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25 02:35:40
大志家和丰丰家是门对门的邻居,俩孩子同在一个幼儿园上学,丰丰做事心静,学什么都快,兴趣广泛,业余时间还学拉小提琴;大志爱运动,喜欢打仗方面的游戏,爱看武侠片。大志妈妈常拿丰丰的沉静好学“教育”大志,并把大志关在家中,以培养他的“静心”。大志妈妈还在业余时间让他学弹电子琴,并用夸奖、激励等赏识方法敦促孩子。大半年过去了,大志依然故我,别说弹一个像样的曲子,就连一个调也还弹不准,气得妈妈整天跟他嚷嚷:“你要是能像丰丰那样好学上进,就好了!”
点评与解析休闲 宝 贝 网
妈妈总是抱怨大志要像丰丰那样好学上进,却没想一想,如果自己也能换一副眼镜看孩子就好了。丰丰有他的优点,大志也有自己的长处,然而,大志妈妈非要大志“东施效颦”并采取所谓赏识教育的方法,然而,这种赏识教育不是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是试图用夸奖、引诱的手段“逼”孩子迈上父母指定的方向。因此,无论大志妈妈怎么夸奖,也会让大志觉得假惺惺,且收效甚微。
无论孩子好动还是好静,内向还是外向,对孩子来说并无好坏,痛苦的只是我们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在一个社会人群中,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但我们的社会有时却只会认同某些性格特征,相对排斥另一些性格特征。当一个社会不能理性地对待不同个性的时候,父母便会为孩子的某一性格特征担心。美国心理学家琳达卡姆拉斯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比同岁中国孩子多55.6%,中国父母在易怒程度上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恶感程度上超出52%,这能不能说明中国父母在接受孩子的程度上还存在缺陷?不接受孩子的父母总会逼着孩子“东施效颦”甚至“削足适履”,这种强行“修剪和嫁接”的方式,只会损人而不利已,让孩子在备受煎熬的同时,还给父母的也只是一个个无眠之夜。
一个人的心理、性格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对自己的满意程度,而满意的起源在于身边最亲近的人是否对他满意。如果父母老觉得孩子不好,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不好,对自己不接纳、不喜欢,由此产生的自我冲突,会伴随着自我缺陷感余恨绵绵其一生。一个不接受自己的人是痛苦的,做一个不是自己的人更为痛苦,因此,让孩子快乐地“做”自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许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个性好,很多是出于学业上的考虑。其实,直木做梁、曲木做犁,物尽其用、人尽其材,才能各得其所。俄国心理学家尼古拉•纳里岑对此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一个身高两米的人在潜艇里工作,他只能在里面爬行。暂且不说他未必能从这项工作中获得乐趣,单从能否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或是取得较大成绩,以及他做这项工作会不会有利于他将来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个选择就已经超出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的底线了。无论多么理智和务实,您都无法强迫自己适应哪怕是接受这件事。后来,那个身高两米的人为了能在潜艇上坚持工作,去看了外科医生,他对外科医生说:“最好能把我的腿锯掉一段,要不然太不方便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高个子因为没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优势变成了劣势。
因势利导
孔子很早就提出“因势利导”这一概念,到今天已发展成为一门有系统的学问了。所谓“因势利导”是父母顺着孩子的“趋势”,以更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逐渐发展出一种最能将其特点发展到极至的生活形式。
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欣赏者”。没有一副欣赏的眼镜和一颗伯乐之心,自然谈不到“因势利导”。对待孩子的个性,父母的态度应该是:
※ 接受不能改变的,不要指望自己可以像骑士御马那样驾驭孩子的个性
在此前提下,改变能改变的,以滴水穿石般的耐心,趁孩子可塑性较强时,打磨他的个性,去除缺陷,让他的优点凸显出来。
※ 辩证地看待孩子的个性
个性好比一片树叶,有朝阳的正面,也有背阴的反面,聪明与狡猾、顽固与坚韧本身就是同义词。听话的孩子从成人那儿受益多,整天跟你叫劲的孩子有主见,多愁善感的孩子有才情,整天争辩的孩子有口才。倔强是事业成功的性格要素,温和是美满生活的个性保障,绝对的缺点和绝对的优点是不存在的。
※ 尊重孩子的特点,是改造和“修理”的前提条件
父母再能干也不是上帝,没有办法预设孩子的人生发展轨道。
接受孩子与别人之间的差异,不要刻意把不同的孩子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读育儿书籍的最大收获是更乐于接受孩子,而不是读完之后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摘自《发现孩子的成长优势》
编辑:小元
≡
查看、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