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新闻 父亲代亡儿著书讲述就医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12-29 16:31:03
“我目睹过病友死亡前的全过程,他们中有的人尚未成年,却要忍受病痛煎熬,与病魔苦苦抗争。他们希望自己的疾病出现奇迹,渴望生命能够延续……”这段话是白血病少年周溪临终前的真情表白,摘自一篇名为《不要为我流泪》的文章,说是一篇文章有些不符实际,因为这篇文章有14万字。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周延臣,他是本报曾经报道过的想见同学最后一面的白血病少年周溪的父亲。在周溪因白血病去世后的这半年多时间里,周延臣沉浸在对失去爱子无比的思念中。“我要为儿子写本书,记录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和我们家庭遇到白血病后的绝望和无助。”念头促使这个父亲提起笔一写就是14万字,书稿中详尽记录了周溪从生病到死亡整个过程中,这个家庭所有的悲喜故事,包含了周溪对生命的渴望、和疾病的抗争以及对曾给过他帮助的人的感恩之情。
遵儿遗愿 父亲写书
10月8日,本报去年8月曾经报道的《白血病少年想见同学最后一面》一文中的白血病少年周溪的父亲周延臣,带着他亲手写就的14万字的书稿找到记者。他悲痛地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周溪2006年4月6日被确诊为白血病,不久感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时间可能不会太多了。这个当时只有19岁的少年临终曾有两个遗愿,一个是希望自己体内还算健康的器官能在其他人身上继续存活下去,第二个是自己这么年轻就走了,没有给社会和家人留下一点什么东西,突发奇想,希望由父亲代笔,把自己从发病到就医的所有经过用文字记录下来,希望活着的人能够理解患绝症的病人是多么希望活下去,及在经济困顿、医疗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对死亡的无奈。
面对儿子的提议,周延臣说他一开始觉得有些不切实际,但在儿子患病期间,他曾目睹一名14岁的小女孩患白血病临终时呼吸困难、双眼被憋得通红,慢慢闭上恋恋不舍的双眼。这个生死离别的场景让周延臣感到十分震惊,他想到这个小女孩的场景可能就是儿子的将来,为了完成儿子的心愿,周延臣从2006年11月起坚强地拿起了笔,以儿子的口吻,开始记录儿子与疾病抗争的过程。
2007年8月,历时10个月,这部9大本14万字的书稿终于在周延臣的手中完成。这本书稿分为37段,大体按照时间顺序,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记录了“我”———周溪从发病到去世过程中,对生命的渴望、和疾病的抗争以及对曾给过他帮助的社会的感激之情。
14万字作品写了9大本
周延臣把自己写的书稿放到记者眼前,整整9大本稿纸上,密密麻麻而又十分工整地写了14万字。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喜爱文学,甚至还发表过诗歌,但婚后由于工作繁忙,已经20多年没动过笔了,一下子要写一本书,有时候提起笔连字都写不出来,必须借助字典。最令他感到难受的是,他要每天想办法帮儿子筹钱治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躲进另外一间房里,打开台灯,摊开稿纸,把儿子不断恶化的病情和忍受病痛的情景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周延臣说,听着儿子在隔壁痛苦的呻吟和咬紧牙关的声音,这时自己的思绪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混乱。不得不出门躲到街上的黑暗处,使劲抽烟或哭泣,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的情绪能够平静下来,重新开始工作。但有时,他一个晚上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而有时则会坐在椅子上,一万多字一气呵成。周延臣说,由于这些都是自己和儿子的真实经历,根本不需要半点虚构,只要让思路理出头绪,如实记录就可以了。
2007年3月28日,20岁的周溪在与病魔较量了300多个日夜之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周延臣说,儿子走时,他也曾想到过放弃,打算把已经完成的七八万字的书稿随着儿子的遗体一同烧掉。但想到作为一个父亲连儿子这点遗愿都完成不了,实在有愧于儿子。“我以前对儿子的关爱不够,现在回想起来很惭愧,如果再不完成儿子的遗愿,真有愧于父亲这个称谓。想到这些,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整,又重新提笔,写了起来。这本书记录了我们这个平凡的家庭在遭遇大病后一段充满无助和坎坷的经历,也记载了对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的无尽感激。我要强调一下,写这本书我没有丝毫想获得利益的想法,只是完成儿子的遗愿。”周延臣说道。
周延臣难过地回忆说,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常常是边流泪边写,写每一个字都会想儿子一遍,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爱子的思念。
与疾病抗争不惜喝尿
疾病一点一点侵蚀着周溪的身体,他越来越虚弱,但周溪一直没有放弃与疾病的抗争。每天周溪都要喝3大碗很苦的中药,以致连饭菜都没有胃口下肚。病情还是明显恶化,周溪出现浑身疼痛、口鼻出血和持续高烧等症状。为了节省医药费,周溪把能忍受的病痛都憋在心中,发热了他就强迫自己喝开水,捂厚棉衣发汗;浑身疼痛,他就咬紧牙关,把扎在头上的带子紧了又紧。
书中有一段关于周溪为治病喝尿的故事:“我的事被媒体报道后,家里来了很多人,有送药的、卖药的、还有很多治疗白血病的偏方,其中一位王先生寄来了一封写着尿疗法的方子,就是要喝下自己的尿来治病。我的心乱极了,要把自己的尿喝下去,这是一个多么难以面对的现实,这要鼓起多么大的勇气啊,为了生命能够延续,为了生存,为了能和常人一样,为了活着,我端起了玻璃杯……”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溪还在抗争着,书中写道:“父亲发现我的鼻子在流血,慌忙拿卫生纸不停擦拭。我安慰他说,没事,甭慌,又不是第一次流鼻血。我明白家里已经没有钱给我治病了,爸爸说他出去想办法,我说,不用啦,没刚才流得厉害了。”
周延臣说,儿子的病被告知需要花20万元做化疗时,当时家中只有四五千元存款,为了不耽误儿子的病情,周延臣狠心将自家两室一厅的房子以8.3万元的价格出售。这笔钱不到两个月便被花得所剩无几。在这本书中,平凡贫穷的父母尽全力为周溪筹钱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书中不止一次提到:“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他又去为我治病筹钱了。”“我们家已经拿不出一分钱了。”
文中一段周溪的姑姑讲述周溪父亲为筹钱乞讨的事让人尤为感动。
姑姑说:“为你医疗费的事,你爸爸快急疯了,有天他找到我,向我要了两百元钱,我问他两百元钱能干啥,他说医院里已经没有钱了,实在想不到啥办法才能筹到钱,现在只有准备上街乞讨了。开始我不同意,他说,如果再筹不到钱,医院方面不但要中断治疗,而且也不能住下去了。就这么出院的话,就会打破孩子惟一的希望,就是再难也不能看着儿子缺医少药。于是他拿着我给他的两百元钱去将以前报纸刊登过的你的文章和图片放大,连同病历和你所有的资料,在市中心钟楼乞讨开了,他向行人跪着、求着、哭着。就这样,你爸从早上跪到晚上……”
媒体报道下好心人伸出援手
周溪的事情被本报及同城媒体知道后,2006年8月11日,本报以《白血病少年想见同学最后一面》为题,报道了周溪治疗的情况,随后又以多篇稿件连续报道了周溪的情况。看到报纸后,周溪的同学自发组织于2006年8月14日上午到周溪家看望周溪,并在钟楼、小寨等地段为周溪筹款治病。本报的报道也得到了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大家纷纷伸出援手,周溪先后得到了7万元左右的救助,已经濒临绝望的周溪以及他的父母又看到了希望。周延臣对于社会上这些曾对儿子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表示诚挚的谢意,他说,这也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没有大家的援助,周溪撑不了那么久。
周延臣说,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他长长舒了口气:“终于完成了儿子生前的心愿。”除了要帮儿子了却遗愿外,周延臣说,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常人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遭遇重大疾病时,渴求帮助的迫切心情及没有一定经济保障所面临的无可奈何。
“得了血癌,但我还想活下去”
周延臣说,周溪的病情在2006年4月6日被确诊后,在治疗过程中,还是一步步走向恶化。但周溪对生命的渴望依然炽热,他不止一次对父亲说:“得了血癌,但我还想活下去。”
读罢这本长达14万字的书稿,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不幸患白血病,但周溪对生命、对亲人依然充满了渴望和留恋。书中摘录了周溪给父母的一封信:“我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我的日子不多了,妈妈、爸爸,我真的不想离开你们啊!说句真心话,我确实不甘心,黄金般的年华,充满梦想的时光,多么美好的一切,都已经与我无缘了,我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死亡已向我走近。我多么想活着,多么想活下去啊……能活着是多么幸福,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
“死神将要带走我的一切希望、理想和眷恋,还有生存的权利。我再也没有时间在父母面前尽孝,再无机会回报父母的恩情……真羡慕世上活着的人们:活着真好!”休 闲 宝 贝 网
编辑:芯蕊
≡
查看、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