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西方育儿观念的影响,现在父母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能力,如独睡等,这一愿望在2-3岁的父母中尤为突出。休 闲宝 贝网
许多研究显示,到了一定年龄有意识培养宝贝独睡,有益于宝贝的身心发育及日后的独立能力。但对很多父母来说,让宝贝单独睡有如又一次“断奶”,其过程肯定少不了揪心,且也不太清楚宝贝到底多大自己睡合适,应该怎样培养宝贝独睡——
让宝贝学会独睡8个建议
1、适龄培养独睡能力
宝贝到了2岁左右,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开始萌芽发展,喜欢尝试自己做些事情。在大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已经能够做到学会穿脱衣服、上床睡觉、关灯后静静睡觉。这时,正是培养宝贝从行为到心理独立的好时机。这时,可以趁热打铁地培养独立睡觉的能力。
2.适宜采取先分床后分房睡的方法
2岁左右的宝贝毕竟还小,夜里仍需要大人给予照顾。所以,为了方便父母照顾,不一定马上要宝贝睡到另一间屋子里,可以采用国外那种由“独床”到“独睡”的方式,最好与父母同房不同床。这样,可以让宝贝的心理有一个自然过渡,也可方便父母随时照顾宝贝,特别是在宝贝出现发烧、生病等特殊状况时。至于何时完全让宝贝独睡一屋,可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3-5岁较为合适。
3.培养过程父母要先战胜自己
培养独睡的最初阶段非常重要,需要宝贝能够坚持。有的父母一见宝贝哭闹就坚持不下去了,让宝贝回来和他们一起睡。要知道,独睡是一种习惯,只要采用适当方法坚持下去,自然就会形成。如果父母先战胜不了自己,就很难让宝贝顺利渡过“独睡”的最初阶段,宝贝也难以养成独睡的习惯。
4.尽量让宝贝安心睡觉
安全感是宝贝独睡的前提。其实,宝贝从4-6个月时就已开始对父母离去,或独自一人产生紧张情绪。因此,无论是分床还是分房睡觉,一定要让宝贝能够听见父母的声音,清楚地知道父母就在身旁,并对宝贝的不安情绪反应及时做出响应。
如果宝贝每天都需从通过一件固定的东西中获得安全感,如要把洋娃娃放在自己身旁,还必须给洋娃娃盖上毯子,父母不要制止或不耐烦,这种安全感可以增强宝贝独立睡觉的勇气和信心。
5.提供一个吸引宝贝的小睡窝
可以把宝贝的小床或房间装点成色彩斑斓的“儿童乐园”,如把小床营造成一条小船、大军舰、大汽车,再把宝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周围挂一些宝贝特别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墙上贴上漂亮的贴画和宝贝所喜欢的动画人物。这样,会使宝贝感到亲切、有趣和温馨,安全感油然而生。
6.循序渐进地让宝贝学会独睡
独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让宝贝独自到另一个房间睡觉,一开始心里肯定不习惯,会感到害怕或不安。这时,父母不要很快离开,可以给宝贝讲一些好听的故事或读喜欢的书,也可一起听配乐童话故事或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便可让宝贝产生更多的安全感,同时在愉快的氛围中心情放松,时间一长就会习惯自己独睡了。
7.宝贝做得好及时鼓励
如果宝贝一直不肯和父母分开睡,碰到别的小朋友,故意当着宝贝的面询问已能够独自睡觉的孩子并进行夸奖,如“你真了不起,就像个大孩子了”。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宝贝,然后用鼓励口气说宝贝也能做到。如果宝贝的态度有所改变,要及时对宝贝说些鼓励的话。
8.让宝贝讲出恐惧和担忧
如果宝贝夜里总是因害怕难以独睡,应该亲切地让宝贝讲出他的恐惧和担忧,并在宝贝睡觉时轻轻地抚摩他的背部,使他减轻焦虑感,尽快习惯于独睡。
宝贝独睡的4个益处
1.有利于宝贝的身体健康
如果宝贝与父母同睡,特别是夹在大人中间,虽然照顾上方便一些,但会给宝贝的健康带来一些损害。睡在大人中间的宝贝,身边堆满大人的厚重衣被,不小心就会压住宝贝;大人睡眠时呼出的二氧化碳会整夜弥漫在宝贝周围,使宝贝得不到新鲜的空气,出现睡眠不安、做噩梦及夜里啼哭的现象;如果与大人一个被窝,大人身上的病菌容易传染给宝贝;有时父母翻身或动弹时还会惊醒宝贝,影响睡眠质量。因此,让宝贝独自睡觉有利于他们的健康。
2.有利于从小培养内心独立
内心能否独立是婴幼儿能否正确认识自我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孩子的独立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所谓形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孩子行为方式,而内容则是孩子的内心。让孩子适龄与父母分床,有助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并可促进心理成熟。宝贝在自己一个人待着或在没有大人协助时能够做很多事,如自己跟自己玩耍,和自己说话等等,可以防止长大后对父母过度依赖,并在日后感到孤独寂寞时,儿时的独处经历会帮助他们很快适应周围环境。
3.有利于促进夫妇关系
家里增添了宝贝,家庭生活的重心就都转移到了宝贝身上,好多都是围绕着宝贝的。由此,夫妻之间沟通、交流及相互关心比起以前少了许多。经常是妈咪一到晚上,就要哄宝贝入睡,遇到难缠的宝贝还要哄好长时间。待宝贝入睡后夫妇都已困倦不已,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感情。
4.避免形成恋父或恋母情结
宝贝到了3岁左右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不和父母分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宝贝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文/马国英 儿童保健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