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的妈妈经常担忧,雯雯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独处,除了和爸爸妈妈说上为数不多的几句话外,一天中基本上是很沉默的。见到陌生人就别提了,根本不愿意开口,怎么劝说也没效果,她还是三缄其口。雯雯的性格是不是太内向了?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啊?休 闲 宝 贝 网
生活中,当孩子表现出不爱说话或胆怯时,爸妈和老师习惯说“这个孩子挺内向”。是否不爱说话就是内向?胆怯就是内向?内向的孩子究竟会如何表现呢?
内向宝宝的表现:
●兴趣与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观世界
●除了亲密朋友之外,不愿与他人随便接触
●对一般人显得冷漠
●待人含蓄拘谨
●反应迟缓,敏感多思
●缺乏自信与行动的勇气
●喜好幻想
●不善交往
●情绪活动比较稳定
●喜欢有秩序的生活
可见,内向宝宝的表现很多维,不能仅用不爱说话或是胆怯去定性。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宝宝的内向呢?原因同样很多维。
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
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往往是造成内向性格的主要因素。如果爸爸妈妈是属于较为冷漠的人,他们便深信假如要使孩子有高度的服从性,身为父母必须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喜欢顺从、依赖、乖乖听话的孩子。爸妈也不鼓励宝宝去结交朋友,孩子的生活圈子只限于父母及家人。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社会交往使他们感到局促不安,并力图回避。
环境的改变
周围环境一旦改变,宝宝需要对自己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外向的宝宝会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环境中表现得自由自在。而内向的宝宝对新环境适应得慢一些,他们往往表现出胆怯、活动性差等等。如果宝宝周围熟悉的环境突然改变,他们很可能会变得少言寡语,表现出内向的特性来。
自我意识敏感
由于宝宝自我意识敏感,会产生对人的“紧张症”、“恐怖症”。如有的爸妈要求孩子与他人接触时,表现得大方得体、自然有礼貌,然而由于孩子过分强烈地意识到对方是陌生人,因而感到紧张、怯生,产生回避和退缩的行为。孩子的表现如果遭到父母的责备,从此不敢再尝试与别人沟通,同时完全退缩到自己的个人世界。
不自信
一个不自信的宝宝往往表现为活动性差,即行为、语言退缩,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众心理强等等。由于不自信,宝宝的性格往往倾向于内向。
那么,怎样正确对待与改变过于内向的性格?作为爸妈,应当尽可能激发起自己的热情,用热情感染孩子,给内向的宝宝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1.了解内向与外向各有优缺点
外向和内向宝宝的表现各不相同,也各有优缺点:外向型的宝宝性格爽朗,遇事不怯场,反应较快;但他们往往缺乏计划性和坚持性,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内向型的宝宝遇事沉着、善于思考;但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爸爸妈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宝宝的优缺点,发挥其长处,克服其不足,宝宝的内向性格并不是完全的弱势。
2.增强宝宝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它有时甚至被定义为智力的核心。对宝宝来说,环境适应能力常与爸妈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过度的保护使宝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放手让宝宝与他人交往,让宝宝在不同的环境中去体验,让他们从中获得交往的经验,这对他们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3.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
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质是培养健康个性的关键。自尊自信的人往往情绪积极、乐观,反之,则消极、悲观。自尊自信能使孩子获得快乐,当宝宝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有胜任感又为其他人所接纳时,他一定会很快乐,这种快乐才是源自内部、发自内心的。
4.不要苛求和轻易责备内向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关注、谅解和尊重,苛求、责备、批评和惩罚等都会使孩子更加内向。爸妈应当使用积极的暗示和肯定的言语,学会赏识他们,爸妈的赏识是宝宝积极的动力。
5.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
生活中爸爸妈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对内向的宝宝尤其要如此。如对孩子说出:“对不起,我把事情弄糟了”,使他感到爸妈就像朋友一样;和小宝宝讲话,最好能蹲下来,让他和你处于同一高度,使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能和他用同样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样,亲子之间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6.与孩子独处
爸妈每天尽可能抽出一段属于你和孩子独处的时间,和孩子亲切地交流,倾听孩子的语言。适时用身体语言,如拥抱孩子,亲吻孩子表达你的爱与信赖。这能给内向的宝宝很多安全感。
特别注意:
宝宝的心理发展有自己的“时间表”
每个孩子有着自己发展的特定的“时间表”。像人的身高一样,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长得很快,到了一定年龄却开始缓慢增长;而有些孩子在小的时候“不太长个儿”,到了一定年龄却“突飞猛长”。宝宝的心理发展也是如此,爸妈和老师会惊讶地发现,忽然有一天内向的孩子变得爱说话了,甚至滔滔不绝;还有一些孩子变得胆子大了,与以前判若两人,可这些孩子恰恰是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因此,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我们不宜给他们过早下定论,把孩子定性成“内向性格”,老师和家长应理解和懂得给孩子留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这对孩子健康、和谐地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撰文/蒋湘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