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产后
   孕前准备
   怀孕期
   产前产后

   相关栏目
 产后过分进补易引起消化不...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怀孕胎教 >> 产前产后 >> 

产前产后 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抑郁?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1-05-16 11:07:13

   由于许多人选择在“金猪年”初为人母,今年无疑成为一个怀孕、生子高潮期。据媒体报道,随着生育高峰期的到来,产后抑郁症的患者增加了不少。而专家介绍,患产后抑郁的人在所有产妇当中占10%~15%。新妈妈在孕期和产后压力造成的抑郁情绪,处理不当会有演变成精神疾患的可能。分娩对于每个女性来说理应是最幸福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在分娩后出现产后抑郁症呢?新妈妈和家人应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抑郁?

  新妈妈遇上旧婆婆

  小杜跟丈夫过得非常幸福,去年意外怀孕之后,大家共同决定要这个孩子。小杜父母前两年相继去世,产前将婆婆从遥远的县城接来,帮助照顾她们母子。将婆婆接来本是个矛盾的决定,一方面担心相处不来,另一方面小杜又担心自己难以兼顾,将精力都投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丈夫,所以还是把婆婆请到北京来。她的担心从开始就没对任何人讲过,包括丈夫。休 闲宝贝网

  出院后丈夫忙工作,婆媳相处得很不愉快。婆婆要小杜按土方法坐月子;小杜学医出身,认为婆婆的观念对产妇和婴儿都不科学,不讲卫生。婆婆说:“你嫁进我们家就听我的,我比你有经验。”小杜很委屈,跟丈夫谈,而丈夫认为“你是眼科大夫不是妇产科,不一定都懂,我妈把我们4个孩子带大,更有经验”。于是小杜从此闭上嘴什么也不说,越不说就越压抑,奶也少了,小孩没出满月病了几次,小杜的忧虑、跟婆婆的矛盾越来越深。1个月后婆婆准许小杜出门走动,但她仍不开心,常躲在卧室无缘无故地哭,丈夫说她有人伺候还无理取闹,她很无奈。医生的直觉告诉她自己患上产后抑郁症,就去看了医生,而丈夫却认定妻子多事,一提这事他就不耐烦,不满小杜的唠叨,夫妻感情变得恶劣。又过了一段,家庭气氛没有任何好转,小杜听同事的建议,带着3个多月的小孩搬到单位宿舍去住,换个环境。情况表面上平静了,但她仍然很难调整过来,夫妻感情也僵持在那儿了。

  “中国式”生育

  全职太太小洪跟丈夫结婚10年,从这对“神仙眷侣”决定要一个孩子开始,两人开始变得不和谐了。怀孕期间小洪扭了脚,虽有保姆照顾,但丈夫无法时时陪伴,小洪第一次感到巨大失落和孤单;生孩子时又发生意外情况,自己生又改剖腹产,受了“两茬罪”……小孩哺乳期间,小洪不再那么活泼开朗,有点爱发脾气,常计较小事,增添了洁癖,对保姆不满。丈夫没深想,确实很多产妇因生活的突变而有牢骚,他认为安排好时间,随时小心呵护就够了。

  事情爆发在孩子断奶前后,那段时间小洪常常拉住丈夫谈未来、谈感情,说来说去最后总是“你要给我一个承诺,会跟我白头到老,要是中途抛弃我,我就抱着儿子去死”之类的说法,听多了丈夫终于心烦,一方面以前妻子不这样,另一方面他不愿意莫名其妙地成天做这种承诺。但他越想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小洪就越爱联想:“他不肯承诺,是不是因为早就有了预备,还是他已经有外心了?”最后矛盾升级,现在孩子刚满周岁,这对夫妇已经由过去的恩爱转变为天天争吵,濒临分手边缘,他俩剑拔弩张的状态很像《中国式离婚》里那对夫妻。朋友们认为小洪需要心理辅导,但不敢直接对她说,怕刺激她;丈夫则是有家不乐意回,常常留在办公室或者回家趁小洪不注意赶紧躲进书房把自己反锁起来。

  产后抑郁的苗头

  问:通常来说,患产后抑郁的人都在什么阶段发病?

  张:在生完小孩后两周到1个月期间,特别是产后两周是多发高发的时间段。有的产后抑郁当时处理不得当,没有及时治疗,延续很长时间,也有可能复发或更严重的情况。

  问:从表现看跟其他类型的抑郁症是否一样?

  张:症状上完全一样,不一样的仅仅在于产后抑郁是由躯体创伤引发的精神疾患。另外,我们要留意,有些人的症状不一定始终持续在一个程度,如同发烧一样,早晨不烧了可能到晚上体温又升上去了。特别是抑郁患者,他/她抑郁的同时可能思维很清晰,逻辑推理很明白。

  像你介绍的第二个案例,当时她的先生、朋友意识到了她的问题,应该开导、帮助以及寻求专业机构的指导,这时患者自己可能没有自制力,她不能主动就医,家人及朋友最好替她寻求帮助。她的问题关键不在于丈夫给不给她那个“承诺”,即使丈夫给了她这个,她可能还会生出新的问题来。这跟你说的第1个例子刚好是两种情况,那个案例的小杜是自己意识到问题但家里人不相信她,这个是自己没意识到,但别人都看到了,同样要积极面对,想办法帮助她。

  问:一般都有什么样的苗头值得我们注意:此时产妇可能已有抑郁的倾向了?

  张:例如发觉她变得特别爱哭、无缘无故频繁地发脾气、食欲减退、持续地睡眠不好、对小婴儿的兴趣减低,那就需要警惕了。这个问题和其他抑郁症的道理一样,也跟任何身体疾病的道理一样,都是越早就医越有利,当发觉有一些情绪上的不对时,就应该及时地寻求帮助,这样对大人对孩子都是正确的。

  问:产后抑郁对未来生活有没有影响?

  张:有些抑郁的产妇处理得当,好转之后对接下来的生活应该没有影响。不过在患病期间对妈妈自己、对小孩还是影响挺大的。母亲和婴儿之间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哺乳时,孩子每天看到一张笑脸来给他/她喂奶,跟每天看到一张冷冰冰的脸,这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一般认为婴儿不懂这些,他/她还小,但实际上只是这种影响无法验证,它可能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生孩子和抑郁的因果关系

  问:生孩子为什么能够引发抑郁症呢?

  张: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当中有个体的原因、环境原因、遗传原因,都可能综合作用,对产妇产生影响。生理上,由生孩子导致了身体变化,比如孕妇、产妇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变化、性腺分泌的变化统统带来影响,进而引发精神疾患。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是一个躯体创伤,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生活中一项大的变化,会带来压力,特别是第一次生小孩的产妇,她从怀孕就承受这种压力。几乎所有的产妇可能都会经历产后的身体虚弱、内分泌变化、休息受影响、失眠或早醒、发脾气、不自信,等等,而且还要照顾刚出生的小孩。再有一个因素,社会支持系统是不是良好,等等。

  问: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

  张:例如家人的支持,就属于我们所说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问: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位观念上跟婆婆差异很大的产妇小杜,她所面临的是不是就是“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问题?

  张:是的,有这个因素,但这不是全部原因。说到观念不同,儿媳妇跟婆婆的差异是因为她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不一样,而这个差异不是从生孩子那一刻才出现的,这些现实情况在他们计划要孩子之前、甚至结婚之前都已经存在了。在生育之前、怀孕期间,应该逐步计划这些事,预先考虑产后的种种现实问题:“父母不在了,丈夫工作忙,谁来帮助我照顾孩子?”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预测到的,最好在矛盾出现之前就做计划和打算。

  问:抑郁是不是也有新妈妈个人的原因?

  张:有可能。现在我们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原本大家就很呵护,而同时身体上的创伤又会让孩子妈妈产生“我受了如此大的委屈”这样的想法,那么她渴望被支持、被照顾,渴望家庭的、社会的帮助,但是期望与现实往往有距离,有可能周围的人已经在呵护她了,但不是她想像的那种呵护方式,于是也会产生低落的情绪。

  问:我们第二个例子提到的那种情况,据您的判断她的抑郁是跟什么有关?

  张:这个不好就这么下结论。有可能跟生育有关;也有可能跟她一直没上班有关,不自信,还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

  一旦成了那10%~15%当中的一员……

  问:像刚才提到的第一个例子,她已经明确是产后抑郁,也在出了“月子”后去看了大夫,可最终她还是采取了一个比较消极的解决方式,这该怎么办?已经过了您说的一个月的时间,还没解决,这怎么办?

  张:我们主张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比如小杜的婆婆,她有很多观念旧了、过时了,但她的出发点是想为了家庭好,为了自己的晚辈好,那么这个出发点大家是一致的,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就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尝试理解对方。现在是产妇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了,她应该积极主动,抱有一种“调和性”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事。大家目标一致、原则肯定,剩下的就是方法问题。

  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去沟通去商量,才能行之有效。小杜自己对喂养小孩的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婆婆未必接受;如果换一下思路,尝试站在婆婆的角度,以理解对方的态度和口吻去谈论这件事,婆婆即使不赞成你的做法,但了解到你的目标跟她一致,并且你理解她的苦心,那么她会逐渐接受。被家庭接纳可能有个过程,包括她丈夫在内接受她、相信她,也许很漫长,但消极地逃避问题总归行不通。

  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观念差异并非头等重要,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拿出尊重,努力沟通理解。一味埋怨没有用,不会达到调和矛盾的目的。先尝试理解对方,接下来调和矛盾,这样才是合理有效的。

  问:也就是说她选择搬到医院宿舍住,这是个错误决定?

  张:她回避了问题,这对她自己好不好?肯定不好。搬走了,问题还在,她一样内心存着很大的委屈,同时自己再遇上困难,就必须独自面对了,假如一个人带孩子,工作上又遇到新的难题怎么办?当然我们说有一部分人,心理承受能力足够强大,能力也强,但是人总是需要和周围人共处的,需要朋友、家人的照应和支援,这对任何人都很重要。

  问:您是说生育不久的年轻母亲不能放弃“社会支持系统”?

  张:是的。所以她应该把想法跟丈夫讲。她说丈夫不了解她,不信任她的话,那么同样道理,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想法说出来,说一次两次可能遭到反对,但仍然要坚持面对这个问题,最终让对方关心你,而不是彻底回避,放弃了寻求家人的支持。逃避只会让问题严重、矛盾恶化。

  现在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咨询,寻求建议和帮助,再严重的,可能需要专业机构,因为咨询有局限,不能提供诸如药物治疗等等。

  问:说到药物,产妇服药会不会在喂奶时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张:任何时候都要判断问题的主要矛盾,假设一个患者的情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她为了哺乳而拒绝接受必要的治疗,那么遭受影响的仍然是小孩、她自己还有家人。如果到了接受抑郁治疗的阶段,这个就成了育儿期间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可以用别的途径解决,例如暂时不用母乳喂养改用牛奶。寻求专业机构支持的必要性就在于,让医生帮助你和你家人判断,什么情况该采取什么方案,对大家最有利。

  给准爸妈的建议:做好心理准备

  问:您有什么建议能让今年的准妈妈们防患于未然吗?

  张:一方面多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尽量令自己开朗、豁达,正向、积极地看问题,降低自己对别人、对外界的要求。当然我们说改变性格很难,所以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预测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寻求家人支持。如果有坏的情绪发生了,能否宣泄出来,自己主动跟家人谈一谈,让家人恰当地关怀我,还有就是可以打电话或者找专业机构咨询。

  问:孩子父亲有没有“产后抑郁”的?

  张:有。刚好我最近看到过国外的报道,研究结果说产后抑郁的男性比女性人数上低4%左右。这里有两方面原因,一来对父亲自己这同样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二来有不少女人当了妈妈之后全部精力都投注在小孩身上,对丈夫关怀减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