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
|
|
|
教育指南 宝宝餐桌礼仪的新视角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7-25 22:05:01
在国外,人们常常把餐桌礼仪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门课,他们认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式的绅士。同样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中国家庭也有了"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当孩子长到一定的时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他们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人格独立"的向往。显然这是教育观念的进步,但是随着餐桌礼仪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会发现一些餐桌礼仪的新理念也在慢慢出现,当我们顺沿着传统礼仪的步伐前进时,不妨来点击一下它们----
视角一:不提倡“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每个人小时候都学过,它教育我们从小要学会谦让。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观念,在餐桌上却受到了冲击-----
豆豆是个三岁的小女孩,妈妈非常重视她的餐桌礼仪教育。每每家中来客人一起用餐时,妈妈都要求豆豆把好吃的、大的留给别人,几次下来豆豆不再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学会了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也许从妈妈的角度看,豆豆是进步了。可事实上呢?豆豆的心理是不快乐的,这样的不悦情绪会大大影响之后她的用餐。
其实,应该在餐桌上就培养孩子诚实的良好品质!孩子明明就想吃大的,干吗非要让他违心的说“把大的留给别人呢”?只要把握好其间大方的这个“度”,让孩子吃回大的也是未尝不可的。
我记得我看过一个旅外作家给自己女儿写的一篇日子。里面记录了5岁的女儿面对来家玩的三个小客人,非常的有礼貌。直到小家伙们抢起了电视遥控器,三个小客人都喜欢看打斗的电视,而作家的女儿想看动画片,于是大人要求作为主人的女儿谦让一下,不要太自私。谁知道,5岁的女儿非常不满的说了句:我真弄不懂,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就比我一个人的自私重要呢?日记结尾女儿短短的一句埋怨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孔融让梨》的故事到底该怎样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
视角二:不提倡“勤俭节约”
细心的教育者们可能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准则》上已经取消了“节约”两字。第一次听到这个决定时,着实吃了一惊,但细细想来,这样的取消节约,绝对不是意味着提倡铺张浪费。而是,主张更贴切的在餐桌上为孩子着想!举例来说:很多时候,当宝宝吃不完时,家长和老师都会说服孩子,让宝宝尽量服从成人去把剩余的食物吃完,因为粮食来之不易,吃不完就是浪费、就是不爱惜粮食了。
诚然,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孩子们紧皱眉头咽下了食物?还是孩子们违心的把肚子撑得更饱?我想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实际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的孩子慢慢的学会了服从,他们会得出一个结论:我的意愿是没什么作用的,我能做的只是按照大人的话去做而已!
我想这样的后果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太无益了,不妨在餐桌上多为孩子想想,多听听他们主观的意思,不要为了节约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也许这样对他们的成长才是适宜的。
视角三:不提倡“津津乐道”
在我们国家,很多餐桌往往是一家人谈话的地方。在餐桌上,一家人谈论一下今天遇到的事情、谈话一下热门的话题、谈论一下孩子的教育……无可厚非,餐桌上的谈话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现在教育界提出不主张在餐桌上“津津乐道”,不论是从进餐文化、还是从卫生角度,餐桌上的“津津乐道”都是不利的。特别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餐桌上的“津津乐道”一来会影响孩子自身的进餐专注程度,二来会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边吃饭边说话的进餐习惯,对其今后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所以,餐桌上我们应尽量减少与孩子的交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专注进餐的良好礼仪。
可以说,上述的三个“不提倡”确实对传统的就餐礼仪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不提倡”的背后,是教育者们的思考和理念的更新。虽然,我们不能一并去认可这些新视角与之前传统教育这两者之间孰是孰非,却可以效仿之间这个思考的过程,去想一想:怎样从这些新视角中找到培养孩子餐桌礼仪的好方法。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