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然的回忆给人一个启示: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正处在似懂非懂的年代,如果父亲能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恰当地利用作为生活的供养人和监护人的父亲的权威,是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的。
梦然的父亲是受过教育的农民,因家庭成分不好,只能劳作在祖辈留下的土地下。那时,家境不错,可父亲从不放过每一个让孩子吃苦的机会。孩子六、七岁时,就让他们去田间干活,尤其是六、七月收割与插秧同时进行的“双抢”期间。炎热的午后,乡邻们都会看到两个小萝卜头在田间奔忙。休息时,叔叔阿姨们会善意地告诫孩子,将来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跳出“农门”,否则…… 休 闲 居 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父亲从未强迫梦然兄弟学习,反而处处“刁难”。每当开学向父亲要报名费时,父亲总要他们先报名后再交钱。梦然兄弟怕老师不同意,怕同学嘲笑,就恳求父亲先给报名费。这时,父亲会“漫不经心”地问是不是真有决心读好书?兄弟俩使劲点头。“那就写张保证书吧,保证考试成绩名列全年级前三名,就给钱。”兄弟俩像接了赦免诏书,立刻就去写下保证书,拿了保证书去换学费。每学期如此,梦然兄弟俩的学习当然不敢有半点懈怠。
不幸的是,兄弟俩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时,父亲因病去世了,但是从小由父亲的特殊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勤奋好学的习惯,却永久地留下了。现在,梦然兄弟俩也许也当上了父亲,时代不同了,“用保证书换学费”的方法不一定要重复使用,但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恰当地利用“父权”是可以收到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