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探究小宝宝睡眠的10个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婴儿期 >> 

婴儿期 与儿科医师面对面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1-03-28 11:25:07

 

几乎每位父母都有过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的经历,孩子哭闹,家长心焦,一来二去,儿科医生往往成了爸爸妈妈最熟悉和信赖的人。但仍有不少妈妈在和医生交流的时候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埋怨和误解少不了。为了让您和医生沟通更顺畅,让我们和医生面对面坐下,谈谈如何取得彼此的最佳信任,让宝宝顺利恢复健康吧!

  Part 1与儿科医师沟通的最佳方法休 闲 宝 贝 网

  文/阿果

  CASE

  小英是个3岁的小姑娘,今天身体不舒服,被妈妈带到儿科诊所就医。一进门,小妮子本能地号啕大哭起来。医生的第一句话是惯例:“孩子哪里不舒服?”只见妈妈拿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条,开始说:

  “医生,让我从头告诉您。

  “我的女儿5天前,早上起床后,开始咳嗽,持续咳了十几分钟,等我送她去幼儿园后,她的老师说她咳嗽;到了下午,她从幼儿园回来后,不仅咳嗽没有改善,半夜还开始发高烧,我赶紧给她吃退烧药,结果过了一天还在烧……”

  接下来就是纸条上巨细无遗的体温和咳嗽等各种记录。

  “那今天情况如何?”医生问。

  “昨天她就没有再发烧了,只剩下咳嗽还没好……”

  其实,像小英妈妈那样对医生描述幼儿病情的方式,在儿科门诊真是随处可见。主要是爸妈害怕自己会遗漏孩子的任何重要症状,而将孩子生病的所有过程像流水帐一样记录下来,她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当然,小宝宝生病了,无法像成人一样用语言顺利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向医生解释病情,这种详细的记录是有帮助的,但并非最好的方式!事实上,父母应先了解医生想知道什么,或是哪些记录对孩子真正有帮助。这样才可以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需要的诊断资料。

  就诊8原则

  1只要举出孩子一两个明显症状

  爸妈只要用一两个明显症状来描述孩子的不舒服就可以了。一般医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哪里不舒服?”这时,爸妈不要从小孩生病第一天开始,像说故事一样对医生从头描述,而是要告诉医生带孩子来看病的主要原因,是拉肚子,还是发烧、呕吐,还是睡眠惊醒……最好能用简单的句子清楚地描述孩子的病情。

  2明确说明孩子出现症状的时间

  家长在向医生讲述的时候,应告诉医生一个明确的发病时间,尽量不要用“很久了”、“好一阵子了”、“一段时间了”来形容,这让医生比较为难。因为爸妈说的“很久”可能是一个礼拜,也可能是一个月!所以,家长应对医生说一个确切的时间段,比如“2天”、“上周五”等。发病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要做细心的父母!

  3应先了解孩子的病征

  在描述孩子的病情前,爸爸妈妈应简单了解孩子出现的病情有哪些表现。比如,如果孩子拉肚子,那么爸妈首先要知道每天拉几次,是糊状还是水状,有没有便中带血或脓,可能的话,可收集排泄物带到医院化验检查。如果孩子发烧,不要只对医生说“发高烧”,要说明“烧到多少度”,如果吃过退烧药,还要说明吃药后是否体温降下来了,这些才是医生最想了解的。

  4回想孩子生病前后是否有其他症状

  当然,爸妈除了向医生诉说孩子一两个最明显症状之外,最好也能回想一下孩子生病前后或同时,是否曾经出现过其他症状。比如,孩子拉肚子前,有没有呕吐,或是发烧前几天有没有咳嗽、喉咙痛,还是发烧后几天身上出了疹子——这些都需要父母多花心思记在脑中!

  5爸妈应多观察孩子的活动量大小

  “活动力变化”常是判断宝宝生病的重要因素。因为孩子不懂得假装,所以得病后的不舒服会明显反映在活动力的改变上。因此,爸妈应多多观察孩子日常的活动力情况,比如,精神状况如何,孩子的作息时间和平常食量多少,一旦掌握了孩子健康时的情况,那么就能很容易地比较出生病时的不佳状况了,大部分疾病的表现都包括精神和食欲不振,这都需要和平时的表现做比较。

  6是否曾带孩子到其他医院就诊

  有些家长在到这家医院就诊前,可能已经先到其他医院看过了,或者自己在家吃过些药物了。因此,爸妈应主动告诉医生这些情况,包括目前服用的药物,服用了多久等。细心的家长还可以提供正在服用的药物处方给医生参考,以避免同时服用两位医生开的药,发生不良反应或重复用药。

  7家中其他成员是否出现类似的症状

  如果家中其他成员也出现类似的症状,就要主动对医生讲明,或在医生问诊时不隐瞒。比如呼吸道疾病容易通过飞沫传播,家中可能多位成员同时患病。

  8孩子是否有特殊体质或药物过敏的情况

  孩子的过敏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青霉素、链霉素过敏,磺胺药过敏,或对花粉等生活环境中的东西过敏,或吃蚕豆后发生溶血等。总之,这些情况应及时向医生讲明白,有利于医生在诊断和用药上做参考。

  有位医生说,她曾遇见过这样的家长,他们带孩子看病,可对孩子的情况一问三不知,追问下才知道家长平时不带孩子,只是孩子病了,“临时”跑回家的。这真是很遗憾!孩子的病情是不能耽误的,就像成长不能耽误一样!

  Part 2儿科医疗纠纷面面观

  采写/贾英敏指导专家/王玉玮

  儿科门诊往往是医院里最热闹的地方,这里小病号多,陪护的家长更多,小宝贝的一声咳嗽就能牵动家中所有人的心。如果偏巧病情不见好转,孩子的哭声就更是像一把刀子扎在家长的心上。有时候,“忍无可忍”的家长或许就会把“刀刃”转向医护人员......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医护人员,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有些由于医方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等因素造成的纠纷,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对患者利益予以保护;但有时,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也会造成一些纠纷。

  案例1

  李大夫接诊了一个刚出生数天的婴儿,主诉为孩子发热,吃奶不好,当时李大夫详细问了病情,得知这对夫妻的第一胎因患先天性畸形出生后不幸夭折,于是建议这个孩子住院观察,但孩子父母认为不方便,主张回家照顾孩子。李大夫就给孩子开了药,要家长注意密切观察孩子病情。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孩子病情加重,再次赶到医院,第三天就医治无效死亡了。

  孩子的父母对第二个孩子的夭亡心理上承受不了,认为是李大夫诊断错误,于是多次到医院聚众闹事。经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后,医护人员是不应当承担责任的,家长怎么也不会想到是自己不听从医嘱而葬送了小宝贝的生命。

  案例2

  刘丽说起自己的儿子晓新就开始掉眼泪,原本活泼健康的孩子,却因为误诊造成肢体瘫痪。说起误诊原因,刘丽更是懊恼不已。最初,刘丽因为晓新发烧、不爱活动到医院就诊。医师发现他下肢无力,就建议给晓新做核磁共振检查。刘丽当时由于经济和时间的原因拒绝了医生的建议。没有相应的检查结果,医生根据经验,按照“格林巴利综合征”来给晓新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病情越来越重,刘丽开始紧张起来,把孩子转到神经外科,做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原来是脊髓肿瘤压迫神经造成的,但是病情已经延误。如果当初听从医生建议,就不会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太令人痛心了!

  遵守医嘱,遵守医院的合理规定,这是就医的基本原则,很多医疗纠纷是因为家长不懂得医疗常识,不听从医生的劝告造成的。当然,原因还有很多,而且往往错综在一起。

  纠纷发生的原因

  从医生的角度看,发生儿科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有:

  家长过度保护

  有时候,孩子的病情延误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所致,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哦!尤其是新生宝宝,浑身软乎乎的小人儿,有些家长根本不舍得让孩子打针、抽血,因此,医生要求做这些检查时,家长自然采取不合作态度,以致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专家点评

  就诊时,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形成了对医生的不配合、不合作,结果反而会害了孩子。抽血检查、腰椎穿刺、髂骨穿刺、核磁共振等有时是很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确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家长对医疗过高期望

  宝宝生病了,家长总是希望宝宝能很快药到病除。其实,疾病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规律,而且有些疾病病情复杂。有些家长给孩子吃了两天药,一见效果不显著,就怀疑医生的医术。综合考虑,治疗效果不好有很多原因,除了医生的处方不同以外,发病原因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孩子的免疫力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专家点评

  疾病是有其发展演变的规律的,有的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确诊,而且也需要相应的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如果家长不配合做检查,再加上很多疾病的症状有很大的相似性,就容易发生误诊。此外,还建议家长最好能对孩子的免疫功能做个测试,对孩子的体质、免疫功能等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家长自作主张

  有句话这样说“父母大夫,害苦孩子”,的确,有些家长根据自己的所谓经验,喜欢自作主张--发烧用退烧药,咳嗽用镇咳药等等,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有时候,医师主张吃药治疗,但家长认为打针会恢复得快,而有些患儿需要打针治疗时,家长却因为时间关系,不方便带孩子到医院打针,要求吃药。有时医生主张患儿住院观察或治疗,家长却担心对孩子照顾不周等,不同意住院,或者在住院期间擅自离开病房。孩子病情发展很快,稍有闪失就可能延误孩子的治疗甚至出现意外。

  专家点评

  关于孩子的治疗,家长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但一定要征得医生的同意。建议家长能了解一些医学常识,比如发烧是孩子对疾病的免疫反应,对机体有一定的良性作用;孩子咳嗽,是为了排除气道分泌物,家长不能擅自用退烧药或强力镇咳药物。

  经济方面的原因

  关于经济方面的医疗纠纷并不在少数。患者看到医药费昂贵,总会误会医生吃“回扣”。也许类似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有些情况也是患者应懂的常识,比如,有些患儿已经用过不少药物,体内产生了对药物的耐受性,再到该医院治疗时,医生不得不开其他类型的药物,价格可能有所差别;此外,对于体质差的孩子,常规疗法效果不显著,也许花费上就比较大一些。

  专家点评

  关于医疗价格和药物收费是一个很受争议的社会话题。建议患者最好选择医疗水平高、医疗信誉好的医院,若有问题也可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情况,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利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纠纷

  1一般在病人特别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纠纷。家长在待诊时容易急躁,医生在忙碌时容易态度生硬或交代病情不清楚。

  2病情中等的容易发生纠纷。病情危重的都被及时抢救或转入病房,医生工作紧张及时。而轻微患者的紧张情绪低,对医务人员要求不高。只有紧急程度中等的,患者方高度紧张,医务人员紧张不起来,形成态度上的明显反差。

  3受伤后有活动性出血伤口的容易发生纠纷。出血是造成心理紧张的重要因素。医务人员则怕有内出血,对显性出血并不十分紧张,而患者及陪护人希望医务人员立即止血,此时,容易对医生产生“不负责”的印象。

  4、病情需留院观察的容易发生纠纷。观察中的患者及家属面对"观察"的局面手足无措,频繁找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有时做不到随叫随去,引起患者方的反感。

  如何避免发生纠纷

  事实上,谁也不愿意看到医疗纠纷的发生,因为医患双方的意愿都是一致的。医生和患儿家长一定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和信任。医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家长首先要信任并遵守医生的嘱托,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检查,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同时了解一些疾病常识,了解孩子的体质及免疫功能。而"医者父母心",医生也要以一种和善、耐心的态度对待焦急的患儿家长,建议患儿作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向家长交待清楚。这样才能从主观上防止纠纷的发生,从而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让小宝贝得到及时治疗,尽快康复。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