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积累知识离不开良好的记忆...
 给宝宝安全的感觉
 应如何训练婴幼儿的观察力...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盘点家中的“假游戏现象”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3-03-15 10:21:06

 

  近年来,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游戏的讨论十分热烈。随着对幼儿教育的重视,许多年轻父母开始热心于在家庭中按自己的想法对幼儿进行教育,并按自己对“寓教育于游戏”的理解,在幼儿游戏的时候对幼儿进行指导,但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对游戏的误解,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假游戏现象。

  什么是假游戏呢?一般不具备自主性、自足性特征的游戏就是假游戏,值得关注的是:家庭中大量的假游戏并不像年轻父母所认为的那样,会带来游戏的教育功能。休 闲 宝 贝 网

  现象一: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

  妈妈:宝宝你在画什么?

  宝宝:妈妈,你给我画一个吧!

  妈妈:你不是以前会画鱼的吗?快画个气球吧,以前明明会画的。

  幼儿:以前我不会画!

  妈妈:哎,那你画个圆也行啊,好不好呀?你自己画。随便画个什么!

  妈妈:画个气球,来,我来帮你画,好不好呀?来!

  幼儿:恩——。

  专家分析:孩子的游戏是自足的,不仅表现为不依靠外物的刺激从游戏本身得到快乐,也表现为吸引孩子的是游戏过程本身而不是游戏带来的有形的成果。在这段对话中,妈妈开始陪孩子玩,孩子不肯画球,妈妈就说“画个圆也行”,孩子对此建议不响应,妈妈就退后一步要求“随便画个什么呀”,然后干脆“我来帮你画”。从对话来看,妈妈强烈地希望孩子“画个什么”出来,“玩”出个结果来,这个结果在此时是画成一幅画,在玩积木的时候就表现为搭成一个什么像样的东西,总之是一个“看得见的成果”。

  现象2:“游戏时间”的变质

  (妈妈与宝宝一起玩拼图)

  幼儿:我们做个圆形吧(拿起一块积木放到嘴边)。

  妈妈:看这个!你老是吃手里的东西。

  幼儿:妈妈,我要玩那个(指着盒子)。

  妈妈:这个要玩5分钟哩!你看,你看能拼个什么东西?

  幼儿:这个不好看。那个是什么?

  妈妈:那个是另外一个玩具。你先把这个拼起来,好不好啊?

  幼儿:我要玩那个(一边左顾右盼,一边唱歌)。

  专家分析:

  孩子左顾右盼,等待五分钟快点结束,好去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来玩,但妈妈给他规定了“五分钟拼图时间”,对孩子来说,这是一段等待游戏的时间,而不是真正的游戏时间。

  现象3:使孩子产生挫败感

  (妈妈与宝宝一起玩球)

  妈妈:我们一起玩球吧!来,你来拍,快!

  幼儿:啊!啊!(孩子一边拍球,一边兴奋地大叫)

  幼儿:哎!(孩子把球扔给妈妈)

  妈妈:来,我扔给你,一二三,接到呀!接到!用小手接(孩子没有接到球)。

  妈妈:哎,抱抱(妈妈把球扔给孩子,孩子抱在手里,跳了跳)。

  妈妈:往前扔,往前,哎,就这样子!(妈妈给孩子做示范,往前扔球),快接球!

  幼儿:我玩好了!我玩好了!

  专家分析:

  孩子对游戏是不会讨厌的,可以重复简单的动作而不厌倦,但孩子又有学习进步的本能,对于新的技能的学习并不畏缩,而是勇敢地尝试并练习,按自己的发展表循序渐进,所以我们强调孩子的游戏是自足的。家长的过多的过强的刺激是不必要的,也是有害的。这个孩子对拍球非常感兴趣。他对基本的拍球动作掌握得比较好,对难度稍大的接球动作则不够熟练,但是,孩子仍然有勇气把球向妈妈扔去,这是一个帮助孩子提高接球的动作技能的好机会。妈妈要求孩子在示范之下马上学会接球,孩子不能一下子掌握,则引起了他的受挫感,就对游戏也失去了兴趣。

  现象4:无意中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

  妈妈:这盒子打不开,我看看这个,可能是这边掉下来的。这边是个开关。

  妈妈:原来卡在这个上面的吧!大概是。(妈妈一边插,一边说)

  幼儿:是。

  妈妈:来,你只要用劲把这个往里一弄。一下子就打开了。

  幼儿:我不要这样。

  妈妈:啊?

  幼儿:我不要打开。

  专家分析:

  这位妈妈和孩子想打开玩具箱,但是不知道怎样打开。妈妈经过一番探索,终于解决了问题,但是当她把这个探索的结果告诉孩子:“来,你只要用劲把这个往里一弄,一下子就打开了。”然后妈妈准备陪孩子拿出箱子里的玩具来玩,可是孩子对此已经不感兴趣了。这使妈妈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打开了箱子却不喜欢玩游戏呢?游戏是自足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快乐就是游戏,这之中凭借的工具就是玩具。这个玩具并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习惯指称的电动玩具、积木、充气玩具等,而是指游戏中凭借的所有工具。几个月的孩子可以长时间玩自己的手,手对他来说就是玩具。农村的孩子玩泥土长大,泥土就是玩具,只要带来兴趣并促使孩子投入兴奋去操作它,就是玩具。这位妈妈误以为只有玩具箱里面的东西是玩具,殊不知,一个打不开的箱子,对于孩子来说就具有了莫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孩子去操作它,引发着一个全新的游戏过程。但这个机会却被妈妈剥夺了。

  现象5:操纵孩子

  妈妈:首先,你要把最中心的部分先确定下来。

  妈妈:哎!中心。你再找什么形状?

  幼儿:菱形!

  妈妈:那是半圆。

  妈妈:那个不对。(孩子按照妈妈的指示动了动积木)

  妈妈:对,很好。

  妈妈:这是什么形状呀?

  妈妈:不知道(孩子摇头)。

  妈妈:菱形,是不是呀?

  妈妈:但不一定要照着它的,你也可以自己发挥呀!对不对?

  妈妈:这是一个菱形。

  专家分析:

  从上述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妈妈也想让孩子发挥,但是,她在孩子想自已搭积木时又不知不觉地说“首先,你要把最中心的部分先确定下来。”“那个不对,那个不对”,不知不觉中担任了一个操纵者的角色。

  现象6:把孩子当作小学生

  妈妈:下面我们来玩这个。

  幼儿:好,玩这个。

  妈妈:这是什么颜色?

  幼儿:不知道。

  妈妈:没有关系,告诉我!黄色,是黄色,记住啊!

  妈妈:这是什么形状?

  幼儿:不知道。

  妈妈:妈妈告诉过你这叫三角形嘛!这是什么形状?

  幼儿:三角形。

  专家分析:

  在这段对话中,妈妈说:“来,我们来玩这些积木,都有些什么形状呀?”可见她所理解的玩积木,是一个认知活动,用对小学生一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孩子,然后考核孩子。这个过程中孩子并不开心,但这个听话的孩子还是乖乖地坐着那里回答,像个小学生一样。对于幼儿来说,他更愿意动手拼一拼、搭一搭。

  张玉敏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