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故事休 闲 宝 贝 网
丹丹的一天
丹丹的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小学教师,爷爷奶奶都是退休的大学教授,从一出生开始,丹丹便理所当然地身处知识的包围之中。
“快跟奶奶到公园散步去!”刚从床上爬起来,奶奶就对丹丹说。“早晨公园的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对人体可有益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主要是由氮、氧、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的,而人类的生存最离不开的就是氧气了……” 奶奶牵着丹丹的手,一路说着向公园走去。
在公园里,奶奶边散步边向丹丹介绍各种植物的名称、特征,还趁管理人员不注意,采集了一些植物的叶子,准备给丹丹做标本。
回到家里,妈妈已经将早点盛到桌子上,其中有一道菜丹丹特别喜欢吃。“这是海带,生长在大海里的,它是一种海草,营养非常丰富,含有大量的钙质。另外,它还含有多种稀有物质,比如铁……”见丹丹喜欢吃海带,丹丹妈连饭都顾不上吃,指着海带向丹丹介绍。
“知道了,我知道了!”每次吃饭时,妈妈都这样唠唠叨叨,丹丹只好大声抗议。
吃完饭,丹丹上幼儿园。
“这个字读‘富’,它可以组词为‘富有’、‘富贵’等,它的反义词是‘穷’,意思是……”一路上,丹丹妈不停地指着路边广告牌上的字教丹丹,丹丹的心思却完全不在这上面。
下午,爷爷去幼儿园接丹丹,将她直接送到绘画老师家学绘画。之后,又带她去乒乓球馆练球。
“上次教你直拍,这次再教你横拍的握法……” 爷爷是业余乒乓球高手,教丹丹绰绰有余。
“到家喽!到家喽!”练完球回家,丹丹兴奋地奔向沙发。
“别吵别吵,快来看新闻!你看,联合国正式做出反恐怖的决议了。丫头,你知道什么是联合国吗?”丹丹摇了摇头。 “爸爸告诉你,联合国是一个由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组成的最大也是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它大约成立于……”丹丹根本听不进去,自顾自玩起奥特曼来。爸爸有点生气,瞪大眼睛:“你听不听,这是知识呢!”丹丹只好硬着头皮听下去。
爸爸正讲得起劲儿,回头一看,丹丹已经倒在沙发上睡着了。
解析:
这个故事是“非常态” 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家长们的教育重重包围的可怜的孩子,在大人们一路“追杀”式的教育中,她最后累得睡着了。从丹丹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非常态” 教育的特点:
无处不在。 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
无时不在。外出游玩、走在路上、走亲访友,吃饭睡觉……任何一个机会家长们都不放过。
无人不在。 作为家里的独苗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个人都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逮到机会,都想对孩子教育一番。
无所不包。知识的、道德的、礼节的、性格的、社会的……只要是孩子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知识和内容,家长们恨不得能一下子统统教给孩子。
特 搜:
镜像一:超前教育
宝宝:阿典 男 3岁10个月
地址:上海市武夷路709弄
阿典还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可他已经认识100多个汉字,还会算数学题,无论走到哪里,阿典妈都会忍不住让他当着别人的面表演一番。阿典真的是识字和做数学题的小天才吗?原来,阿典还不到两周岁的时候,阿典妈就请了一个小学教师,系统地对阿典进行识字和算术训练。当别的孩子正在尽情玩耍时,阿典却在埋头苦学。
感言:为了让自己在孩子的前途问题上吃下一颗“定心丸”,部分家长在孩子尚未具有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的能力时,就开始对他进行一些系统或正规的教育,比如,孩子在上幼儿园前,就开始教幼儿园里的课程;上小学前,就开始教小学的课程等。他们一厢情愿地强迫孩子掌握知识,忽略甚至完全不顾及这些知识或教育是否适应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
镜像二:超量教育
宝宝:悠悠 女 4岁半
地址:广州新港西路135号
悠悠出生后,悠悠妈就辞职在家,一心一意照看悠悠。为了将悠悠培养成才女,妈妈制定了周详的培养计划,为她报了绘画、钢琴、舞蹈、礼仪、游泳等特长班。每天从幼儿园直接送到少年宫。星期天,妈妈还要带她去体育馆,让她感受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在体育馆,记者找到了悠悠,她像一个蔫了的茄子,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感言:一些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期望,或出于自身生存的压力,希望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或由于攀比、虚荣的心理,他们希望孩子能多掌握一些知识,在家长们的强迫之下,孩子无可奈何地变成了一台被动学习的机器。
镜像三:重复教育
宝宝:贺贺 男 5岁2个月
地址:张家港市梁丰路某住宅小区
贺贺上幼儿园大班了,这学期班里开设了汉语拼音课,贺贺学得开心极了。贺贺的爸爸妈妈为了能让他学得扎实些,每天回到家里,总是不停地让他认读字母,还让他每个字母写10遍。贺贺很乐意地完成了任务。可是,他刚打开电视看卡通片,贺贺妈又要他将刚才写过的字母再读一遍,他只好耷拉着脑袋读了起来。
感言:为了孩子把知识学得更扎实些,许多家长宁愿将自己的孩子看成一只“笨鸟”来教育,不断就同一知识点或教育内容进行强化教育,希望通过这样的刺激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镜像四:单一教育
宝宝:罕罕 男 4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六道口3号楼
罕罕的爸爸妈妈都是京剧迷,他们一心希望能将罕罕培养成为京剧演员。所以,他们将罕罕送到了一个京剧特长班学戏。从此,学戏便成了罕罕生活的全部,不但无缘上公园、游乐场,就连和小朋友们玩一次游戏,都成了非常难得的事。虽然,罕罕终于可以像模像样地唱一些京剧曲目了,但他的动手能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却明显要弱于同龄的孩子。
感言: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家长是教育的主导,由于对教育的认识及侧重点不同,一些家长往往以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来替代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的培养,如在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重智力因素的教育、轻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等,这样的教育可能会使孩子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超常发展,达到家长教育的目的,但事实上,却是以牺牲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的。
“非常态” 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损害学习兴趣
孩子时时刻刻都在以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因此,他们对于新鲜知识的接受是主动的,也是积极的。而“非常态” 教育的方式或内容大多超出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畴,而且为了将自己的教育推行下去,家长不可避免采取强制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必然会产生厌烦和抵抗情绪。
伤害自信
据有关资料表明,大部分家长教给孩子的知识超前或超量,为了这些达到一定年龄就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知识,孩子不得不花费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即使如此,他也难以掌握家长要求他学习的知识。这必然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并渐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并最终影响其良好性格及意志品质的形成。
扼杀潜能
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被家长粗暴地占用,强制性地用来教授他可能并不感兴趣、甚至无用的知识,孩子失去了时间自由和心灵自由,根本无暇去思考,他们的潜能必定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扼杀。
影响均衡发展
孩子的成长应当是各方面长期和谐统一的发展,而非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的超常发展。当一些家长在为自己“非常态” 教育成果感到欣喜和得意的时候,却不知,孩子正在以情感、社会性发展缺失作为代价。在家长“非常态” 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必定要为家长的短视行为付出长期的代价。
破坏亲子关系
一方面,家长的“非常态” 教育是以损害孩子童年的快乐时光为代价的,孩子对学习的反感往往会转移到家长身上,从而形成对家长的怨恨心理。有一位刚过了八级的琴童说,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杀了苦苦逼她练琴的母亲。另一方面,对孩子“非常态” 教育的家长一般都会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孩子不能达到要求,他们便会迁怒于孩子,进而对孩子进行更严格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温馨提示:
了解孩子 家长首先应当掌握处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孩子的独特个性和兴趣爱好等,从而因材施教。
明确目标 早期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带有功利性。
解放孩子 “非常态” 教育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孩子无时无刻不被家长的教育所包围,几乎没有自己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创造条件促使孩子身心正常发展,但同时也有责任保留他们“固有的东西”,遵循他们成长的自然要求,让孩子在玩耍中思考、成长。(朱晓红 梁晓玲)
孩子观点
不要陷入“非常态”教育的误区
科学、适时的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要片面化、绝对化。比如:有人说,“孩子的早期教育没做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还有人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等。这些观点都太绝对化了。人的成长和成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不能说哪一阶段是最重要的,哪一阶段是不重要的。北大副校长陈章良7岁以前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他29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明片面地夸大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存在两大误区:
严重的过度教育。目前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学龄前孩子除上幼儿园之外,还要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和特长班。可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其实,这样做不好,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不能把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和上学的孩子一样,应该让孩子充分享受快乐的童年。
复杂的知识教育。有人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外语等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应该是全面的,不应仅仅局限于识字和算术等个别方面,如果过于强调某一个方面,比如说,过早地强化识字、强化学算术等等,必定是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的。
早期教育也不应提倡大量、机械地灌输抽象知识。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学好语言;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进入小学,孩子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也不迟。
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是间接经验。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间接经验。生活常识就是直接体验、感性知识,只有感性知识丰富,将来学书本上的理性知识时,才能具备更好的理解力。
因此,年轻的家长们应采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盲目地用教育“淹没”孩子,否则,将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蔡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