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家庭游戏组快乐新体验(图)...
 “淘气”是儿童好奇的表现...
 撩开兴趣班收费面纱
 父母吵架比离婚更易伤害孩...
 儿童对于安生感的需要
 关于和孩子玩具的较量
 50位成功的美国父母教子经...
 童话故事:小麻雀要搬家
 晨晨的泪水
 [推荐]利用触觉方式训练大...
 宝宝冷餐派对礼仪课程
 事半功倍的如厕训练课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家长“自己感觉”有误区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9-02 01:07:04

 
  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时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自我感觉”偏于良好,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智力超前”。这种现象在干部及知识分子等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所占比例更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 
    
  一、家长产生“良好感觉”的原因。 
    
  近20年来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客观上保证了现在的孩子普遍比以前要聪明。另外,社会和家庭的知识源大量增加,家长对孩子关注的时间比以前大增加。 
    
  除此之外,许多家长对“聪明”的理解有偏面性。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能背诵几首唐诗便是一种智力超群,同时也缺乏对其他同龄孩子的了解和比较,难免产生“孤独的自豪感”。 
    
  二、进入感觉“误区”的负效应。 
    
  1、由于孩子能因简单的模仿行为得到长辈大量的褒扬和鼓励,随之产生的“成功感”与“进步感”更加促进孩子进一步愉快地模仿,时间长了孩子就感觉有一种“成人感”。由于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反差,这种孩子慢慢地会形成一种“眼高手低”现象。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简单的模仿会导致儿童的注意品质不良,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弱等差异。 
    
  2、由于家长处在自认“孩子智力超群”的误区,三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3、家长的期望值过高,主客观上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三、走出“误区”的几点建议: 
    
  1、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及时提高自身素养。当今孩子的心理素质结构也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家长应抓住儿童3至5岁至12岁至14岁这两个心理发展关键期,掌握孩子心理、智力、道德及思维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高效率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2、家长应正确理解“聪明”的含义,客观定位,扎实培养孩子较强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及思维习惯。有关学者就“人才智商”提出了“聪明1”与“聪明2”概念:由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力、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组成,这些有待于在生活中认识、观察、体验去获得。只有让孩子的“聪明1”与“聪明2”和谐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国之栋梁。 
    
  3、学校教师在掌握运用教育规律的同时,充分理解家长的心情,尊重家长的心情,尊重家长的自尊心理。学校应建立各种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与家长密切合作,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真正成为家长期望的“聪明人才”。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