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新闻
   育儿新闻
   怀孕胎教
   育儿早教
   宝宝学艺
   育儿FAQ

   相关栏目
 孩子徘徊在高血压边缘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新闻 >> 

育儿新闻 抑郁焦虑扼杀幼小生命(图)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10-03-30 15:00:12

 
今天的幼苗需要精心栽培才会长成明天的参天大树。

让青少年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新华社发
休 闲 宝 贝 网
  新闻提示

  据3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凭借爷爷柴篮上的一条绳索,安徽省太湖县天台联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结束了自己年仅12岁的生命。2008年2月25日,这位五年级学生看似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提示,让这起自杀看起来像是一个精心安排好的计划。近日,又有媒体报道:长沙一名8岁女孩在开学前自杀身亡。

  如此低龄的孩子为何有自杀举动?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熊敏辉教授认为,这是儿童抑郁症和焦虑症在作祟,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目前,中国青少年儿童自杀的比率,在国际上处于中间偏上位置。专家呼吁,预防少年儿童自杀,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而家庭首当其冲,因为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又最珍爱他们。   特约专家 熊敏辉

  湖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教授

  死扛学习压力不会释放

  现象报载:《三个少女集体自杀说明了什么?》几个小学高年级活泼可爱的少女,竟为了学习不太好,喝农药自杀了。本来,还有一个女孩被“动员”参加集体自杀,因当时患病没有在场才幸免了。在北京,有一位初二的少女,学习很好,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而他们班的学习成绩总不如别的班,她想了许多办法不成。责任焦虑加上成就焦虑,使她走上了绝路,她从11层高楼上跳了下来。

  剖析这个女孩把全班的学习压力都扛在自己稚嫩的肩上。而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总怕别人超过自己,为一次考试失误而自杀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学习能把人逼死,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已成惨痛的事实。

  抑郁症孩子在心理门诊中经常可见,尤其是上小学以后的孩子,其中以女孩居多。该病以精神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表现为情绪的持久低落,心境不佳,常伴有自责、自罪、易怒、易激惹、孤独、退缩和自暴自弃等,过于淡漠者甚至出现自残、自杀、轻生念头和行为。而少儿焦虑症主要表现为患儿焦虑、烦躁、紧张、恐惧不安,并可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痛失眠等。

  过分自尊赌气误入歧途

  现象专家介绍,有位初中男生,因在刷碗时留下一个脏油碗没刷,被严厉的父亲打了一个耳光,跑出家门自杀了。另外一个初一女生,因为家长不给她买白色新球鞋,她不能按要求参加学校的运动会集体出场式,服毒自杀了。两个工读学校学生当众打赌:敢不敢喝敌敌畏,一瓶药分两份,居然当众喝了下去……赌气、强烈的自尊等居然导致少年儿童去自杀。

  剖析少年儿童自杀的原因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直接导因简单,一调查就清楚;说复杂,是孩子们的心理因素,家长往往不了解,又往往不重视,难以预料可能发生的悲剧。

  临床表明,少儿抑郁及焦虑的病因与先天素质有关,但是否患病或病情轻重程度,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不良的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或加重少儿抑郁、焦虑反应的主要原因。父母和老师的慢性焦虑,也可导致少儿焦虑及抑郁,比如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达不到要求便采取严厉惩罚;此外,父母的过分溺爱和过分保护均对儿童焦虑及抑郁的发生起着促进作用。

  多教育“生命诚可贵”

  现象报载:南方一个山区,几个小学女孩外出打猪草。其中一个女孩想用草算命,看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算的结果是几个人的命都不好。回家的路上,为首的孩子说:“命这么不好,还回家干嘛,上学干嘛,不如死了算了。”有的孩子反对,但屈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只好就范。于是几个小女孩手拉着手一步步走向深水。

  剖析学校、家长、社会应对孩子加强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教育孩子懂得,钟爱自己的生命是做人的最可贵品质之一,更要懂得自己的生命与父母、家庭、社会的关系。一个生命的失去,会给父母、家庭、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孩子是好孩子。家长可将母亲孕产期的苦累、抚育的艰辛讲给孩子听,让他们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

  其次,预防和治疗儿童抑郁症、焦虑症还应加强心理卫生工作,调整亲子关系,改善家庭环境,注意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父母要起榜样作用,与孩子交朋友,倾听孩子的意见,发挥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成员各种角色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也非常重要,引导孩子认识、改正错误,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支持孩子们一起游戏,可以培养其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身心进一步的发展,父母要端正教育态度,根据儿童不同发展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适当调整教育方法,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应及时找心理医生沟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