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药水是粉红的,可喷在我口里,怎么会感觉到很凉很凉的味道呢?”
──“哦,你觉得它应该是什么味道呢?”休 闲 宝 贝 网
──“我觉得粉红色的药水应该是甜甜的、象草莓一样的味道,蓝色才是凉凉的味道。”
这是我在给孩子们晨检时一个孩子与我的对话。总以为很难用语言跟孩子们说清楚色彩的感觉,细细品味,孩子的话,从颜色的味道,一下子揭示了色彩带给人们的感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色彩也可以表现味道的不同。这同时给了我一个启示:是否可以让孩子以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对色彩、对味道的感觉呢?
其实,在此之前,我和孩子们有过一次类似的纯属偶然的绘画体验。那本来是一次小班孩子线条练习的活动,我设计了一个线条宝宝玩游戏的情节,在黑板上演示画了一条螺旋线。有个小朋友看到我画出的螺旋线,说:“老师,是电话铃响了,是线条宝宝给我们打的电话!”我完全没有想到,居然孩子们能从螺旋线联想到电话的铃声!我有意识地和他们玩起打电话的游戏:“喂,喂,你好呀,猜猜我是谁?”一边暗示旁边的许老师敲击小鼓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小朋友们兴奋起来,“老师,是小鼓!”
“谁能用线条宝宝画出小鼓的声音?”我想看看孩子的反应。
孩子们迟疑着,看着我不做声。“谁来试试看?”我继续鼓励。
一个小朋友上来了,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然后用笔在圆心粗粗地画了一个圆点。我带着大家为他鼓起了掌:“真勇敢!第一个为我们画出了击鼓的声音!”
许老师的鼓声开始有了变化,又有一个小朋友跑上来画出一连串的小点:“现在小鼓好象是在轻轻地唱歌……”好棒的孩子!我激动不已。
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意图,和许老师演起了双簧,发出很多种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声音,鼓励孩子们画下来。结果,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和许老师惊喜万分:他们用一长排整齐排列的短竖线表现妈妈切菜的声音;用点与短横线交替表现炒菜的声音;用细密的短斜线表现下雨(沙球)的声音;用波浪线表现刮风的声音……
课后,孩子们跑到声音角,敲敲打打,玩着各种声音游戏,画着不同的声音,还不断地跑来告诉我:老师,你看我画的声音!“画声音”的活动在班内延续了很长时间。
回忆上次画声音的经验,我对孩子们画出味道充满信心,但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画声音,是建立在与发出声音的物体形象基础之上的,比较容易表现;画味道,则有点虚无缥缈的感觉,我自己都很难把握该如何画出那些味道,虽然孩子已有“粉红色表现甜味与蓝色表现凉味”的非常直观的感知,但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找到合适的支架,引导孩子用一定的绘画符号来表现出各种味道呢?
我自己先做了一个尝试,反复地品尝一些不同糖果的味道,想让自己试试能不能感觉出不同的味道,建构不同味道的符号表象。刚开始,我总觉得这些糖果的味道都差不多,甜中带酸。后来慢慢地品出其中的不同:比如说有一种酸很刺激,象长着尖角,在舌头上打个勾就没有了,剩下来那种柔柔的甜味在嘴里停留好久好久,那种感觉就象春天的茑萝,淡淡的,绿雾间夹着细小的尖角;还有一种酸是隐隐约约的,象那种浅浅的旋涡,和着星星点点的甜味,就象夜空中的星星一样;还有的就象橘子一样的酸,很舒服的感觉……这样反复多次,我似乎找到了那种画味道的感觉,也有了一些自己感觉到的、对味道的朦胧的意象。联想起洇染画的活动,看孩子们利用油水分离的原理,在水中洇染出灵动朦胧的水墨图象,我似乎找到了那种引导孩子们表现味道的方法。
于是,我和大班的孩子玩了一次“看图猜味道”的游戏。首先,我用土黄、粉红、大红、紫罗兰旋转着在黑板上画出了一组符号,用赭石、黑色、深咖啡画出另一组符号,告诉孩子,这两组符号,一组表现香味,一组表现臭味,请孩子来选择,哪一组符号是香的,哪一组符号是臭的。孩子们无一例外地认定:第一组是香的,第二组是臭的。同时,孩子们还告诉我,第一组符号还有点甜,象麦当劳餐厅草莓奶昔的味道,还象水果圣代的味道;第二组符号有点苦,就象烧焦的东西的味道……接着,我让孩子们闻气味瓶(酱油和糖),然后从两张小图片中比较找出表现甜和表现咸的图片,孩子们几乎是一下子就把两种味道的图片给区分开来了。
接着,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中国画颜料,和孩子们一起自制的各种气味瓶(酱油,香水,醋等等),鼓励孩子们闻闻各种气味,用洇染的办法画出自己感觉到的味道。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不停地闻气味瓶,动手调各种颜色,一次次地洇染,然后跑到我的身边告诉我他们画出的味道。
最后,我在小朋友画的反面写上味道的名称,集体玩“猜味道”的游戏。虽然,看画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来,可一说出味道的名称,就觉得孩子真的画出了那种味道。
这真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体验,孩子们带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辑:yy
(责任编辑: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