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为重要的阶段,紧张的学习压得每个人都喘不过气来,在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态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于是,在学习与运动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也是本章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张弛有度地使学习与运动协调发展,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也是青少年学生自己必须掌握的能力。休 闲宝 贝 网
【故事】
上海市某中学的小英在老师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好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尤其是她对学习的钻研劲儿让老师们都感到佩服。小英每天放学后就匆匆回家,一直学习到深夜。她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教室——家。这与她的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她想考上上海市的重点高中,再成为清华的高才生。可是,小英也有一个缺点——体质太弱,三天两头感冒,而且经常头晕耳鸣。小英的班主任找到小英,劝她加强体育锻炼,起码应该跑跑步,可是小英却不以为然。小英的父母也反对小英参加体育活动,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结果,在中考时,小英由于体育成绩不合格,被取消了报考重点高中的资格。而小英本人,也因为考试时精神压力过大,身体超负荷,在考场上晕了过去,结果成绩很不理想。至此,小英一家人才后悔万分,可是为时已晚。
【追根溯源】
像小英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平时刻苦努力,可就是不注意锻炼身体,把体育运动看成可有可无的,一到上体育课就装病请假,而且这些同学的家长也听之任之,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好说。其实,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表面上,这样做节约了学习时间,实际上,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眼光的战略性决策。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那么,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到底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有哪些好处呢?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1、能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还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申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所以体育运动,能有效地发展青少年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青少年记忆力、想像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青少年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体育锻炼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功能有着积极作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大脑神经的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质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较强。体育运动耗氧量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加血液中输送氧气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含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大脑的功能,为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
2、能增强青少年的体质
体育运动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作为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青少年的体育兴趣,以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青少年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3、能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目标的心理动机,即所谓的求胜心切。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
育竞赛、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为此,学生们有必要不断开发能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青少年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炼的过程中获得的,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青少年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青少年顽强的意志品质。
【心理警区】
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在我们周围普遍存在,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很多学生在父母的要求下或自愿放弃体育锻炼的机会,整日坐在书桌前。这表面看起来是为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实际上却有百害而无一利。目前,在我国中小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子”和“小近视”;在各种重要的考场上,晕倒
者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出现,缺乏体育锻炼虽不是惟一的原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起了促进作用。
加强体育锻炼固然对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重要帮助,但是,如果走片面的体育路线也是不可取的。“片面的体育路线”是指把体育锻炼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忘记了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体育运动上。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年轻贪玩,分不清主次,一味放纵自己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二是受到社会上某些错误舆论的影响,以为只要体育成绩好就可以上大学,成为人才,结果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心理自助】
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智力有促进功能,能提高记忆力,而且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大有益处。这在理论上是无可辩驳的,但在分数决定学生命运的今天,一旦要安排学生适宜时间开展一些适宜的体育活动,就难免会引起一些家长和老师的疑虑和不安,甚至反对。那么,正常的体育锻炼,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呢?既然单纯学习而放弃体育锻炼和走“片面体育路线”都是不可取的,那么,紧张的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保持充分的学习精力
什么是适宜合理的体育锻炼?从理论上讲:时间不太长也不太短,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系列练习就是适宜、合理的体育锻炼。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要求,在早晨、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将学生组织起来,由体育教师及班主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如小型的体育比赛、踢毽子、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使学生锻炼后具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大家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精力有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学习精力越充沛,学习成绩相对越好。青少年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在正常上课的前提下,进行早操、慢跑等课外活动,通常每天应该坚持45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这不但能够确保一年一度的身体素质测试取得优异成绩,而且可以保证日常学习的正常进行。实践证明,这种较为适时、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保证学生以充分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体育锻炼可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为文化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校里,团队通常以班级及体育兴趣小组为单位,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学习活动通常会对文化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因为集体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育锻炼恰恰能给大多数学生营造一种集体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一种相互帮助、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这种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就能激发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团结互动、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3、应该明确两者间的主次关系和互动关系
作为一个学生来讲,什么是主要的任务,什么是次要任务,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青少年时期,正是给未来踏上社会、建设祖国打基础的时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肯定是首要的任务。而体育锻炼虽然是次要的,但绝不是无用的。因为,作为所有知识、思维、思想的载体——身体的健康是进一步发展必备的物质基础。没有一个好的身体,谈什么都如同水中捞月。只有把学习文化知识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不妨借鉴前面小朋的例子,在刻苦读书的同时,不忘锻炼身体,做到综合发展,全面进步。学习固然是主要的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它虽然处于一个主要的位置,但是也应该与体育锻炼相辅相成。两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如果关系处理得当,一方的发展必将促进另一方的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两者都会蒙受重大的损失。
青少年要在搞清楚二者之间主次关系的基础上,把二者结合起来,把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和全面素质作为培养自己成才的目标。只要肯坚持,有韧劲,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既有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强健体魄,还有很好的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