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最不受宝宝欢迎的八种妈妈...
 孩子注意力总是不集中
 推荐:《养育青春少年》
 佛山:清查非法“洋外教”...
 严格,也要讲究艺术
 教你几则胎教法
 教儿子读
 不要为孩子迟到编理由
 让小鬼当次家可知柴米贵
 该如何处理闲不住的孩子?...
 童诗天地:松鼠拔河
 图文: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见多识广学动词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7-07-16 02:54:04

 

  --如何扩大宝宝的词汇量

  宝宝是如何开始学说话的呢?休 闲 居 编 辑休闲 宝 贝 网

  语言是上天赐于人类的无上的珍宝,成人也许早己习以为常,而刚刚开始获得这个珍宝的婴儿,从看到新玩具时那一声兴奋的“啊”,到能用断断续续的句子对妈妈讲述托儿所里发生的事,他始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学习者。在此期间,宝宝正以飞快的速度积累着词汇量。需要强调的是:语言是从周围环境中学来的,而这个环境,不管是宝宝身体所感觉到的,还是心理所感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所提供或控制的,因此,父母的言行,对于宝宝学习语言和扩大词汇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宝宝长到两岁己能自如地走动,活动范围也增大了,还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那么如何帮助宝宝扩大词汇量,更好地利用语言这一工具来学会沟通呢?但愿以下的几点建议能给年轻父母一些帮助。

  建议一:看得见、摸得着,采用感官学习法

  两岁半的强强正站在一款红色吉普车前,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会儿在反光镜间照照,一会儿拉开车门去看那写满了神秘数字的表盘,然后他又摸摸光亮照人的车身,把小脸靠在上面感受一下。最后他掏出口袋里的一叠汽车图片,一张张地仔细看,突然他高兴地叫了起来,把一张同样的红色吉普车图片拿了出来,对站在身边的爸爸说:“看!它们一样!”强强爸爸反问他:“哪里一样?”“吉普,红吉普!没有尾巴!”强强兴奋地说。在热闹非凡的小车展厅里,人们都在各款汽车前评头论足,强强的爸爸是带孩子来了解一下“汽车”为何物的。真是不虚此行,强强很快了解了不少车的种类和车内的一些设备的名称。

  强强爸爸的做法就是“感官学习法”,是让孩子接触一下实物,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学得快。两岁宝宝的思维是很具体、直接、形象的,需要大量的感官信息的输入,一点一滴地建构起对一个事物、一个事件、一种情绪的认识。比如,在展厅里学习“吉普车”这一词汇时,眼睛看到了色彩和形状、耳朵听到的喇叭的声音、手触摸到了轮胎的花纹和光滑的喷漆,这些丰富的信息直接进入了孩子的大脑,从而建立起对“吉普车”这一词汇的精确的完整的理解。同时,在学习“吉普车”这个词时,强强也熟悉了相关的一系列词汇:关于色彩的、质感的、速度的、品牌的等等,这样,他在这方面的词汇会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得到快速扩大。

  建议二:见多识广学新词

  妈妈第一次带文文到乡下的外婆家玩,他好兴奋啊!一进村,他就看到一个“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狗!狗!”他大声叫起来。“错了!错了!”妈妈温和地说:“错了!这是牛,是牛,你看,牛有角啊!”“噢!牛有角。对对对!哞哞叫!”文文使劲地点点头。

  很快,他又看到一群“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狗!狗!”他又叫起来。“错了!错了!这是马,你看它的腿多长啊!”“是马!”第二天,小文文又一次在村里看到一群“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头上带着角,“牛!牛!小牛哞哞叫!”“不是的,是羊!小羊咩咩叫!”小羊咩咩叫起来,文文高兴地学着叫:“咩!咩!小羊咩咩咩!”

  在城市里长大的文文虽然在图片上也见过“马”“羊”“牛”,对着图片也能叫得出名称,但由于实际生活中他看不到这些动物,所以这些词对他而言只有表面意义而己。倒是他经常见到的狗,让文文记住了“狗”这个词指的是一种“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但只有在文文知道了“马”“羊”“牛”这些词所指的意义之后,对于“狗”的理解才又进一步清晰起来,知道“狗”不仅是指“眼睛大大的四条腿的带毛皮的动物”,而且还“没有牛那样的角”“没有马那么长的腿”。

  儿童最初学习新词时只知道记住一些特征,并不知道它在成人世界里实际表达什么含义。维果斯基曾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你第一次看到一瓶红墨水,别人告诉你“这是墨水”,你以为这能写红字的水叫墨水,你又见到绿墨水,别人又告诉你“这是墨水”,你就以为能写红字和绿字的水叫墨水,直到你又见到蓝墨水、褐墨水... ...你终于知道“墨水”这个词汇指的是什么了。见多识广,对于宝宝扩大词汇量非常重要。

  建议三:弄得懂才能学得会

  丁丁爸爸想让丁丁学会认识各种颜色,他用的是这样一套图书。比如《我看见了红色》,书上画着红苹果、红毛衣、红太阳等红色的东西,《我看见了褐色》则画满了褐土、褐色的巧克力等褐色物品。丁丁很快记住了红色、黑色、黄色,他不仅能指出图片上这些颜色的东西,还能指认周围带有这些颜色的物品,比如爸爸的皮鞋是黑色的、妈妈的头巾是黄色的。

  但在他认识绿色、蓝色时发生了了困难,认识褐色和紫色时根本就是转眼就忘。丁丁爸爸认为丁丁不好好学,想要骂他,丁丁妈妈忙挡住了他,她认为这是由于这两种颜色丁丁在生活接触得比较少的缘故。

  丁丁的父母实际上是误会了丁丁。是否熟悉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词汇的学习也同儿童的发展状况有关。对于宝宝来说,各种颜色并不具有同样的意义,认识起来难度也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儿童使用各种关于颜色的词汇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是认识并讲出“它是红色的”,接下来是“黑色、白色、绿色、黄色”,以后是蓝,然后是紫色、灰色,最后是棕色。在新生儿的眼睛里,世界如同我们在黑白电视机里所看到的样子。一般认为宝宝从三四个月才开始分出彩色和非彩色。宝宝天生喜欢明亮的温暖的颜色,对冷色则不太喜欢。宝宝的学习兴趣受到情绪的影响,喜欢的就会接受,不喜欢的则很难接受。所以,宝宝认识褐色、紫色的时间也许会晚许多。因此,帮助宝宝扩大词汇量也要根据他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状况。

  建议四:明赞同,暗补充,让宝宝“畅所欲言”

  瑶瑶从托儿所回来,高兴地给妈妈念儿歌,“一只小蚂蚁,看见一粒豆”,但她却念成了“一只小蚂蚁,看见一‘溺’豆”。妈妈说:“错了!瑶瑶,是看见一粒豆,不是一溺豆。”瑶瑶说:“一溺豆!”“不是,”妈妈又纠正,“一粒豆。”瑶瑶还是念:“一溺豆!”妈妈说:“一粒、一粒、一粒豆。”“一溺!一溺豆!”“啊呀!不对!再跟我读,一只小蚂蚁,看见一粒豆。”“一只小蚂蚁,看见一‘溺’豆。”“不对!一只小蚂蚁,看见一粒豆。”“一只小蚂蚁,看见一‘溺’豆。”“一只小蚂蚁,看见一粒豆。”... ...妈妈问:“怎么不读了?”“不想读。”瑶瑶转身跑了。

  瑶瑶本来对这首儿歌很感兴趣,却受到妈妈不断地纠正错误的打击。其实瑶瑶妈妈完全不必这么“认真”。咬音不清在婴幼儿期是常有的事,有时需要在很长时间内才能纠正过来,有的宝宝在三岁以前总把“苹果”叫作“屁股”,把“饮料”叫作“饮尿”,这没有什么。错误多少并不重要,孩子迟早会纠正,如果说话的信心受到打击,孩子不肯开口讲话的话,事情就大了。

  所以,对宝宝讲错的话,父母不要急于去纠正,和瑶瑶一起高兴地念上几遍,用正确的音暗示她几次,如果仍没有效果,可能是宝宝没有注意到,或注意到了但一时改不过来,可以另找机会练习“粒”的发音。明赞同、暗补充的原则对于扩充宝宝的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比如,带着宝宝在公园里玩,宝宝看见远处一个红衣小女孩,高兴地指着说“姐姐!好看!”你可以说,“姐姐,姐姐穿着红衣服,真好看!”这样的谈话,能帮助孩子扩展谈话的内容,使用更多的词汇。当然,在多次暗示以后,宝宝也会渐渐纠正发音的。

  建议五:情境中扩大词汇量

  亮亮的妈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广告:本培训班让您不到三岁的孩子两个月内能掌握五百个新词!!超前掌握语言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她心动了。这个培训班,是把大量的新词编成简要的顺口溜,花大量时间让宝宝反复读,反复听。亮亮刚去的20分钟还比较感兴趣,很快就厌倦了,又吵又闹。该培训班的老师建议亮亮妈妈多训练训练亮亮的注意力。

  现在这样的训练班多如牛毛,其中不乏混水摸鱼的教育骗子。两岁孩子学习的语言,主要是口语,不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是交流的工具,没有必要把它单独提出来,以扩大词汇量为目的专门设计活动。词汇的学习是渗透在其它的各种活动中的,是在情境中学习的。比如,坐下来和孩子在一起谈谈托儿所的小玩具,因为宝宝接触多,所以宝宝就会讲;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等随意的交流,因为有家人的表情手势和日常习惯的暗示,宝宝也会讲;看着图画来讲故事,有图画情节上下文的暗示,宝宝也会讲。慢慢地,宝宝经验增加了,成人不断地帮助扩充,词汇量就会不断扩大。

  我想强调的是:词汇的学习是渗透在宝宝日常生活各种活动中的,是在情境中学习的。

  ●青敏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