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疾病 |
|
|
|
宝宝疾病 小儿遗尿该怎么办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1-02-14 10:57:06
>>>>>>>>提问
>>>>>>>>休闲宝贝网回答:
休 闲 宝 贝 网
儿童夜遗尿症在国外很早就已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早在 19 世纪初期,英国医学界便开始了
种疾病的病理研究,进而注意到心理和精神因素对儿童夜间遗尿的影响。到 50 年代,又开始对遗传和基因方面进行研究。一般来说,排除脏器器官疾病的影响,如果 3 ( 5 )岁以上的儿童仍旧不能自我控制夜间遗尿,那就是患有儿童夜遗尿症了。
儿童夜遗尿症对孩子的主要危害是心理上的。通常,患有夜遗尿症的儿童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处世能力差、焦虑、恐惧集体生活,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孩子成年后难以与他人沟通、偏执、具有暴力倾向等。
【概述】
定义 :遗尿亦称“尿床”,是指 3 (5) 周岁 以上小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 睡中小便自遗 ,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发病与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正常小儿一般 1 岁半左右可自动控制排尿。 遗尿症 指小儿已达到膀胱能控制排尿的年龄而仍有不随意的排尿。由于小儿在 l--5 岁膀胱控制方趋完善,故遗尿症应指在 5 岁以后每周至少有一次遗尿者。大多数儿童在 3 岁后夜间不遗尿。遗尿症多发生在夜间,称为小儿夜间遗尿症。
发病率: 国外报道,约 15%--20% 的 5 岁儿童, 5% 的 10 岁儿童, 2% 的 12--14 岁儿童患遗尿症,即使至青少年后期或成人期,也还有 1%--2% 的人患遗尿症。
男女发病约为 2 一 3:1 。昼夜均遗尿者常较严重,多见于女孩,可能合并感染。
发病年龄 :婴幼儿时期,形体发育未全,脏气未充,排尿自控能力尚未形成,学龄期儿童有因白天嘻戏过度,夜晚熟睡不醒,偶有睡中遗尿者,均非病态。年龄 超过 3 岁,夜间仍然小便自遗,方称为遗尿。
预后 : 本病大多病程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时也会发生遗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无器质性疾病的夜间遗尿症常是良胜自限性疾病。应首先排除本症对小儿情绪的影响,给以信心和支持,避免过多的检查及处理。未经治疗的本症 每年约有 10% 一 20% 的缓解率, 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50% 患儿在发病 4 年后虽无特殊治疗也不再遗尿。
遗尿可分为 原发性 和 继发性 两种,前者是指持续的或持久的遗尿,其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一年;后者是指小儿控制排尿至少 l 年,但继后又出现遗尿。
历代论述: 中医学对遗尿有较全面的认识,
遗尿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灵枢 . 九针论》,“膀胱不约为遗溺”。
《诸病源候论 . 小儿杂病诸候》充实了遗尿的 发病 机制 ,指出:“膀胱为津液之府,既冷气衰弱,不能约水,故遗尿也”。
13a9
夫人有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书中明确提出膀胱不约是遗尿的主要病机。
至唐《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中均已收载有关小儿遗尿的治方和针灸疗法,其中使用鸡肠散等治方,一直为民间所习用。从所载方药来看,唐宋以至明代诸医家方书,皆从肾与膀胱虚寒立论,用药重在补肾固涩。
明清时期,拓展了肝经郁热与肺脾气虚病机特点。
明清以后,对本病的认识有所发展,张景岳认识到小儿遗尿与发育未全有关。如《景岳全书 . 遗溺》说:“梦中自遗者,惟幼稚多有之,俟其气壮而自固,或少出调理可愈,无足疑也。”清 . 林佩琴《类证治裁》还提出从“调补心肾”着手治疗遗尿。
现代医家通过 X 线诊断,发现顽固性遗尿的患儿,有些与隐性脊柱裂有关,联系肾主骨,肾虚则骨裂,使遗尿与肾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证实。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