的都可以归类为童谣
童谣的定义为何
「诗经」大序说:「情动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歌谣是人类企图强化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藉由语言的自然节奏,所表现出来的美化语言.这种人类的天性常因民族,年龄,身分,环境…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以语言为基础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然而,将语言的自然节奏进而演化为具备音乐结构的歌曲,却不是儿童所能胜任.因此,不论自发或摹仿,儿童能力所及也止於「谣」的阶段,而谓之「童谣」.至於成人制作,配曲的便是「童歌」(或儿歌).当然,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於成人的谣,只要是被儿童所乐於接受或摹仿,而或跃於儿童的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童谣.
说简单,通俗点,但不一定科学:
“童谣,应该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的,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的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
童 谣 是 在 儿 童 间 流 行 的 歌 谣 。 它 的 特 点 是 不 用 乐 器 伴 奏 而 歌 唱 。
童 谣 之 发 端 相 当 早 。 根 据 《 左 传 · 昭 公 二 十 五 年 》 记 载 , 在 周 文 王 与 周 武 王 的 时 代 即 有 童 谣 。 后 来 民 间 也 多 有 童 谣 流 行 。 童 谣 有 儿 童 自 发 编 创 的 , 也 有 成 人 教 授 使 之 歌 唱 的 。 童 谣 有 不 同 类 型 , 道 教 童 谣 是 其 中 之 一 。
所 谓 道 教 童 谣 是 根 据 道 教 的 思 想 旨 趣 而 创 作 的 并 且 在 儿 童 中 流 行 的 歌 谣 。 从 功 能 上 看 , 道 教 童 谣 也 具 有 预 谶 的 作 用 。 历 史 上 , 在 改 朝 换 代 的 关 键 时 刻 , 社 会 上 往 往 出 现 一 些 符 合 道 教 预 谶 精 神 的 童 谣 。 例 如 隋 朝 杨 坚 当 皇 帝 之 前 , 社 会 上 有 些 人 就 放 出 杨 坚 有 " 龙 颜 " 当 为 皇 帝 的 谶 语 。 《 隋 书 · 王 劭 传 》 说 : 陈 留 有 一 座 老 子 祠 , 祠 中 有 枯 柏 。 世 上 传 说 , 老 子 将 " 度 世 " , 曾 经 预 言 枯 柏 如 果 生 出 东 南 枝 , 就 会 有 圣 人 出 世 , 道 教 就 会 盛 行 。 到 了 南 齐 的 时 候 , 枯 柏 真 的 从 下 生 枝 , 并 且 朝 东 南 上 指 , 夜 间 , 有 三 个 童 子 结 伴 唱 起 歌 谣 : " 老 子 庙 前 古 枯 树 , 东 南 状 如 伞 , 圣 主 从 此 去 。 " 据 说 杨 坚 到 亳 州 当 刺 史 , 亲 自 到 老 子 祠 察 看 , 只 见 柏 枝 回 抱 , 与 童 子 歌 谣 所 唱 吻 合 。 杨 坚 于 是 把 自 己 当 作 " 圣 主 " 。 隋 朝 末 年 , 又 有 童 谣 唱 道 : " 桃 李 子 , 鸿 鹄 绕 阳 山 , 宛 转 花 林 里 , 莫 浪 语 , 谁 道 许 。 " 前 人 解 释 , 此 童 谣 中 的 " 李 " 暗 示 将 有 李 姓 兴 起 为 帝 王 , 而 " 桃 " 通 于 " 陶 " , 指 的 是 " 陶 唐 " , 省 略 了 " 陶 " 字 , 就 剩 下 " 唐 " , 暗 示 有 唐 王 朝 取 代 隋 朝 。 这 种 谶 语 式 的 童 谣 与 楼 观 道 士 歧 晖 关 于 李 氏 将 起 而 为 帝 并 且 大 兴 道 教 的 谶 语 颇 相 类 似 , 很 可 能 出 于 道 门 中 人 的 创 作 。
道 教 童 谣 因 为 琅 琅 上 口 , 易 于 流 行 , 这 在 客 观 上 起 到 了 特 殊 的 宣 传 作 用 。
另一个解释:
楔 子
前面二集介绍了许多闽南语传统念谣。黄哲永先生说,那些念谣念起来真是有「原味」,是民间文学的瑰宝。但是光念仍不够尽兴、过瘾,於是念著哼著就唱起来了,成为民间传唱的童歌或儿歌。这些曲子有的是随著念谣自然而然产生的,有的是有心人士把它慢慢收集起来谱上简单的曲调而传唱开来的,就好像孔子、荷马、福史特和陈达,他们都是历史文献的创造者;是童谣、民歌、史诗等的整理者和传唱者,他们将生活的智慧和民族的土地结合,成为人类的大智慧。比如说著名台湾本土音乐家吕泉生、林福裕先生等人就曾采撷传统念谣而加以谱曲、成为传唱一时的「摇婴仔歌」及「板桥查某」等。基本上目前流行的闽南语童谣在词曲的产生上分为下列几类:
一、完全不知词曲由来,系祖先流传下来的,这又分为可唱的及没有曲调的,且又分全台湾的及地区性的。
二、词是祖先留下的,但曲是后人编的,且知道是谁编的,这中间又分为保留原词及修改过的词意。
三、词曲都是近代创作家编写的,有名有姓。
第一类,当然就是传统童谣。第三类当然就是创作童谣,而第二类的定位较为复杂,是新旧融合的创作,但不论第一类还是第二、三类,只要是用闽南语来传唱的,都称为闽南语童谣(也有人说成台湾童谣,亦有其立论基础)。虽都各有不同的风味,但同样的都芬芳醉人。
命名为陈酿与新酒的这一集,将理性又感性地分析传统闽南语童谣、创作童谣之异同点和优劣点,并且试图为今后的闽南语童谣找出方向和远景。
闽南语童谣的园丁
台湾创作童谣是什麼时候开始的,其说法比传统童谣的来源更难追寻。诚如刚才所说,台湾前辈音乐家早就采撷民间念谣来创作,光复后到近年像史惟亮先生、许常惠先生等都作过类似的田野调查和整理,可惜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物质条件及教育理念不同於今日,所以没有轰动和掌声,仅在有心推动台湾乡土文化的阶层中获得些许关怀和赞叹!
假如要说台湾创作童谣明显的起跑点,那应该要追溯到民国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当年施福珍先生在员林家商担任音乐老师,暑假的午后,他的午睡被几名顽皮小孩子吵醒了,原来夏日炎炎把柏油路晒融了,赤脚粘到了脚:「点仔胶,粘到脚」。这样一句轻松而押韵的童语,使他灵感大发,五分钟以内,他完成了堪称为闽南语童谣文艺复兴之作———「点仔胶」。那天之后,他开始留意当时自立晚报刊载的吴瀛涛先生所写的「台湾谚语与俗谣」专栏。施先生他搜集、他编曲,一首首藉传统念谣而改编的闽南语童谣出现了,这些童谣并没有在学校中教唱,却在童子军、救国团等社团中散播开来。为此,他遭到校方责问,因此而辞去了教职,他的后半生以改编、创作、教唱、推广闽南语童谣为职志。简上仁先生说:「他被大家尊称为台湾童谣的园丁。」
闽南语童谣蓬勃兴起是这几年的事,随著本土文化的抬头及母语教学的需求,闽南语创作童谣如雨后春笋。在这中间,台语歌曲(台语流行歌曲)也跟著水涨船高,连外省第二代的蔡琴也出版了台语歌曲专辑。这些新一辈的创作家们,的确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闽南语童谣。於是各地的出版商、唱片公司及基金会也都主动找上了这些创作家。其中最有趣的是国语日报也找到了谢武彰等老师来写童谣(闽南语的及国语的)。
闽南语传统童谣,传统两字非常广泛又模糊。早自荷郑时代,近到光复后,凡是没有名分的闽南语童谣都属於传统童谣。所以在前面所说的三类中,第一类是纯粹的传统,第二类是改编的传统,而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第二类远多於第一类。也正因为这样,本集中将那群推广闽南语童谣功臣--采撷传统念谣而加以改编后成为传唱的创作者们作一介绍。
一、施福珍先生:
近四十年来,他不断采撷、整理、修改、谱曲、出版、教唱并推广,他自己还会唱,乐此不疲。现在他忙得很,太多的学校、社团、社区和公民营单位,都找他演讲教唱。他不计酬劳,也不计较人数多寡和路程远近,都慨然欣然前往。最可贵的不光是他那分才华,而是那分热心和修养。
二、简上仁先生:
简先生是学财税的,原先在海关服务。但是受了史惟亮先生、许常惠先生等前辈的感召毅然投入台湾民谣的采撷、研究和推广的崎岖路。为了出版第一张台湾童谣的CD,他不惜借款和标会,现在他卓然成家。除了童谣、民谣、俗谚语及台湾民间文学研究外,也致力於台湾歌谣的国际化,现在还在英国修民族音乐学的博士学位。
三、谢武彰先生和冯辉岳先生:
他们都不作曲,专门作词。其中谢先生以国语为主,闽南语次之。而冯先生以客家童谣为主,国语及闽南语次之。
四、王金选先生:
王金选先生很年轻,不过三十岁。他原本是以画插画为业,在偶然机会中看到谢武彰先生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大受感动,开始创作童谣。在第一次投稿就顺利成功之后,大获鼓舞,现在是年轻一辈中,作品最多且广受欢迎的童谣作家。他常常为他的童谣歌词配上插画,每个星期天,他还到台北恩主宫的图书馆教小朋友画漫画。
五、黄哲永先生:
黄哲永先生任职於蒜头糖厂,他和妻子因为热爱本土文化,於是到处采撷传统念谣,并整理和诠释,出版成书,他现在已是云嘉地区著名的台湾民间文学的泰斗之一。
六、康原先生:
康原不到四十五岁,年轻轻的就作了外公。他学历不高,但用功自修并且勇於创作,不论诗、散文、小说及歌曲他都涉猎、他有一张娃娃脸及一付好嗓子和好口才,使他在推广闽南语俗谚及童谣中给予人亲切感和生动感。
七、钟信昌先生:
钟信昌先生既不会作词也不会作曲,但他对闽南语创作童谣特别有兴趣,他曾以「闽南语创作童谣之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那是台湾地区第一篇以此内容为硕士论文。现在他任职於台北县三峡镇安溪国小总务主任,他决定要用系统和理论在学校内推广闽南语创作童谣。
八、卢继宝先生:
卢继宝先生是屏东里港乡土库国小的校长,长期以来对闽南语颇有研究。时风开后他更加了一把劲,整个学校布置成学习语文的文化园区,并且从附设幼稚园到六年级,从班际到校外,积极推动母语教学。包括:俗谚语、念唐诗、儿童剧、改编歌仔戏、儿童诗创作等等。当然台湾童谣是不会轻忽的一环。他曾说过一句话:没有母语就没有民族,没有民族就没有国祚。
九、林文宝先生:
林文宝先生是国立台东师范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这样性质的研究所,在台湾是唯一的。林所长常说:台湾的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长期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几乎失去自己的风格和定位,这是非常遗憾而危险的事。所以他积极复兴台湾的儿童文学,当然台湾童谣是其中一环。他认为闽南语只是汉语的方言之一,推广母语教学是应该的,但不能把母语及方言教学的分量超过国语,否则就是另一种的偏执。林文宝先生这两年来为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执行台湾创作童谣的甄选、评审和出版推广。这中间不光是闽南语的,还有国语、客语及原住民语,他说:凡是优良的童谣他都设法让它传唱及保存。
十、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原本就引导并规划全国性的文化走向、社区文化和本土文化之推动就是其中之一。陈郁秀主任委员是著名的音乐家,她知道音乐及童谣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且也忧虑在过去不短的岁月中,台湾童谣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於是成立专门执行小组,广泛甄选创作童谣,并且奖励童谣作者。现已出版两集优良作品集,并且分发至各国中小学,配合学校教师的传唱与教学,促使台湾的创作童谣更为普及,陈郁秀主委希望推广到台湾各地区,让台湾儿童唱自己的儿歌、念自己的童谣。
闽南语童谣创作应注意的重点
一、要深切了解闽南语。
二、善用俗谚及俚语。
三、简短、顺口。
四、丰富的想像力。
五、生活周遭的题材(符合现代的题材)。
六、要有押韵。
七、要有教育意义。
八、作曲时注意原来闽南语的高低八音,以免唱出来是其他的意思。
九、儿童的演唱技巧有限,不要高於八度音也不要低於八度音。
十、避免生涩的词汇。
童谣与童诗的区别
一、童谣有较为规制的句型,童诗则否。
二、童谣讲究押脚,童诗则否。
三、童谣多半较短,童诗不受限制。
四、童谣较为浅易,童诗的文学性较高。
五、童谣谱曲容易,且容易传唱,童诗则否。
童谣并非只是说、学、逗、唱的游乐工具,它还肩负著孩童教育的重任。
文 化 藏 宝 阁
童谣的变形
既然童谣是口耳相传而不必经过文字,而且以生活周遭的事物为材料,於是童谣常有变形的现象,依其发生情况可将之分为二类:
一、无意的
无意的改变通常由於记忆不全,或口耳之误,因为记忆不全所以详略互异,因为口耳之误,所以误此为彼,但却也因此提供儿童自我弥补的创作参与。
二、有意的
有意的改变便是传播者创发的介入,其原因有时因为对於原来内容的不满意,有时因为风物或方音的差异而不得不做改变,而风物与方音的差异如果传诵者不加以改变,则必限制了该童谣的扩散,除非改变内容,否则在不同口音地区,便难以传诵。
总而言之,不论有意或无意的改变,这种变形的现象经过辗转传播,难以查证孰正孰变。人人可以参与,自以为傲,正是童谣引人入胜的所在。
创作童谣的曲谱方法
依据语言声调的特性,所有语言组合已具备一定的音乐起伏性,於是口诵的「谣」,在句式的节奏抑扬顿挫中,已犹如音乐一般了,这种随语言而来的音乐性,等於赋予童谣配曲的先天架构,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限制,於是「词」「曲」的和谐,便成了童谣配曲的一项要件。
未能和谐的「词」「曲」往往造成歌唱者的词不达意,或听者的不知所云,而假如歌者变乐合词,则又辜负了配曲者的苦心。
童谣结构
一、节奏
节奏为童谣的根本,其节奏不外「整齐式」与「变化式」二种,所谓整齐式,指全篇皆由一定字数的句子所组成,因为整齐句式的开展,需要掌握相当程度的语言支配能力,但如果过长容易形成单调的感觉,对儿童而言难以接受,是故整齐句式比较少见,而且篇幅也较小。因此,童谣的节奏可以说是以变化句式为生命,变化句式并无复数成组的限制,并且可以随时换韵,换句话说,变化句毋宁是换韵为要件。
二、技巧
赋比兴三种诗法,在童谣可说大多数为直述的「赋」,再加上少数的「比」,而「兴」则往往只不过是用以「起韵」而已,因此,最常见的技巧便是「形式」诱导思考与联想的问答法、数序法、对应法、重复法、顶真法,尤其顶真法以前句的句尾做后句的句头,可以无限开展,差不多可说是长篇童谣的一大法门,是儿童最容易学习也最容易获得成就感的技巧,当然,以上五种方法混合使用更可以充实童谣的生命。
文 化 Q&A
问 :创作童谣的蓬勃,会不会促使传统童谣的消失?
答:基本上不会,但在传唱的人口数上原则上会降低。原因是:一、优秀的传统童谣,已经经过数十年、数百年的考验;二、传统童谣的音韵美和比喻美及联想美,有的是创作童谣无法相比的;三、传统童谣和台湾俗谚语连结为一体,只要俗谚存在,传统应该就不容易消失;四、汰旧换新,原本就是社会及自然界的法则,不必过於忧虑。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对闽南语文化和本土认识不够,率尔操瓢,只是以新奇、随俗地创作儿童歌曲,可能会变成异质文化而失去了所谓的台湾童谣「原味」。
问 :囝仔歌的作曲与配曲要点还有哪些?
答:一、念谣旋律化;二、旋律口语化;三、曲调简单易唱;四、前奏简明活泼:五、和声伴奏易弹;六、音域适中;七、上扬、下坠及切音等特别处理;八、字与音调的明确处理:同音异字异调、同音异字同调、同字异音异调,同字同音异调。
问 :「A、B、C狗咬猪」这首童谣是教育部民国九十年(西元2001年)儿童歌唱比赛指定歌曲之一,它引起广泛的讨论,究竟归属於传统童谣还是创作童谣?
答:这首童谣创作於日治时期,当时日本人一心西化,所以学洋文的风气很盛,但众所周知,日本人在英文发音上可说十分生涩,由此,当时的台湾民众讥讽他们的发音就像猪被狗咬到那麼难听,至於后面串接的阿爸坐飞行机,又从半空中摔下来,则是后人附加的,据简上仁老师说,这首童谣有许多版本,其一是掉下一台洗衫(衣)机,其二是阿爸头毛剩一支,真是琳琅满目,但均能表现闽南语押韵之美。
文 化 采 风 录
福史特
全名为史蒂芬‧福史特(Stephen Foster)美国早期民谣作曲家,他的作品广传於世界各地如:苏珊娜、老黑爵、肯塔基老家乡等等,尤其对南方黑人族群充满无奈、悲悯又乐观、坚忍的描绘,无人能出其右。
老人读书会
嘉义县朴子市,举办了老人读书会,一方面教老人识字及其他艺文技能。一方面采撷耆老们的口述历史和俗谚,真是互惠又相长,实在是美谈,可作为其他县市之参考。
孔子
中国春秋时代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也是最早的「中国民谣」之整编和诠释者。他曾说:「诗三百,思无邪」,意思是说诗经三百篇,篇篇皆纯美。
荷马(HOMER)
古希腊诗人,编撰了「伊里亚德」 及「奥狄赛」两篇史诗。并且终生吟咏传唱,他的作品成为欧洲文化的泉源。
文 化 快 易 通
参考书目
1.施福珍著:台湾囝仔歌曲集1-3册,优美印刷厂,民国90年2月二版。
2.洪艺、杨素芳著:亥秋千,安可出版社,民国89年。
3.台北市政府编:欢喜念歌诗1-6册,民国89年9月。
4.王金选著:肥猪齁齁叫,格林出版社,民国88年4月。
5.王金选著:点心摊,台湾麦克出版社,民国88年9月二版。
6.李赫著:台湾囝仔歌,稻田出版社,民国80年。
7.钟信昌著:台湾闽南语创作的儿歌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民国90年。
8.庄柏林著:台湾诗曲集,荣后文化基金会,民国85年1月。
9.康启明著:讲唱台湾囝仔歌,安可出版社,民国87年12月二版。
10.行政院文建会编:爱的风铃-台湾2000年儿歌100首,民国89年12 月。
推荐:http://culture.qianlong.com/tongyao/infant.htm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