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心理健康门诊一日见闻录
休 闲 宝 贝 网
“我的孩子总是咬下嘴唇,我往她嘴唇上抹辣椒油都没法阻止她,你看,嘴唇都咬破了!”
“大夫,我儿子上四年级,老考四五十分,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回事啊?”
“孩子整天唉声叹气,躺在床上不动弹,难道小小年纪得了心脏病?”
…………
每逢周二、周四,王玉玮教授的门诊就熙来攘往,焦急的父母们带着患了“怪”病的孩子涌到这里。这些孩子—从小月娃娃到十五六岁的初中生—虽然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但一些状况已经让父母担忧不已,转而至此求医问药。最近收到新的“战况”:暑假来临,门诊的小客人更多了,各种病情齐报到,《妈妈宝宝》的记者趁此机会,一探儿科心理门诊的究竟,结果,引发无数的感慨!
病例1
1岁半孩子的焦虑症
早上8点钟,门口挤满了小客人和他们的妈妈。进来的这个小娃娃还让妈妈抱在怀里呢,才1岁半,是个俊俏的小姑娘,不过,她眉头紧皱,牙齿紧咬下嘴唇,“扒也扒不开,打也没有用,抹辣椒油和凤油精也不行”,这也就是她妈妈带她来就诊的主要原因。
——孩子的这种情况持续多长时间了?
“大概3个多月了。”
——3个多月前怎么样?
“3个月前……好像……还可以。反正,我也忙,把她交给姥爷照顾。不过,姥爷去世3个多月了,我就又找了个保姆。”
——姥爷去世3个多月了?那么,孩子是不是知道姥爷去世了?
“当然了,姥爷去世的时候孩子就在旁边看着,有时候还模仿姥爷临去世一刹那的样子呢!家里人都很难过,也不大和她逗乐儿了。她的‘毛病’好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在交谈的过程中,孩子一直躁动不安,并不时用惊恐的眼光瞟一眼妈妈。
“那该怎么办呢?”
——多陪伴孩子,给她更多的母爱!
王教授点评:
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组以恐惧和不安为主的情绪表现,常伴有交感神经功能的紊乱,这种恐惧和不安没有具体的指向性,但总觉得“要有不祥的事情发生”。咬嘴唇、吮手指都是焦虑的表现。
孩子的心理活动中,情绪占主要位置,是培养他们良好性格的基础。幼年时的感情冲击或刺激,比如缺乏母爱、与亲人突然分离以及父母离异、家长对孩子过于苛求等,会长期地潜伏于内心深处,因此,要尽量避免给婴幼儿造成不安和恐惧的心情,要让孩子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对待焦虑的孩子,最好的“药物”就是母爱!
病例2
难以启齿的“夹腿综合征”
这位妈妈进来的时候,背后跟着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才3岁,一副惶恐的样子。她的妈妈用眼角偷偷扫视着周围的人,很不好意思地讲起孩子的情况:
“她总是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在墙角或床边摩擦自己的裤裆(会阴部),好像很兴奋的样子,现在发展到一把她放在床上,她就这样,一个女孩子,真太难看了!这是不是性早熟呢?”
——家长平时对她的照护怎么样?
“平时,就把她放在姥姥家,她姥姥的性格比较急躁,常冲孩子发火。后来,孩子不到2岁我就把她送托儿所了,以为让她受点‘教育’,可是,孩子反而出现了这种‘毛病’。”
——那么见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对待孩子的?
“哎呀,我的脾气也不好,有时候训她,有时候打她,都没有用,好像更严重了。”
——问题还是出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上!遇见孩子有这种“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装作没看见,去抱抱孩子,或者给她个玩具转移注意力。当然,不穿紧身内衣裤,注意孩子会阴部清洁是必需的。
王教授点评:
这种令家长非常难以启齿的“病”事实上也是家庭环境造成的。父母疏于照顾,祖辈脾气不好,过早入托,导致孩子缺乏亲子依恋,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当她偶然发现摩擦会阴部会给她带来暂时的愉悦时,就无法摆脱这个欲望,至少在那一刻她体会到满足,尽管从父母严厉的眼神和惩罚中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但是克制不住。孩子只有3岁,是谈不上性早熟的。
说了这么多,家长知道该怎么做了!
病例3
心理暗示带来的“严重疾病”
“大夫,孩子总是叹气,又不像是有心事,是不是得心脏病了?”
由于王教授的门诊兼顾儿科心脏病专业,所以患心脏病的小客人是非常常见的。眼前的这个女孩已经很惹我怜爱了:圆圆的小脸,红润的面颊,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冲人笑笑,又拿起圆珠笔在纸上涂鸦,一点不像得病的样子。但是,王教授还是很谨慎地给她开了心电图检查。在孩子的妈妈带她去做检查的当儿,她的爷爷诉说了孩子“得病”的前因后果。
原来,最近孩子得了一次感冒,输液20多天,体温和血常规检查都恢复正常了,孩子的精神却不见好转,整天躺在床上,唉声叹气。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轮番问她:“你的头还疼吗?”“你还觉得冷吗?”“大夫说病毒性感冒后容易得心肌炎,你的胸口发闷吗?”大家都急死了。而孩子呢,情绪愈发低沉,干脆不愿意起床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家长总用暗示性的语言“提示”孩子“你得病了”,所以,她也觉得自己“胸口闷,气喘不上来”。
过了十几分钟,孩子的心电图结果出来了,果然是正常的。
王教授点评:
孩子的心智发育不成熟,是最容易被暗示的人群,所以,家长如果过分强调孩子躯体的“小毛病”,并用暗示性语言“提示”他,那么孩子容易神经过敏,成为“疑病症”,甚至,孩子借口得病而向家长提出更多要求!门诊曾接待过一个6岁的孩子,因为妈妈总认为他有病,他就真“病”了,简直一天也离不开氧气瓶。其实,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身体根本没病,“病”在他心里,“病根儿”在家长那里!
病例4:
不重视早教的悲剧
10点多钟,门口急匆匆地挤进来一对母子,孩子大约六七岁,穿着印有“史努比”的小T恤,他妈妈穿着连衣裙,也挺“体面”的,一看就是富足人家。可是,孩子的表情木讷、呆滞,眼神犹疑,不太“正常”。她妈妈一进来就焦急地冲我们说:“大夫,孩子该上学了,可是入学测试说他的智力不达标,不让入学……”
遇到这种情况,王教授当然有办法。她先问了孩子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助手带孩子到隔壁去进行“智商测试”。此时,孩子的妈妈就成了主角。
—你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和他爸一起开了个书店,生意还不错,平时挺忙的。”
—孩子都是谁看呢?
“交给他奶奶啦,保姆不让人放心,他奶奶挺仔细的。不过,他奶奶不爱说话,孩子也是到了两岁半才开始说话的。是不是男孩子嘴笨?”
—孩子3岁前爸爸妈妈或奶奶都是怎么教育他的?有没有和他一起看故事书、给他讲故事、陪他做游戏?
“哪有时间啊!他上学后自然有老师教啊!”
一会儿,孩子出来了,智力测试证实他的智力仅相当于3岁的正常儿童。
“那怎么办呢?”
—你要做的,就是几个字: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多关注孩子的发展!王教授点评:
人脑的潜能开发主要依赖早期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各种信息刺激。其中,0~3岁是关键期,此时是脑细胞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就说脑的重量吧,3岁时已经达到成人的80%。现代研究证实: 4岁时孩子已发展出50%的学习能力,8岁前会再增长30%。当然,这并不是说在4岁前孩子已经吸收了50%的知识,而是说,大脑已经构建了主要的学习途径,摄取了大量的信息。所以,关键期1年的教育,胜过以后10年的教育,一点没错。
病例5
没爬就走惹后患
“我的孩子上四年级了,总是考四五十分,太愁人了,您看,他是不是有什么病?”
下午的最后一位小客人11岁了,是因为“学习困难”来就诊的,也是最让我感到好奇的—难道“学习困难”也是病?观察一下眼前的这个男孩,眼睛半闭半睁,懒散地靠在爸爸身上,嘴里不停吃零食,王教授叫他也懒得答理,一副“今天比较烦”的样子。教授的助手请孩子的家长填写了“智力测评量表”和“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并利用“儿童注意力检测仪”来检测孩子的注意力。
—除了成绩不好,还有什么表现呢?上课听讲、写字画画怎么样?
“他呀,上课总是被老师批评注意力不集中,拿书都要倒着拿,写字非得写出格,倒插笔画……本来以为他是调皮呢,可是他平时也不爱活动,不像是故意在捣乱啊。”
—不爱活动?
“就是啊,一上体育课他就说头疼,不喜欢上,体育成绩总是很差。不像那些调皮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孩子小时候爬过吗?
“没爬过,5个月大的时候还在襁褓里包着,后来就学走路,走得还挺好呢。”
—你的孩子是典型的“感觉统合失调”,因为小时候没让他多爬,感知觉刺激不够,导致长大后学习困难。在一年级的时候表现得还不明显,能考个八九十分,到了三四年级就明显落后了。目前能做的就是让他利用业余时间打球、单腿跳、跳绳等等,尽量弥补以前感知觉发育的不足。不过,这种弥补也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
王教授点评:
缺乏科学态度的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害”!妈妈往往由于怕孩子着凉,或误认为早走是聪明的表现,就让孩子逾越了爬行的阶段,忽略了孩子的感知运动的训练,造成的后果就是感觉统合失调,除了上述的阅读困难、写字画画有问题外,动作笨拙、急躁胆小也是典型表现。每当遇到这种病例,我就回忆起以前的“早教”—孩子们在大院里一起玩儿,堆沙人、打水仗,摸爬滚打,大孩儿教小孩儿,传统游戏代代传。社会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单元楼房,带来了手机和汽车,也带走了大院和经典的游戏。
还有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孤独症……每一例都让我感触颇深。其实,就像王教授对一位家长说的,现在的爸爸妈妈哪个没有优生优育的愿望,可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宝宝身心健康地成长,不是吗?
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妈妈宝宝》的记者在这里只能择取部分病例浅谈一二,要想详细了解儿童心理疾病的前因后果和治疗对策,我们将邀请王教授在以后的《妈妈宝宝》杂志中开设讲座,相信我们都会受益匪浅。
采写撰文/芝麻 特别感谢/王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