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疾病
   育儿问题
   家庭教育
   起名问题
   宝宝疾病

   相关栏目
 婴儿为什么会长“马牙”?...
 宝宝郝氏沟缺钙?
 感冒了该做些什么
 救助困境儿童,请你献策!
 小孩拉的大便是墨绿色
 宝宝脸上长豆豆怎么办?
 农药的药性厉害吗?
 三鹿奶粉被投诉,三鹿里的...
 秋季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快三个月大的宝宝缺钙.怎...
 宝宝大便问题
 我的朋友的小孩有高热惊厥...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FAQ >> 宝宝疾病 >> 

宝宝疾病 上海哪里有治疗少儿疳积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1-28 21:34:50

  >>>>>>>>提问

针扎四缝穴
休 闲 宝 贝网



>>>>>>>>休闲宝贝网回答: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病因】

1.乳食不节,伤及脾胃: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脾胃虚寒薄弱: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症状】

1.积滞伤脾:形体消瘦,体重不增,腹部胀满,纳食不香,精神不振,夜眠不安,大便不调,常有恶臭,舌苔厚腻。

2.气血两亏:面色萎黄或苍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或烦躁,睡卧不宁,啼声低小,四肢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诊断】

1.疳症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5)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6)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

(7)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2.积滞

(1)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为特征。

(2)可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3)有伤乳食史。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及脂肪滴。

【证候分类】

1.疳症

(1)疳气:形体略见消瘦,而色稍萎黄,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舌苔腻,脉细滑。多见于本病之初期。

(2)疳积:形体消瘦明显,脘腹胀大,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烦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大便下虫。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舌质偏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多见于本病之中期。

(3)干疳:极度消瘦,皮包骨头,呈老人貌,皮肤干枯有皱纹,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无泪。或可见肢体浮肿。或见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多见于本病之晚期。

2.积滞

(1)乳食内积:面黄少华,烦躁多啼,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黄或如米泔,伴有低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2)脾虚夹积: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困倦无力,夜寐不安,不思乳食,腹满喜伏卧,大便稀糊。唇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指纹淡滞。

【治疗】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燥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注意事项】

1.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2.注意营养搭配。

3.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医学(中医)上称之为“挑疳积”。

小儿针挑疗法又称“挑四缝法”、“挑疳积法”,是用三棱针(或其他钢针)选准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包括虫积)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系从古代中医砭刺术中派生而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在其他中医学典籍中记载甚少,但却以其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广为流传。包括挑液法和挑脂法两种。
1、挑液法(针挑四缝穴):
(1)选用三棱针(或圆利针、缝衣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掌面第2、3、4、5指腹侧第一、二指间关节横纹处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用消毒三棱针挑刺上述横纹中心,对准挑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也有清稀液体渗出量多),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患儿两手8指均一一挑刺,血出则用干棉球压之,嘱患儿(或家长帮助)捏紧双拳,以压迫止血。
(4)疳积重者,刺出全是稠质粘液,轻者粘液夹血,未成疳者无粘液而见血。隔日或隔2、3日针挑1次,一般针挑3-6次,粘液渐少,直至无粘液,仅见血为止。
2、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1)选用三棱针,先予高压消毒,或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或煮沸20分钟消毒,取出置于消毒盒内备用。
(2)洗净患儿手掌,术者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将患儿手第2、3、4、5指第一、二指节腹面正中,即疳积点由中心向外周擦拭消毒。
(3)押手:因为挑脂要挑皮下脂肪层,取出脂肪团,容易出血,故要充分利用押手来压取脂肪和止血。可请助手协助。术者和助手用左手挟持住患儿手指,并以左手拇指分别向自身方向,经过挑点,滑压几次,然后固定在挑点的旁边,用力压着不动。其目的是要排除局部血液,压迫止血,并使挑点皮肤张露,皮下脂肪易被挤出。
(4)术者右手拿针对准挑点中心,用“挑点法”,动作迅速地挑开皮层,进入皮下。皮下脂肪小体由于受到两个指头在旁的压力,很快便会向针口冒爆出来,然后用针尖边挑边刮,把分布在脂肪团上的稀疏纤维挑断,尽量挤出脂肪小体,最后用针体把针口残留的脂肪刮干净。
(5)术后针口涂上红汞,用消毒纱布垫封压住针口,再用绷带包扎,加压3-5分钟,以防出血。在未封压好针口前,术者和助手的押手不能放松,否则即可引起出血。
(6)术后嘱患儿(或家长)不要沾污伤口,5天后可以拆封。
(7)因其针口较深、押手挤压,出血较多,留有微小创口必须用纱布垫加压包扎。5天后不能拆封洗手,不能用手拿取他物,以防感染。
本法不及针挑四缝穴之简便、安全,而疗效相仿,故目前临床多用针挑四缝穴。
二、治疗机理
四缝为经外奇穴,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临床观察有平肝泻心、理脾和胃作用,针之可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精。医家有专用本法治疗小儿疳证;也有以本法配合汤药,作为辅助疗法。有学者提出针挑四缝,不但能用于治疗,且有鉴别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意义。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分泌增加,提高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消化强度)增加。对于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者,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临床应用]
本疗法用于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一、疳症、虫积
取挑液法(针挑四缝穴)或挑脂法(针挑疳积点)。
二、咳喘
取挑脂法。
1、取点方法:取肺俞、风门、外喘息(大椎穴旁开1.5寸)、天突、膻中、中府、掌三点等,每次针挑3-4个穴点,隔日1次,轮流选点挑刺。
2、辨证加减:表证、热证,加挑风池、大椎。慢性期则应按所犯脏腑而加用相应之背俞穴,如脾虚者加脾俞、中脘;肾虚加肾俞、关元。也可选用相应的华佗夹脊穴和治喘五平穴。治疗后期在掌2点处挑脂或割脂1次。
3、针挑方法:凡属热证、实主,均用泻法。即每次取点宜多,针挑提摆幅度大,用力强,创口较大,挑出脂多,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逆方向,总之刺激总量大。凡属虚证、寒证,宜用补法。每次挑点少(2-3个),针挑不提摆,用力小,挑时短,创口小而浅,脂出少,针挑方向与经络病位顺方向。

[注意事项]
1、术者剪净指甲,用皂、刷充分洗刷干净,然后以2%碘酊涂擦拇、食指头,再用75%酒精擦净;最好能戴上消毒手套。消毒严密,可防止患儿及术者双方的感染。
2、针挑选点要准,手法要快,不能留针。患儿被挑疼痛,哭闹乱动,防其发生意外,术前将手法简要告知家长,征得同意后,请求协助,抱住患儿并固定其双手,方可行之。最好能安抚患儿,鼓励劝导,使其能与术者配合,情绪安定,保证针挑能顺利和安全地进行。
3、针挑时要注意避开小血管。挑四缝穴后24小时内嘱患儿勿玩泥沙、污物及金属玩具,以免感染。
4、挑疳积点术后,患儿应保持双手清洁,防止污染。发现包扎松散,应重新消毒包扎。
5、凡已生锈的针具均不可用,以免引起“破伤风”。
6、疳积患儿必须忌口1月,如豆类制品、麦类制品、糕饼,以及各类零食如花生、瓜子、芝麻、冷饮、巧克力等等,以免胀气。
7、治疗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鱼肉以清蒸为宜,易于消化;增加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营养,睡眠充足,经常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按语]
本疗法针具简廉,疗效显著,手法简便,安全可靠,因而历久不衰。只是对其治疗作用及机理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整理、观察与提高。
小儿疳积是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失宜,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患。治疗应以调整脾胃为主,如适当配合药粥食疗有助于减轻症状和促进康复。这里,介绍一些小儿疳积药粥,供参考。
白萝卜粥:白萝卜1个,洗净切片,先煮30分种,再加大米50克同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山药粥:大米100克,淘洗干净后与山药片100克一起入锅煮,至米烂。食用时加白糖适量有调补脾胃,滋阴养液功效。
消食健脾粥:莲子、芡实、炒麦芽、扁豆各15克,焦山楂10克,神曲6克(用纱布包),共放锅内,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再加入粳米15克熬粥。粥成加入白砂糖少许调味,趁温热服,有健脾养胃、消食化积功效。用于小儿面黄肌瘦、神烦气急、手足心热、纳呆腹胀等症。
http://www.huangshanwindow.com/chl/news.asp?ArticleID=3962&classid=206&sffh5=

婴幼儿疳积食疗
百合蒸鳗鱼
合味甘、微苦、性微寒,主要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因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多种生物碱、钙、磷、铁等成分,故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鳗鱼味甘,性平,能补虚益血,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5、维生素C和多糖等成分。此菜常用于婴儿疳积症。
原料:百合100克,鳗鱼肉250克,盐、黄酒、葱末、姜末、味精各适量。
制作:百合鲜品(干品用30克,浸水后用)撕去内膜用盐擦透洗净,放碗内;鳗鱼肉放入少许盐,加入黄酒浸渍10分钟后,放于百合上面,撒上葱、姜末、味精,上蒸笼熟即成。
特点:鱼鲜香可口,汤也很清谈,可吃鱼喝汤。

独脚金鲫鱼粥
可治疗小儿肝热脾虚引起的肠胃功能紊乱和食欲不振以及烦躁低烧、日渐消瘦等症。
原料:独脚金15克,鲫鱼1条(约重350克),白米100克,清水1200克,盐少许。
制作:1、将鲫鱼去鳞和内脏,洗净后用纱布包住备用;白米、独脚金洗净备用。
2、将白米、独脚金和用纱布包住的鱼放入瓦盆内煮约45分钟,加入盐,再稍煮几分钟即成。

特点:捞出药材和鱼,食粥,味香,鱼鲜味浓。
捞出药材和鱼,食粥,味香,鱼鲜味浓。

淮莲汤
淮山、莲子、芡实均为健脾益气、固肾开胃的常用药,同时还含有淀粉类碳水化合物、钙、铁、磷等物质,并有一定糖类及脂肪等,富有营养。猪瘦肉滋阴养血,营养丰富。多味同用,可起到健脾益血、开胃消滞的功效,很适合用于久病体弱,脾胃呆滞,少食神倦,不思饮食的疳积患者。
原料:淮山、莲子(去芯)、芡实各30克,猪瘦肉100克,酱油、花生油、葱、盐、姜各适量。
制作:1、将淮山、莲子、芡实洗净;猪瘦肉在沸水锅中稍烫,除去血腥味,切成块,备用。
2、锅中加油,先入葱、姜炒香,再下入猪肉和酱油、盐,烧沸,下入淮山、莲子、芡实,用文火炖汤。

特点:此菜可喝汤吃肉,咸香适口。

乳粥

乳类均有补血润燥作用,牛乳为人们常食的营养滋补食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维生素类,蛋白质中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牛乳同米煮粥,既可增强健脾补胃的作用,又能延缓在胃肠消化吸收的时间,加强补益作用。此粥用于婴幼儿营养不良,发育缓慢,肢体赢瘦,气血不足,面色萎黄等症。
原料:牛乳或羊乳适量,大米6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加水锅中,烧开煮粥,待煮至半熟时去米汤,加乳汁、白糖,再煮段时间,即成乳粥。

鸭粥

鸭肉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B1、无机盐等,可补身体,增强营养。鸭汤和粳米做粥,更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用于营养不良,久病体弱,食少消瘦,尤其适宜小儿疳积见水肿者。
原料:青头雄鸭一只(约重2000克),粳米适量,葱白3根。
制作:1、将青头雄鸭宰杀,除去毛及内脏,洗净,去骨,切成细丝(或薄片)。
2、锅上火,放入鸭肉,烧沸,加入粳米、葱白煮粥。亦可先将鸭煮汤,用鸭汤煮粥。
特点:主要是用鸭肉汤煮粥,味香适口。
http://www.fseat.com/jtcp/more.asp?id=472

疳积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以消瘦、贫血、毛发憔悴、食不甘味,神烦不安,二便异常为主要表现。包括现代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慢性消化不良、佝偻病及某些维生素缺乏症厌食症等。预防在于改进哺乳和喂养方法,定时定量喂养,节制饮食。注意及时添加辅食。应以熟、热、细软、少油、少渣、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伤乳停食者早期给予清淡素食即可,已有疳积者,宜注意补养,扶正而“积”自除。

古人对疳证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说,“疳者甘也”,认为疳证的发生原因为小儿过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日久渐成疳证;另一说“疳者干也”,指气液干涸,形体消瘦。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病情复杂,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则危及生命。(1)积滞伤中,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食欲欠佳,乳食不化。①伤乳者,症见周岁婴儿吃奶减少,恶心呕吐乳块,口中有乳酸臭味;腹胀啼哭,睡眠不安,大便次频、色白有奶瓣,或大便秘结,舌红、苔白厚或黄厚,指纹红紫。治宜调和脾胃,消乳化滞。②伤食者,症见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吐物酸臭,腹胀或腹痛,睡眠不安,烦躁哭闹,大便酸臭,糟杂不化,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治宜调和脾胃,消食化滞。(2)疳疾,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毛发黄稀,腹大青筋,头大颈细,目无光彩,纳呆厌食,烦热唇干,睡卧露睛,完谷不化,舌淡少津,或舌红苔光,脉沉无力或细数。治宜健脾消积(只宜平补缓补,不宜大补峻补)。

方1 麦芽煎
组成:麦芽20克。
用法:水煎30分钟,日服2次。
功效:消乳食。
主治:婴儿伤乳(食)。
来源:梅玛力,等.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141

方2 大麦粥
组成:大麦米50~100克。
用法:大麦米研碎,煮粥常食。
功效:补脾宽肠消食。
主治:乳食所伤,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者。
来源:王慕同.大众药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31
方3 芭蕉糊
组成:芭蕉100—200克。
用法:芭蕉加开水磨成糊状,每日服2次,每次2小匙。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食积便秘,纳差,腹胀者。
来源:梅玛力,等.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141

方4 香姜牛奶
组成:丁香2粒,姜汁5毫升,牛奶250毫升。
用法:同放铝锅中煮沸,除去丁香,加白糖少许调味,每日分2次温服。
功效:补脾,降逆,止呕。
主治:疳积瘦弱,食人即吐患儿。
来源:游新建,等.家常菜治疗常见病.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4

方5 消食粥
组成:莲肉、山药、麦芽、扁豆、山楂等量。
用法:加少许粳米煮粥食用。
功效:健脾消食化滞。
主治:小儿食积,形体消瘦,纳差,便溏者。
来源:梅玛力,等.中医小儿食物保健疗法.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142

方6 山楂煎
组成:山楂1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功效:消油腻,肉积。
主治:肉食积滞、腹胀,小儿伤乳。
来源:民间验方。

方7 萝卜子煎
组成:萝卜子30克。
用法:微炒,水煎服。
功效:消食化积。
主治:食滞饱胀,腹痛,便秘或呕吐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8 蒸鹌鹑
组成:鹌鹑1只
用法:加少量油盐,蒸熟,早晚分服,连食1周。
功效:健脾益胃,生气血。 .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形体消瘦,纳差,便秘,面色不荣者。
来源:路新国,等.中国饮食保健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43

方9 内金粉
组成:鸡内金30克。
用法:用瓦片焙黄,研为细末,每次1~2克,温开水送服,日服2次。
功效:消疳积。
主治:小儿疳积,面色不荣,毛发稀,四肢无力,纳差,便溏者。
来源:民间验方。

方10 羊肉粥
组成:羊肉250克,山药250克,粳米150克。
用法:羊肉煮烂,山药研碎,肉汤内下米煮粥食。
功效:健脾胃,养气血。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或疳积。
来源:王慕同.大众药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31

方11 炒蚕蛹
组成:蚕蛹40~60克,葱、盐、味精适量。
用法:锅内倒人食油、盐适量,将蚕蛹炒熟,放人调料即可。每次食20—30克,每日2次,连服3天。
功效:益精壮阳。
主治:小儿疳积,四肢萎黄,面色不华,腹胀如鼓者。
附注:此方民间常用。3天为1疗程,一般3个疗程可愈。
来源:游新建,等.家常菜治疗常见病.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4

方12 健脾消食蛋羹
组成:山药3克,麦芽3克,茯苓3克,山楂4克,莲子肉3克, 鸡内金6克,槟榔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5克,加鸡蛋1个调匀蒸熟,再加适量食盐或白糖服,每日1~2次。
功效:补脾益气,消食开胃。
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食少难消,脘腹痛胀,大便溏泻,脉象虚弱等;或小儿疳积。
附注:据《四川医学》1981年5期介绍,此方用治小儿疳积123例,收到满意效果。
来源:雷载权,等.中国食疗学·实用食疗方精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135
http://www.qm120.com/yinshi/yssl/erke/200510244170.htm

小儿疳积如何食疗?

疳积是积滞和疳症的总称,是儿科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疳和积在程度上有一定区别。积也称食滞、食积,是指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积而不化所致的一种胃肠道疾患。疳有“甘”和“干”之意。“甘”指饮食过分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干”是由此而产生身体干瘦。临床所见,疳症是积滞日久,正气耗伤而致营养不良,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全身消瘦,精神不振等全身衰弱表现。故积滞是疳症之早期,病变以实为主,疳症是病之后期,因积滞日久发展而来。故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疳和积关系密切,所以,一般统称疳积。

饮食疗法:

脾虚气弱型: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焦枯,发结如穗;困倦神疲,目无光彩,乳食懒进;头大颈细,脘腹胀满;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易哭易怒,睡眠不宁,大便不调,小便如米泔样。舌质淡红,苔腻,脉细而滑数。治宜益气消积理脾为主。

气血双亏型:面色苍白,形体赢瘦,四肢不温,发稀干枯,睡眠露睛,哭声无力,腹部凹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大便溏泄。舌质淡,脉弱无力。治宜益气养血健脾为主。

小儿疳积茶疗方

1、天竹叶茶

处方与用法:天竹叶3~6克,煎水代茶饮。

功用:解热,健胃,利湿,强筋。

选按:本品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叶。味苦性寒,《中药大辞典》载:“治小儿疳积。”据研究,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2、二根麦萝茶

处方与用法:铁扫帚根、胡颓子根各500克(共用蜜炙),麦芽、枯萝卜(结子后地下的老根萝卜)各10克。共制成粗末,煎水代茶频饮。

功用:清热健脾消肿。

选按:方中铁扫帚补益肝肾,化痰散瘀消肿,《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载:“治小儿疳积。”胡颓子根消积滞,利湿,《浙江民间草药》谓:“消食滞,治小儿疳积。”二药合用,其效尤佳。伍以麦芽、枯萝卜健脾消导助运。故本方适用于小儿疳积。
http://www.bb06.com/article/3105414.html

疳积食疗药膳精选

疳积是脾胃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脏腑失养,形体消瘦,饮食减少,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为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病。积是内伤乳食,积而不消,致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疳是饮食过分肥甘厚腻,损伤脾胃。积是疳的开始,疳是积的发展。

中医辨证治疗

积型

[临床表现] 吐乳腹泻,大便臭腐,粪便中有不消化的食物,烦躁啼哭,腹胀,两腮红赤,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青色。
[食疗药膳]
1.萝卜内金粥:白萝卜100克(捣碎绞汁),鸡内金5克(焙干脆研末),粳米30克,同煮粥,熟时加白糖适量调匀食用。每日 1—2次。
2.鹅不食草猪瘦肉汤:鹅不食草15克(纱布包好),鸡内金5克研碎,猪瘦肉50克,一同放碗中,加水适量,置锅中蒸至肉熟。去鹅不食草药包,加少许食盐调味服食。每日1次。

脾虚积滞型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毛发枯槁,困倦喜卧,乳食懒进,脘腹胀满拒按,夜卧不安,五心烦热,口臭磨牙,小便黄浊或如米泔,舌淡红,苔厚腻,脉细。
[食疗药膳]
1.田鸡玉米粥:田鸡5只(去皮及内脏)切块,玉米15克,大米50克,将大米和玉米先煮成稀粥,熟时加田鸡、花生油、盐适量调味,再沸片刻即可食用,每日1次。
2.花生塘虱鱼汤:花生12克,田基黄20克,葫芦茶12克,塘虱鱼100克(去内脏)。将花生、田基黄、葫芦茶用纱布包好,同鱼一齐放碗内,加水适量,置锅中蒸至鱼熟,去药包,加油、盐少许调味服食,每日1料。

目翳型

[临床表现] 目珠红赤、迎风流泪、痛涩难睁,白膜遮晴,甚或夜盲。
[食疗药膳]
1.羊肝枸杞粥:羊肝50克,枸杞15克,粳米30克,同煮成稀粥食用,每日1--2次。
2.鸡肝女贞草决汤:鸡肝50克,女贞子10克,草决明10克,加水煎汤30分钟,吃鸡肝饮汤。
3.夜明砂猪肝煎:夜明砂15克,猪肝60克,将猪肝切片,起油锅,把猪肝和夜明砂炒熟,入盐等佐料,分数次吃完。

肿胀型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下肢足踝浮肿,重侧延及面目四肢,小便不利。
[食疗药膳]
1.鲤鱼冬瓜汤:鲤鱼1条(约300克重),冬瓜250克,生姜5克(切小片),蒜头1个(剥皮)。将鲤鱼洗净,去鳞、鳃及内脏,与冬瓜煮汤,熟时加生姜、蒜头,少许油、盐调味,即可服食。
2.鳝鱼粥:鳝鱼250克,薏苡仁30克,山药20克,粳米100克,生姜5克,桂枝末3克。将鳝鱼去内脏,洗净切段,与上药煮粥,加少许盐或糖调味,食用,每日1剂。
http://www.tcm1.com/newtcm1/newsinfo.aspx?id=7062

饮食上调补很重要,也比较可行,不过如果想见效快,最好加上捏脊治疗,虽然小孩子可能会哭闹,但是这种治疗方法还是十分有效的。
“捏脊,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疗法,疗效显著,特别是对生长发育期小儿的消化道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腹胀、厌食、营养不良、神疲倦怠等。
捏脊前先把双手搓热,在小儿背部由下而上轻轻按揉,使肌肉放松,然后从孩子的骶尾部长强穴开始,用拇指和食指的二、三节将孩子的背部皮肤捏起,双手交替捏脊至大椎穴,如此反复进行3次,在第4次和第5次时,每捏3次后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次,有时还会听到响声,最后以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的脾腧、胃腧、肾腧各3~5次。”http://159.226.140.33/newpage116.htm
如果自己操作不好,可以到中医院请大夫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