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宝宝初入托哭闹应该怎么办...
 慢慢化解宝宝的恐惧情绪
 孩子为何总是心悬不定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宝宝“恋母”或“恋父”吗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8-17 17:08:03

 

  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一些教育、心理方面的专业术语和概念走进了家长们的视野,可是,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全盘把握相关的专业理念,家长反而常常因此产生新的恐惧甚至误解。

  山东荷泽市的陈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儿子1岁半时上了幼儿园的小托班,现在快1年了。孩子其他方面都正常,但午睡的时候总是会惊醒,喊着找妈妈。陈女士怀疑孩子有“恋母情结”,所以十分担心。休 闲 宝贝 网

  陈女士的担心有必要吗?

  “恋母情结”的由来

  “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专业术语,又称“俄狄浦斯情结”,它源自希腊神话中一段精彩的传说。

  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的王子,国王在梦中受到神的警告,这个儿子将会弑父,因此国王命令手下将其杀死,好心的下人不忍下手,将他收养长大。俄狄浦斯渐渐长大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世并求助神谕。神警告说:“你必须背井离乡,因为你注定要弑父娶母。”就在一次奔波的路途中,俄狄浦斯遇到了彼此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在激烈的争吵中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然后,他来到忒拜国,并且解答了困扰全国民生的“斯芬克斯之谜”。忒拜人出于感激,拥他为王,让他娶国王的遗孀(俄狄浦斯的亲生母亲)为妻。他在位的很长时期里,国家安宁,他和他的母亲还生下了两儿两女。后来,瘟疫流行了起来,忒拜人再一次求助于神。神说,杀死原国王的凶手被逐出忒拜国后,瘟疫就会停止。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俄狄浦斯本人正是杀死原国王的凶手,而且还娶了自己的母亲做妻子,王后听后随即自杀,俄狄浦斯被他无意中犯下的罪恶所震惊,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家乡。可见,最终神谕还是应验了。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的故事表明了男性婴儿的恋母情结,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种占有母亲而排斥父亲的心理。女性婴儿也有相对的恋父情结。“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一般出现在3~5岁之间,有些可能出现得更早。

  婴儿不仅仅“恋母”“恋父”

  经过对大量的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孩提时代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是困扰病人的一个重要心理病源。因此,这两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变态心理”、“病态人格”。

  所以,陈女士感到紧张不安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她的儿子真的有问题吗?

  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正常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可能“恋母”、“恋父”,也可能依恋其他人。可以说,孩子是个“多恋的情人”。

  看看下面孩子依恋心理发展的4个阶段,您就明白了。

   0~3个月:无差别的依恋

  这个时期的宝宝不认人,对谁的反应都一样,喜欢所有的人,对妈妈或爸爸并没有明显的偏爱。

  3~6个月:有差别的依恋

  宝宝能够区别出熟人和生人了。熟人出现时,宝宝反应积极,比如微笑、手舞足蹈,但对生人则冷淡多了。宝宝的“熟人”包括妈妈、爸爸,以及其他经常照顾他的看护者,如爷爷、奶奶或阿姨。

   6个月~2岁:依恋对象单一化

  不是所有的熟人都能讨得宝宝的欢心了。因为,宝宝已经能够辨别出谁是自己的“主要看护者”,对这个特殊对象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只要她(他)离开半步,宝宝就会焦虑得大哭大叫,以为自己被抛弃了。

  被宝宝如此强烈依恋的可能是妈妈或爸爸,也可能是爷爷、奶奶或阿姨,谁与宝宝朝朝暮暮在一起,他就依恋谁。同时,宝宝对陌生人开始防备和怯生,于是家长常常疑惑:宝宝怎么变得胆小了?其实,这倒是宝宝长大的一个表现。

   2岁以后:依恋对象伙伴化

  宝宝变得“老道”多了。经过反复的验证,他发现自己的看护者只不过是暂时离开,是不会抛弃自己的,于是,他安安心心地把“看护者”变成了自己的交往伙伴,很“大方”地允许这个“伙伴”去干一些他自己的事情。同样道理,这个“伙伴”就是与宝宝朝夕相处的看护者,可能是妈妈、爸爸,也可能是其他人。

  一般情况下,母亲是婴儿的主要看护者,因此研究者把孩子的依恋对象定位为母亲,在“母婴关系”和“恋母情结”上做的文章特别多,所以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以为孩子只依恋妈妈和爸爸,尤其是妈妈。

  事实上,“恋母情结”是指依恋第三个发展阶段中孩子对“主要看护者”的依恋。如果孩子很小就被其他人养育,他就可能对妈妈之外的人产生依恋“情结”,这种情况在当代越来越普遍。农村里有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城市里有很多高学历父母在国外留学,成了“留守一族”的小宝宝便对父母以外的其他看护者产生依恋情结,因此也健健康康地成长了。

  帮宝宝从“单恋”走向“多恋”

  现在您一定明白了,陈女士儿子的表现属于正常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必担心他出现病态。当然,再正常的问题也是问题,我们还是要积极地想办法,帮助孩子渡过成长中的一个个“关卡”。

  如果孩子长期依恋固定的对象,必定会限制他的社会性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合适的环境,让孩子由“单恋”发展为“多恋”,培养他的社会交往能力。

  让宝宝多与人接触

  单元式楼房的居住环境本就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减少,加上新妈妈休完产假重返工作岗位以后,年迈的老人或年轻的保姆常常成为孩子的主要看护者。他们出于种种顾虑,可能长时间足不出户,即使偶尔出去也是“特立独行”,把孩子紧紧抱在手上,很少让孩子与小伙伴产生足够的互动。而这段时期恰恰是依恋关系发展的第二、三阶段,直接关系到对孩子将来是否能形成开朗大方、善交际的性格。

  所以,请有意识地带孩子走出家门,多与人接触。

  多参加亲子活动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发展亲子关系的机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与家长在这里一起游戏、学习,这对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很有好处。而且,孩子以后入幼儿园时,会发现幼儿园教师和亲子机构的辅导员很相似,这种熟悉的感觉能减少孩子适应上的困难。

  幼儿园老师像妈妈

  两三岁的孩子刚入园的时候,都要经过分离焦虑的考验,家长不要总是“心太软”,发现孩子哭闹就与他“缠绵不已”,要“该分手时就分手”。同时要多与老师沟通,告诉老师孩子的生活习性,让老师与孩子尽快建立起亲近感,另外,多给孩子讲讲“老师像妈妈一样爱宝宝”之类的话,帮助孩子把依恋对象转为幼儿园老师,然后,跨过这道门槛,孩子的天地就变得开阔了。

  晏 红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