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西西为什么欺负小弟弟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8-21 15:12:57

 

  ——透视儿童早期同伴交往

  西西3岁,很可爱,也是独苗苗。有一天,西西的阿姨带着孩子来西西家做客,小弟弟叫凯凯,个比西西小半岁。大人都以为来了客西西一定会很高兴,因为有小伙伴了嘛!可谁知道,西西不但不欢迎,还将自己的东西管得牢牢的,即使是平时不喜欢的玩具也不让凯凯碰。家里人说她两句,“西西,给小弟弟玩,你可是姐姐呀!”她居然大哭大闹,弄得大家非常尴尬。休 闲宝贝 网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西西趁大人忙乱的时候,去“欺负”弟弟,推倒他,掐他的“肉肉”,甚至要用手指去戳弟弟的眼睛,亏得妈妈看见,狠狠地打了她。弟弟吓得号啕大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觉得西西很反常,因为平时西西还是挺乖的,虽有一点任性,但胆子却不大的,遇到邻居家的小朋友,她总爱躲在大人后面,可这一次是怎么了呢?……

  从人的归属需要来说,同伴交往应该是孩子获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很早就对同伴发生兴趣了,出生3、4个月的孩子就很爱注视同伴,还会做出想去触摸的样子;6个月的小婴儿就会对同伴微笑,向同伴发出“呀呀”的声音。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6个月之前的孩子对同伴的关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交往”,因为彼此可能都只将对方当成物体或者活的玩具看待。但不管怎样,对同伴有着特殊的偏爱是肯定的。

  为什么西西对待弟弟却如此不友好呢?彼此仅差半岁,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啊?研究者还发现,“西西现象”还很普遍,很多2、3岁,甚至更大的孩子家长都反映“孩子不喜欢与小朋友玩”:

  “我儿子2岁,一点都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刚开始,我们还以为与外界接触少的缘故,后来我们每个双休日都尽可能带他到有小朋友的地方去,譬如游乐园、公园等,可他还是对人家不理不睬的……”

  “我女儿3岁半,在幼儿园上小小班,经常是一个人自己玩,而且我发现其他小朋友也是这样的,基本上都是各管各的……”

  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西西的心声——“弟弟真讨厌”!

  现在多是“一个孩子”,所以,成人为了弥补“入托”、“入园”前孩子和同伴交往的遗憾,我们想方设法地找着“同伴”,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以为同伴会带给孩子快乐,就像小时候我们自己常常玩得忘记回家。但事实上,同伴不仅仅带来“同乐”,还带来“竞争”。

  “小弟弟一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不睬我了,都围着弟弟转!给他好吃的,给他好玩的,什么都先给他!本来都是我的,都是我最先的!”

  “小弟弟一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变凶了,以前很少骂我的,今天却打我了!”

  “小弟弟一来,我什么都得让他,我才不要让呢!”

  原来,西西从弟弟的身上感受到了莫大的“失落”和“委屈”,感受到了目光的减少,感受到了责备的增多,这些不好的东西好像都是弟弟带来的,“弟弟真讨厌!”有这样的委屈,西西才“过度自卫”了——将好吃的、好玩的都看得紧紧的,“你不让我高兴,我也不让你高兴!”有了不快的情绪,西西才会“反常”到去欺负弟弟,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对西西而言,小弟弟已经不是有趣的同伴了,而是外来的“强盗”。

  成人自以为给孩子找了个玩伴,以为他们一定会好好玩。如果我们让他们已经有了太多的“独占性”、“中心感”,而后再来的“同伴”只能让他们产生失落和紧张。

  的同伴关系看来并非易事。

  2、同伴交往的阶梯——非社会性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通过对学前儿童的长期观察,发现早期儿童之间的交往或游戏,基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社会化的活动阶段。儿童主要的行为表现,是旁观他人游戏或者单独游戏(自己一个人玩,根本不关注别人做什么);

  第二阶段:平行活动阶段。儿童会在其他儿童附近,用相近的方式进行游戏,但他们并不试图去影响对方,彼此之间也没有真正的互动或合作;

  第三阶段: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阶段。联合游戏就是指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游戏,但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譬如:彼此交换玩具;而合作游戏则是儿童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玩,玩“过过家”或者传球等。

  在婴幼儿时期,这三个阶段的游戏行为都存在。只是年龄越小的孩子,非社会性游戏行为越多;而年龄越大的孩子,社会性游戏行为越多。对于3~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非社会性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

  “同伴交往”同样存在发展阶梯,孩子“疏”于同伴交往,其实有着其发展的内在原因。简单说,就是还没有到时候呢!

  所以,如果成人为了培养孩子所谓的“社会交往能力”,而硬要让两个小小的孩子“玩得不可开交”,希望看到小小的孩子成为交往能手,实在有点强人所难的,结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因为过于紧张而退缩,或者出现西西这样“反常”的行为。看来,在孩子同伴交往问题上,也需要遵从这样的一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我们在引导孩子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1、自然原则:无须多言,当然就是要“顺其自然”。孩子的交往需要心理准备,对于3~4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应该“放他们一马”。大人不要因为他们对同伴不屑一顾担忧,强迫他们去交往。尤其对于现在都是“一个”的孩子,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和技巧上的,因为毕竟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同伴原本有限。

  2、快乐原则:同伴交往其实是孩子生活内容的拓展,是新的尝试与探索,对于孩子也是一次挑战!好处自然明显,但也存在不适应的地方,就像吃惯了母乳要添加辅食一样,尽管辅食是必需的,但却要花时间来尝试和适应。如果想让孩子乐于交往,那么“让孩子在交往中体验快乐”就是最高明的做法了。反之,如果孩子从交往中不断感到焦虑、紧张,或者不安全、委屈、不公平,那么他们当然就要排斥交往了,更何况3岁前的孩子本来就处在“非社会性”阶段。

  3、公平原则:从西西的心声中,我们显然听到了她对“公平”的要求。西西的家人因为碍于“面子”或者“道理”,而要求西西谦让,我们习惯为了鼓励孩子与同伴玩,而让孩子做出委屈自己的事情——“他要,就给他嘛!”“让他先玩,你再玩!”。

  不是说,“谦让”不需要,只是要根据年龄特点,对于2~3岁的孩子,尤其是“独生”的孩子,他们正在享受“自我中心”,怎么可能“舍己为人”,做出完全的利他行为呢?

  所以,西西与小弟弟的冲突是由成人的“偏心”和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引起的,与其责怪孩子,不如换一个标准来鼓励孩子交往,这就是“公平”。譬如:引导西西招待客人,这样既隆重推出了西西,又照顾到了弟弟;给西西、弟弟创设一个必须“一起玩”的情境,如跷跷板。

  总之,孩子彼此只有心理上有了“合作的需求”,才可能在行为上去试着分享;只有体会到了交往的乐趣,才可能乐于交往!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徐浙宁(博士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