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
 鲁迅嚼辣椒驱寒
 从小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爸爸再忙也要陪孩子
 70年代妈妈的独白
 情绪智力:让孩子学会说服...
 新年玩具启发宝宝8大智能
 小宝宝你为什么对着干
 孩子不懂礼貌怎么办?
 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八大法宝让孩子不再发飙
 3岁开始的财智训练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如何防止孩子离家出走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9-22 21:31:01

    对于天底下做父母的来讲,最棘手的事情之一就是遇到孩子离家出走。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其实,离家出走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是灾难,但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所以说,父母应该防患于未然,对有此类想法的孩子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离家出走
 性格内向、不爱交际、自尊心强、学习有压力、成绩不理想并且常常发生忧虑的; 
 成绩明显落后、不爱学习、对金钱有浓厚兴趣的; 
 不守纪律、非常任性、对学校和家庭缺少感情的; 
 已有经常逃学行为的; 
 沾有赌博、迷恋游戏机、吸烟不良行为的; 
 家庭不和、父母不全、经济不佳的; 
 有独立性倾向、寻求自由、追求冒险的; 
 平时有类似异常的举止而无法解释的。 
 另外一点要强调的是,研究表明,早年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更容易发生离家出走行为。分离的焦虑会对孩子心理的发展和感情的培养造成消极影响。因此,父母要尽量亲自照看孩子,在早年使孩子的基本安全感得到满足。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遇到问题不是逃避而会迎接挑战。因为他们内心感觉安全,相信自己可以应付一切心理难题和现实困难。 

  离家出走前有哪些征兆 
  通常,孩子的出走表面上是突如其来的,有时连学校和家庭都意想不到,但实际上孩子的出走是有先兆的,他们总有一些反常的言语和表现。比如说: 
  作息规律和平时明显不同; 
  经常出现发呆或神情恍惚的神态; 
  拒绝和老师、家长做沟通; 
  要零花钱的次数或数量比以前增多; 
  突然整理个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当孩子出现类似的行为时,如果正值他遇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或者是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是某些外界因素的诱导,那么他就有可能是产生了离家出走的想法。此时,父母要及时开导孩子,打消他一走了之的想法。 

怎样规劝孩子 
  当孩子离家出走之后,很多父母会抱怨自己命苦,怎么会摊上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其实,天底下没有有问题的孩子,有的只是有问题的父母,孩子之所以会离家出走,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不力有关。所以说,想要防微杜渐,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 
  方法一:做父母的要认真研究一下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包括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孩子能与父母沟通,他会及时把面对的其他压力告诉家长。家长把握了孩子的心态,就能进行疏导,预防孩子出走。如果家庭人际关系不好,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压力,孩子与家长隔膜,难以了解其他情况。这种状态下,家长要努力做好自家的“减压”工作,坦诚地面对现实,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把对家长的不满都说出来。家长冷静思考,该承认自己缺点错误时,要勇敢地承认,向孩子表示歉意。有了交心的基础以后,进一步与孩子沟通,互相谈出面临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二:对于已经出走过或有出走念头的孩子,要耐心进行说服教育和分析。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家长心里很着急、很痛苦。有志气、有责任心的孩子应该勇于面对现实,正视各种矛盾和压力,与老师沟通,与家长沟通,与同学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孩子,也让孩子自信,他有能力处理好自己遇到的麻烦。 
  方法三:家长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导因。很多家长“自居心理”极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一贯“理直气壮”,也正是这种“理直气壮”带来了孩子离家出走的苦果。建议这样的家长尽快改变“自居心理”,听听专家、老师和孩子的意见,对自己的做法进行一下反思。家长教育态度、方法的改变,会促使孩子出现接受教育态度的改变,不良的隐患可以消除。 
  方法四:家长要了解和重视孩子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自主自立、努力成长的意愿。对他们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肯定、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意识到,离家出走并不能解决问题和摆脱困境,还有很多更积极、更具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要让孩子明白,挫折可以使人的心理成熟起来。为了以后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应对挫折,应该多学知识,培养各种生活能力。 
  方法五:建议家长多与教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能及时采取措施。家长与老师、孩子同学的接触应自然、坦诚,保证获得信息的真实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家中多观察孩子,有异常反应及时和老师、孩子的同学沟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