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
|
|
家庭教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道理吗?根据是什麽?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8-25 19:17:50
>>>>>>>>提问
休 闲 宝贝 网
>>>>>>>>休闲宝贝网回答: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科学道理,但不绝对。
事实上,孩子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中国有句老话的前半句说“三岁看大”。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质素。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他们3岁以前的教育环境,以及这种教育环境对他性格形成及质素的影响。所以,模式期决定了人的一生。这个道理不难理解,0—3岁模式期教育就好比给建造高楼大厦奠基,基础的偏正、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建筑的质量和安全。那么,什么叫“模式期”和“模式教育”?
我们在前面的“婴幼儿的特殊能力”和“婴幼儿学习记忆的特殊规律”中讲过。0—3岁的婴幼儿与生俱来的语音识别能力、视觉识别能力、记忆力极强,导致他们此时大脑接受事物的方式极其特殊——他们会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
。他们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大人们的想象。婴儿依靠动物的直感,具有在一瞬间掌握整体的模式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我们就把处在以心智模式吸收为特征的0—3岁称为“模式期”。对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这就决定了“模式教育”的性质,3岁以前为“硬灌”教育。
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也会毫无区别在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人的素质。那么,给3岁以前处于模式期的孩子“硬灌”些什么呢?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及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
中国那句老话的后半句是“7岁看老”。虽说“7岁看老”不完全正确,但确实很有道理。4—7岁幼儿处于“蒙稚期”,也是大脑、智力和人格高速发展期,启蒙教育随之展开。模式教育与启蒙教育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零星的分散的教育,而后者是整体的集中的教育。如果拿体育运动打比方的话,前者是热身,后者则是上跑道了。所以启蒙教育意味着结构性课程的开始,否则,将造成孩子潜能的巨大浪费。如果模式教育搞得很好,那么,启蒙教育会很顺利的展开。在模式期由于父母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基本成型,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基本入轨,教育影响已经渗透到孩子的行为之中。
根据人才学中发展性原则看,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每个人又各自的独特性。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评价孩子。少年儿童的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垂直式
”的、“井喷式”的少之又少,那一般被称为“神童”、“天才”。“斜面上升式”的稳步发展的占较大比例,但绝不是多数,而“螺旋式”的、“波浪式”的发展居多。人的各项素质发展有的早有的晚,有的快有的慢,有“先快后慢”型的,就是常说的“少年得志”、“早慧”;有“先慢后快”型的,即“大器晚成”。有的孩子人格品德发展起步较晚,就是家长们通常所说的孩子“懂事晚”的那类。有的孩子智力发展起步晚,但智力发展越来越快,呈现加速度进步,后发先至,不少大科学家属于这种类型,小学、初中学习不是拔尖,到高中、进大学则脱颖而出,一路领先,摘取科技发明桂冠。如果不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和看待孩子,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类型和个性特点,“天才”往往毁在家长手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发展性评价强调的是孩子发展的时间结构。
人的一生好比一年四季,婴、幼、儿童、少年时期就是人生中的“春天”,如果“春天”不播种,怎么能期待“夏天”的葱绿、“秋天”的收获、“冬天”的享用。然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播种的是草籽,你怎么能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所以,必须播种英才、天才、创造性人才的种子。那么,什么是英才的种子?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自信心、意志力、独立人格、超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就是英才的种子。春播英才的种子,秋收的必然是英才。爱因斯坦就是幼年时代获得了创造性人格力、学习力和创造力,才使他后来成为科学巨人的。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