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修剪宝贝那根嫉妒的刺
 家里家外两面派(附图)
 性格在人的一生中的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儿子的同情心在哪里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4-03-27 17:17:50

 

  我家儿子居然不畏“恐怖”

  宝宝的幼儿园组织孩子们观看木偶剧,邀请家长一同前往。终于有个机会能让我重拾童年的记忆,我便随着宝宝欣然前往。木偶剧团演出的是经典童话剧《丑小鸭》,表演还真不错,小动物的形象很逼真,背景音乐和配音都很有趣,孩子们都投入在故事里了,看得目不转睛。休 闲 宝贝 网

  恐怖的音乐声想起,大灰狼出场了,它想吃掉丑小鸭,尖锐的爪子伸向丑小鸭的脖子,这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起来,有的神情凝重,有的转过头去,有的用手捂着脸,还有的躲在妈妈的怀里不敢睁开眼,有的甚至还哭了起来。可是我家宝宝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惊奇,他看到大灰狼吃丑小鸭居然还很高兴,脸上笑咪咪的,嘴里还喊着:“大灰狼加油!加油!”我在诧异之余,不免担心起来,是孩子的胆子大吗?还是他不分善恶,这可怎么办啊?

  宝宝的不谓“恐怖”还在家里发生过,有一天吃晚饭,儿子就是不肯好好吃饭,并且郑重宣布:“现在开始,我要做大老虎了,不吃饭,专吃小白兔。”说完还张牙舞爪地表现出一幅恐怖的样子。我们以为他说完也就作罢,谁知他又开始宣布了:“先吃兔子的腿吧,”随即大啃起来。我在旁边听得头皮发麻,只觉血腥,再也吃不下饭了。赶忙制止宝宝,可越制止他越吃得起劲,直到他自己觉得吃完了一个小兔才罢休。看到“恐怖镜头”不害怕也就算了,宝宝居然还自演起“恐怖镜头”来,这么怪异的孩子弄得我手足无措。

  儿子为何会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不惧怕“恐怖镜头”呢?他的同情心在哪里?

  宝宝真的“残忍”吗?

  文中的宝宝是与众不同?还是表现正常?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但就儿童行为来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文中的宝宝在看木偶剧时不像其他孩子表现害怕,胆小,而是模仿大灰狼,毫无恐怖感;在家中吃饭又假扮大老虎,更是无所顾忌。所有种种表现出儿童的天性:爱模仿,好想象,情绪外露等特点,但宝宝非同一般的表现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宝宝表面的勇敢是否等同于“残忍”?

  心理学家在分析儿童心理时常常将同龄人的表现相比较,找到典型特点。儿童表现接近典型水平属于正常范畴,如果远离典型水平就值得关注。文中宝宝的勇敢的确超出了同龄人的状况,值得我们关注。虽然宝宝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但是他扮演的角色却是人们害怕的大灰狼和大老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一般都特别害怕这些凶残的动物,从这个角度看,宝宝是“残忍”,并非勇敢。

  其次,宝宝的表现是否值得担心?

  弗洛伊德认为:儿时的经验会影响长大成人后的人格。宝宝幼时就表现出“残忍”,如果没有加以合理引导,长大后的人格必定会受到影响。因此,文中宝宝的表现引起家长的重视非常及时。

  第三,宝宝究竟为何“残忍”?

  笼统分析来看,一方面宝宝爱想象、好模仿、善于表现自己、情感外露;另一方面,宝宝缺乏对弱者的同情,缺乏移情能力和爱心。同情、移情是人类优良的道德品质之一,是亲社会和利他行为的基础。1岁前儿童具有感染型的同情心:如别人哭自己也哭;1岁到2岁儿童把受同情对象的忧伤等同于自己的忧伤,能作简单的抚慰;3岁到6岁儿童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出发给予被同情者行动上的安抚。心理学家的研究强调人生来就具有移情和同情,随着儿童生长发育,接触范围增大,儿童的爱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在不断发展,如果在头三年里儿童没有明显表现出爱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家长的确应该加以重视,追根溯源,及时纠正。

  第四,如何让宝宝纠正“残忍”行为?

  文中宝宝的行为只是想象中表现出“残忍”,不同于生活中个别儿童的真正残忍,如虐待动物,残杀幼小生灵等。但是及时提出方案加以制止是必须的。

  ●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氛围是否过于紧张、家长是否经常争执、家长对于宝宝的要求是否过高、家长是否因为工作过于忙碌忽视宝宝等,家长应设计对策及时调整。

  ●给宝宝创设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和宝宝加强沟通,在饭桌上谈论一些引起积极情感的话题。如“我今天最高兴的事…”“我今天最感动的事…”等,让爱心、同情心作为主线始终隐含在话题中。家长在给宝宝讲故事时,要明显表现出喜怒哀乐,尤其表现对弱者的同情,对善良行为的赞美,用故事激发宝宝的爱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及时表扬宝宝的爱心同情心和移情行为

  正面教育是教育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表扬、给予物质奖励、奖励游公园等都属于强化法。表扬宝宝的善良行为可以激起宝宝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宝宝记住自己的言行,为下一次继续争取得到表扬打好基础,同时巩固了宝宝的爱心同情心和移情行为。

  ●告诉宝宝有爱心的行为得到的反馈

  宝宝的爱心举动会对其一生带来深刻影响。比如,因同情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家长带宝宝捐款,要让宝宝知道捐款后,失学儿童可以买到书,可以学到本领。这样更增强儿童情感的体验。

  ●认识宝宝不良情感产生的原因,采用合理方法加以纠正

  宝宝不同情弱者,甚至欺负弱者时,家长不要盲目的指责,教训。要了解原因。如果真是宝宝自身原因,家长可以通过换位思考、情感渲染、冷处理、游戏法、榜样作用这些方法帮宝宝改善。

  总之,当今家长在关心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更要关心儿童的爱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发展,这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撰文/沈晓燕)

  本期解读专家——钱琴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讲师 心理学在读博士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