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
|
|
|
教育指南 儿童的行为问题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9-22 16:42:02
由于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进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节奏也加快,竞争意识加强。所有这些都会给人口中最为脆弱部分的儿童在发育中带来紧张因素,使得儿童较早地面对和应付各种紧张因素。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加之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得儿童发育偏异较常见。国内流行性调查资料提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有继续上升趋势。儿童时期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可能是发育过程中的短暂现象,但也可能持久迁延而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学习和适应困难。因此,这一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尤其家长的重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一、儿童的行为问题包括哪些      包括言语障碍、特殊学习障碍、睡眠障碍、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遗尿症、遗粪症、头痛以及其他行为问题。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      1、言语障碍:有缄默症、言语发育延迟、语音缺陷和节律障碍等。言语障碍也可见于精神发育迟滞、听力缺陷、精神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⑴选择性缄默症。指无器质性损害,且已有言语能力的儿童,由于精神因素所引起的言语交际退缩反应,选择性地保持沉默。原因:①病前性格大多敏感、胆怯、孤僻、情感脆弱;②过分依赖于亲人,独立生活能力差;③也可能是紧张性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④部分病例有遗传史。      本症较少见,多起病于3—7岁儿童,多发生于女孩。病后临床表现:在某种环境或某些人面前拒绝讲话,大多在学校中持续地缄默不语。因此往往在入学后才被注意到,回到家中又能讲话或仅仅是选择性对个别人讲话。相反,有极少数病例表现为在家中拒绝讲话,而在外讲话。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无其他精神或躯体障碍。治疗:①以心理治疗为主;②采用行为疗法,效果较好;③消除精神因素;④必要时辅以小剂量的抗焦虑药物。      ⑵言语发育延迟。多见于男孩,男女之比3:1。一般多在3—7岁起病。病因:与遗传因素有关,与围产期的异常或损伤及乳幼儿期各种因素的损害有关。临床表现:言语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开始说话迟,词汇数量少,发音往往含糊不清,口头表达能力差,检查可发现阅读和书写能力差,词句多缺乏文法。治疗: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训练听力、做言语教育训练,多参加集体活动。药物治疗可用г—氨酪酸、脑氧肽等。伴有多动者可用利他林等。      ⑶口吃是常见的语言节律障碍的一种类型,表现字音重复或语流中断的语音节律障碍,当言语表达涩阻时常伴躯体抽搐样动作和面部异常的表情。病因:①遗传因素;②精神紧张因素;③躯体因素;④其它,如脑电图改变有功能性失调的性质,基底节可能有障碍,言语反射机制也可受累,发音肌的肌电图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难发性,第一字发不出;连发性,第一字重复;中阻性,说话中途一个字发不出;无意义的重复发音,重复发出与词句无关的音响。治疗:儿童口吃大多数可自愈。一发现口吃应及早矫正,以免形成慢性口吃。进行语言训练“个人说话流利控制疗法”治疗,严重者可用抗焦虑药物,氟哌啶醇治疗口吃效果较好。      2、睡眠障碍      其形式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夜惊和梦行症,睡眠呼吸暂停。病因:精神因素、躯体因素及教育方法不当。睡眠障碍诊断需详细了解病史和体格检查,分析病因,尤其注意躯体疾病或其他器质性因素所引起睡眠障碍。治疗:首先明确睡眠障碍的因素,对因进行治疗。安排好生活作息制度,避免睡前过度兴奋与零食。可亮着灯睡觉。对梦行症患儿安全防护,以防梦中受伤。必要时可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但尽量不用。      3、儿童不良习惯      ⑴吸吮手指和吸吮衣物。吸吮是婴儿吸吮母亲乳头,进食乳汁的一种动作,是与生俱来的原始反射。这是生理性的。随着婴儿的月龄增大这种现象应逐渐消失,如到2—3岁后,饥饿时仍然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并形成了习惯,虽纠正但不能改掉,应认为是一种不良习惯。这一不良习惯易引起消化道感染,影响小儿的营养和发育。手指局部易感染。      ⑵咬指(趾)甲及其他物品。患儿经常性的和控制不住地用牙齿将长出的手指甲咬掉。严重者把十个手指甲咬得很短,甚至甲床出血,有的不仅咬指甲还咬脚趾甲等。有专家认为儿童咬指甲是一种内心紧张的发泄,如在一个严厉教师管理的班级里,可扩展到全班所有的儿童咬指甲。      ⑶拔头发。患儿抑制不住的拔头发,亦属不良习惯。拔头发儿童可能是思想过于紧张、情绪压抑的结果,此种不良行为可造成局部脱发、毛囊感染、头发稀少,用刀刮可造成毛发的丛生。      ⑷手淫。一旦当儿童手触生殖器,产生快感,以后又为了达到快感,反复用手或其他形式去摩擦生殖器,即属手淫。手淫儿童往往伴有焦虑、不安和紧张恐惧。治疗:要求父母不能过于紧张,不应严格的控制和强行禁止,这只会强化不良习惯。去掉局部刺激,有正常的生活制度,鼓动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不易纠正的儿童,必要时给一些物理治疗或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物。      不良习惯的预防和纠正。一切不良习惯的产生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预防和纠正就要讲究心理卫生,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首先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错误的哺育方法。第二,及时发现不良习惯,找出原因,及时纠正,防微杜渐,就容易收效。第三要给孩子一些有趣的玩具,多参加集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第四也可行简单的生理常识教育,鼓励主动克服,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教育方法,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      ⑸儿童退缩行为。指孩子表现胆小、害怕、孤独、退缩、不愿到陌生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常一人独处与玩具相伴,而无精神异常的一种行为障碍。不包括由于环境的变迁和精神刺激所产生的“退缩”行为,这是正常儿童的生理性防护反应,也不包括精神分裂症患儿的孤僻、退缩行为。而儿童真正的退缩行为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环境和精神因素,可能是基于气质因素或教育方面的不当。治疗:教育和心理治疗是主要的防治措施。对孤僻退缩的儿童可进行游戏疗法。对经过教育及心理、游戏治疗收效不显的儿童,可给一些抗抑郁剂。      ⑹问题儿童及少年违法的行为问题      问题儿童是指在孩子品德上经常出现缺点而言。常见的表现有以哭泣为要挟的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他们粗暴的扰乱别人、不服从教导、不遵守纪律,表现攻击性或反抗性行为。有些儿童做事怠惰,不负责任、无耐心,常常与小朋友争闹、打骂、欺侮伙伴;或惯于说谎、欺骗别人、偷窃、逃学、流窜。病因:①社会学观点。认为是由于个人不能通过合法途径达到社会目的的后果。②精神动力学观点,强调内在因素的作用,认为反社会行为是某种心理病理的反映。③学习得来的行为。④追求刺激。防治:早期发现,及早消除原因;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从事实出发,不应苛求;尽量避免消极的惩罚;在学校教师应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儿童。      4、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和多动症      ⑴抽动症(习惯性痉挛)。抽动是指身体任何部位不自主的无目的、重复的快速的一群肌肉收缩。多见于眼肌、面肌和颈肌抽动,而四肢和躯干肌肉抽动较少见。抽动症此类型最常见。病因:病因未明,多与精神因素及躯体因素有关,如精神过度紧张、受惊吓、家庭不愉快、父母不合或其他情绪因素。躯体因素见于上呼吸道感染。还有性格因素:激动、不安静、胆怯、情绪不稳定、注意分散等。临床表现:以各种各样抽动为主导症状,以头面部和颈肌肌群为多见。如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摇头、缩下颌,咬唇和模仿怪相等。抽动患儿本身能意识到,但不能克制。治疗:疗效肯定的为氟哌啶醇治疗。多鼓励患儿参加有节律的体育活动锻炼,适当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等。如果患儿症状较轻,一般不须特殊治疗,可以自行缓解。      ⑵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      临床以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肌肉抽动为主要特征,伴有秽语、爆发叫声或模仿言语、模仿症状和强迫行为。病因:①器质性因素,可能于基底节和丘脑下部有病理改变。②遗传因素。③神经传递递质缺陷。④精神因素。临床表现:突然急剧伸手、踢足、四肢挥舞、挺胸拍腹或突然挺身、弯腰、蹲下等形状多样的抽动,经过数月或数年后产生不自主叫喊,犬吠声或似动物嗥叫,或发出无意义的句子、急促刻板的咒骂和秽语,形成秽语症。部分患者伴有模仿言语、模仿动作及强迫动作。治疗:基本同抽动症。      ⑶儿童多动症,是一类颇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以多动不宁为主的行为障碍、注意障碍,易分心、易激惹、好冲动、坐立不安等。病因:①神经发育延迟或损害常常伴随严重而持续的多动症;②遗传和素质因素;③神经递质及有关酶的异常,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及5—羟色胺异常;④铅中毒及食物添加剂问题;⑤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临床表现:有两大症状,即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其中注意障碍是本症必有的症状,可伴有冲动性、学习成绩不佳及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诊断:行为评定量表,智力测验,学习成就及语言功能测定,注意测验,脑电图检查。诊断还是主要靠临床检查。严格诊断标准,包括起病年龄小于6岁,症状超过半年,再排除其他障碍伴发此些症状。(如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精神发育迟滞、抽动症及多动—秽语综合征、小舞蹈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为精神兴奋剂如利他灵5—40mg/日、氟哌啶醇药物。心理治疗及教育。      5、遗尿症和遗粪症      ⑴婴幼儿在3岁左右能控制大小便,女孩控制排尿较男孩为早,一般4岁以后即停止尿床。因此,在5岁以上还不能控制排尿则认为遗尿症。病因:为遗传因素;泌尿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与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延迟有关;儿童期受到精神刺激。治疗:分析造成遗尿的原因,予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训练,形成排尿条件反射。药物治疗可用三环类抗抑郁剂、氯酯醒、针灸等疗法。      ⑵遗粪症(功能性大便失禁)指3—4岁儿童已建立了卫生习惯,并且有控制大便的能力,后来反复出现排便失禁,但非起源于器质性因素。病因:主要是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神经系统成熟延迟。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及教育训练不当等原因。临床表现:为持久的反复出现的大便失禁,或大便排于不适当的时间和地方,而大便形状正常,除外器质性原因后方能诊断。治疗:关键在于正确的教育训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对患儿排便问题不要过急,不能谴责患儿。消除患儿的紧张心理,做行为训练或小剂量丙咪嗪合并心理疗法。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