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
|
|
|
教育指南 幼儿良好品德培养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3-15 12:09:24
「品德」包括品格与道德,属於文化社会中多数人赞许认同的正向人格、观念与行为。在教养上,成人对婴幼儿有许许多多的期待与盼望,如乐观、独立、自信……等,是我们希望孩子建立的人格特质;而诚实、惜物、礼貌……等,则是我们想要培育的良好习惯。 
在发展上,品德是指婴幼儿从天生自然人,经由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互动,而逐渐在社会中学习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并进而在人际关系中,学习如何待人、律己、循规、守纪等,合於社会规范的一切态度、观念与行为(注)。 
由外塑进而内化 
由上可知:品德的培养是一种外塑(外在成人社会的期望)与内化(内在个人心理的学习成长)的过程。过去的品德教育著重於外塑,靠著不断的耳提面命、说明教导、示范演练、甚至要求奖惩,希望孩子们知道如何做个好孩子、好国民。然而我们发现: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但是闯红灯的人车依然不少,孩子都知道「不可以打人」,但是动手不动口仍然是孩子间解决纷争常见的行为。 
因此,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还应注意如何内化,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养除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及「如何做」之外,如果还能够使孩子「愿意做」、「习惯做」、「喜欢做」则品德教育便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身体力行,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引导自觉与实践情意 
有人说品德是知易行难的事,除了认知层面的了解之外,还要有情感与意思的配合才会有实践的行为出现。例如:孩子「知道」不可以说谎,但是打翻牛奶如果没有人看见,需要他「觉得」自己不应该边喝牛奶边玩耍,同时「勇敢」冒著可能被责备处罚的危险,才能表现诚实的行为告诉大人事情的真相。所以,在培养孩子品德的行为习惯时,在「告戒」(不该做的事)与「告知」(该做的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孩子产生「自觉」与「实践」的情意(情感意志),才能促使孩子将品德表现於日常生活之中。 
品德教育不能只靠外塑,还应注意如何内化,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养,除了让孩子知道「该做什么」及「如何做」之外,如果还能够使孩子「愿意做」、「习惯做」,则品德教育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至於如何培养品德的情感意志,建议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向来努力: 
一、示范与模仿 
示范与模仿是社会行为发展学习的重要管道,虽然「示范」属於「告知」品德行为内容的认知层次,但是透过示范「营造品德环境」却是引发品德行为情感意思,因为大多数人自己不让位,还会盯著让位的人看。我们在「缺乏让位美德的环境」中,要自觉有让位的必要及积极实践让位行为是比较困难的。同样,大人如果希望培养孩子乐观、独立、自信、诚实、惜物、礼貌……等品德,自己便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表现这些行为,如此孩子自然可以在这样的品德环境中模仿学习、同时培养「大家都是这样」、「本来就是应该这样」的品德情意。 
二、积极回馈 
社会行为在外塑的过程中,不免要经历外在回馈的增强、鼓励效果。好的品德表现,透过赞美、认可或好心有好报等正向回馈,会强化品德行为的持续表现意愿。小孩子刚学会自己穿衣、穿鞋,每次完成动作一定会看看大人、甚至跑到你面前,只为了要看你对他点点头、或是说一声「好棒」;小孩主动向别人打招呼问好,如果获得称赞一定会继续表现礼貌。可见积极回馈对品德行为的鼓舞作用。不过,为了避免过度依赖外在的回馈而减少主动的行为表现,大人在给予回馈时要把握「具体」及「付予信心」两个原则。例如:「我就知道!你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鼓励独立)、「你看!你能够自己把玩具收好、把书排好,真能干!」(赞美爱物)、「我相信你会告诉妈妈(爸爸),弟弟为什么会哭这么大声?」(期勉诚实)。 
三、习惯成自然 
由外塑而内化、从他律到自律是品德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所有的良行美德唯有在大人教导鼓励后,能够转化为孩子自发的行为表现才有意义。大人无法时时刻刻留在孩子身边叮咛、鼓舞,我们希望孩子能自己提醒自己、自己乐意表现好的行为、而最后终於能够习惯成自然,使品德成为孩子自己修养的一部分,真正落实在孩子自己的生活中。於是大人除了不厌其烦的示范、提醒及回馈之外,不妨也将我们希望孩子建立的品德,视为孩子该有的自然习惯。例如:「哇!你忘记说『请』。」(你本来会表现礼貌的,只是忘记了)、「没有关系,你已经可以自己做的。来!再试试看。」(把独立视为当然)。 
总之,为了避免孩子的品德教育流於形式、光说不练、知而不行,除了教孩子认识了解品德之外,还应该培养孩子实践品德的情感与意志。而前面所述:提供模仿学习的环境、不断演练、累积经验、进而从外塑到内化、形成习惯,是身体力行培养幼儿品德情意的不二法门,有意者不妨试试看!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