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9月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们…...
 三句话,让孩子更听话
 中国两成儿童有抑郁症 -搜...
 保护强迫症,你有吗?
 宝宝读物 亲情故事首选
 做一次扇动翅膀的蝴蝶
 谨记:孩子最怕听的10句话...
 让宝宝在独自玩耍中成长
 你是孩子心目中的好家长吗...
 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
 小儿厌食与教养有关(图)
 陶冶宝宝情商音乐大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亲子沟通全面指导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7-03-19 05:15:56

 

 Q:我们今天访谈的主题是“亲子沟通”。那么,先请徐老师简单地谈一谈您对“亲子沟通”的理解。  

  徐凡:因为我们以前做过一期杂志,就是讲跟孩子沟通的,在做这期杂志的时候,他们让我写一个前言。我想了很久,说:亲子沟通的前言怎么个写法?当时不经意地问了一下我女儿,我说:“你觉得沟通是什么?”她说:“沟通很有用,可以学习。”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好,孩子很清楚——沟通是可以学习的。当时我满脑子想的是:我跟孩子之间有障碍了,怎么跨越这个障碍?但是孩子的态度是很开放的,就是:她是要学习的。这个态度真值得我也来学习。 休闲 宝 贝网

  由此,我想了很多:我要从孩子那儿学到什么?如何让孩子从我这儿学到什么?我觉得这是达成一个沟通的很好的东西。我们要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跟孩子做沟通,这很重要。

  还有,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要想一想孩子是什么样的状态。首先我肯定要说:孩子的理解力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我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我怎么说这个话,怎么做到我说的话能让孩子全部理解,他才能从我这儿学到真的东西。这个基本点就是说:“我”要说孩子能理解的话。

  这实际上是作为平等沟通来说的。成人跟孩子之间有不平等的一面,他对我的话是有要求的,我只有说他理解的话的时候,他才能够接收我的信息,这是一个不平等。还有一个不平等的面,就是我要听出孩子说的话里头有哪些还没有说出来的话,这也是不平等的。就是我的理解力比孩子强,孩子闹啊、哭啊,或者说一些很不中听的话的时候,我必须得能理解孩子到底在表达什么,这也是不平等的一面。

  孩子语言表达的时候有一个发展过程,他不是一开始就能很清晰的描述自己想干什么,他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发现他这种行为背后的一些真实的意图,这也是在沟通的环节里父母特别需要的一些基本点。我想在平等沟通的情况下掌握这两个不平等的方面,可能是父母特别需要注意的。

0-1岁婴儿期  

 Q:今天我们的访谈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我们按照年龄段来把宝宝做了个区分:0—1岁的婴儿期分为一个阶段;1—3岁的幼儿期分为一个阶段;3—7岁的学龄前期分为一个阶段。我们先来谈一下在婴儿期,您认为如何可以解决好宝宝认生的问题呢?  

  徐凡: 其实在婴儿期,对宝宝认生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大概是从三四个月就开始了,通常前期八个月比较明显,肯定是认生的。这个时期的认生是不是一定要解决呢?其实我们通常认为,好象认生阻碍了孩子沟通,其实他是阻碍了孩子与陌生人去交流,他对于孩子的生存上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就是保障孩子生存的安全问题。实际上这是孩子本能中的一些东西,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打破孩子对陌生人的认生的、不好的反应。

  但是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个比较好的,他自己自我感觉比较安全的情况下,逐渐的扩大他的交流范围。他可能原本只和一个、两个人,比如护理他的人交往。那么,我们可以让他跟他很亲近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不断的引入新的照顾他的人,这样他就会在安全感比较好的情况下逐渐的扩大他的探索范围,然后一步一步的接触更多的人。

  如果你一定要很突然地把他置入一个陌生人的环境,又要让他一定跟陌生人问好的话,这是很破坏孩子正常的人际发展的一个事情。

 Q:不用刻意去改变孩子认生的问题。可以这么理解吗?  

  徐凡: 就是让孩子在感觉很安全的情况下逐步扩大与人交流的范围。不要刻意的去“推”他。这个情景可以是父母有意安排的,比如父母带他到一个场所,或者在亲戚家、朋友家,或者请其他的差不多几个月的小朋友一块玩儿的时候也是可以的,他可能是平行地游戏,可能就是互相看一看,可能很多时候是父母在聊天,但是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跟他玩儿,或者孩子一定要让别人抱,不要刻意的强迫孩子接受别人。

  但是你可以让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放松的接触别人,这个时候孩子如果爬过去摸一摸别人,你可以不阻止,这是友好的表现,可以让孩子模仿一下你的动作,怎么跟人家打招呼,这都是很好的。

 Q:如何使宝宝与父母之间亲密起来。因为现在好多网友反映说:孩子都是隔辈来带养的,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比较亲,反而会跟自己的父母相对疏远。

 下面举个具体的网友的事例:他说我家宝宝八个月了,从六个月开始,我上班以后他就没找过我,我这母乳是白喂了,回家看到我也没有多大反映,但是看到爷爷奶奶就比看到我要高兴很多,这是怎么回事。

 徐凡:如果主要的抚养人是爷爷奶奶的话,孩子肯定会依恋爷爷奶奶等祖辈的,因为这些祖辈肯定是能解决他日常生活中很多需要的东西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孩子想吃的时候,肯定是祖辈反应最敏感,孩子任何饿的标记,祖辈是最敏感的,孩子任何不舒服的标记也是祖辈最敏感。

  做为父母,如果想和孩子亲近起来、亲密起来,就必须要有一定的付出。你要能关注到孩子的很多需求,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小,不会说什么话。你如何能对孩子的这种状态很敏感,理解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能不能和他一起?当你没有管到他吃喝的时候,能不能跟他一起很快乐的游戏?你能不能很敏感的反应出他的意愿?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读懂孩子的心。

  像刚才那位网友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他到底怎么样和孩子交流,以及爷爷奶奶怎样和孩子交流的,我们没有看到这样的情景,所以我们不能单凭她给孩子喂了母乳,就要求孩子一定要跟她很好,不是一定的。

  因为孩子除了要吃以外,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需要。成长中的孩子有很多很多的需要:他要认识这个世界,他要探索这个世界,他有很多愿望,他想达到、但是他能力达不到的时候,有没有人当他的手?有没有人当他的脚?有没有人当他的代言人,去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没有人很快的解决他的需要?这些东西都决定了这个孩子跟父母或者说跟他的抚养人是不是很亲密,他觉得谁最能理解他,才会跟谁最亲密。

  即使我们成人其实也愿意跟一个能理解我们自己的人来说说话的。比如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谁第一反应,看出来你有需要,想找人帮忙,但是你没说出来,这个人肯定是你以后第二次有需要的时候先找到的哪个人,因为你愿意跟这样的人说话。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Q:其实应该说孩子的父母在理解角度上还是有偏颇的,他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徐凡:需要我们对孩子的各种状态比较敏感,比较注意观察。虽然很可能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他不能够沉下心去观察孩子,或者去体会孩子种种的需要,但是我们要真达到高质量的交流的话,实际上这是必修课。

 Q:如何在1岁前培养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呢?比如说:睡觉的习惯或者是吃饭的习惯?  

  徐凡:习惯肯定是逐渐形成的,如果我们比较注重形成一个规律饮食的话,他取决于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形成这个规律饮食。我不知道他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因为所谓形成习惯,他可能背后有很多具体的问题,好比说吃饭问题,吃饭的习惯问题,是跟这个家庭整个的氛围有关,家庭是不是到某个时间就吃饭,过了这个吃饭的时间就什么都没有。就是说这个规律是怎么样的?

  还有一个是说家庭对于这个规则建立的严格度和宽容度是怎么样的?这都有关系。他不是简单的说在1岁前一定要怎样。其实对于一岁以内的孩子,我们注重规律是非常好的,要适度的注重规律,但不是绝对的。要给孩子一定的宽容度,要注意孩子个性中的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种不一样的地方可能要适度的放宽,或者有的时候要严一点儿,这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适应。

 Q:您主要以吃饭来举例说明的,现在有一个网友提问说:我孩子12个多月了,作息时间很不合理,每天都要很晚才睡觉,白天不让睡,他哪怕晚上也要小睡一会儿,弄的大家很累,该怎么办呢?

  徐凡:有很多这样,作息没有形成规律的,有些孩子就是这样的,他自身的规律就不是那么容易稳定下来,他和一些先天的因素,在孕期,父母,尤其是母亲,晚上加班比较多,或者说容易在晚上比较兴奋,喜欢和别人聊天,睡眠也比较晚,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出生以后的习惯,当然这是一种说法。

  毕竟孩子出生以后,这和家庭的生活规律,和成人间的互动是非常相关的。有的家庭比较由着孩子,他就觉得是不是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孩子在白天怎么样或者在晚上怎么样,其实我就是一个做不到的人,晚上我们孩子让我讲一个故事,我会由着他,我再讲一个故事。我当时想我白天没时间给他讲,他好不容易让我给他讲我就再讲一个,我属于做不到的人。

  但是有的家庭白天能和孩子有一些充分的沟通、充分的交流的时候,他晚上就好一些,孩子可以早一点入睡,父母也很有精力。那是属于家庭整体调节的需要,就看父母决心大不大,我属于没下好决心的那种,但是如果你决心很大的话,其实是可以适度的改善孩子的这个状态的。你想一个大家都很安静的环境下,可能孩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间也会缩短一些。

 Q:关于婴儿期早期教育的问题,比如有的家长问: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合适?  

  徐凡:有一种说法,说实际上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给孩子读书了,在1岁以内大多数状态是大人读孩子听,不是他自己直接来看什么东西的状态,因为他视力发育等等还有种种限制,而且他在成长中,是一个我们可以读给他听的过程,尤其是在6个月以前更多的是这个样子。

  6个月以后,他可能能看一些东西了,我们也可以和他一起来看。你刻意从哪个时间开始其实不是很好说的。因为我们对阅读的定义有的时候就不是界限很清晰的,我通常跟家长讲一个东西,你说培养孩子好的阅读,我们可能是从拿起一个包装的商品,商品上有几个什么字,宝宝的玩具啊什么的,游戏啊什么的,车啊、船啊,一个包装盒上的东西我们就开始给孩子解答,他就是一个在读的过程。它是随时随地随手的一个东西,但是在1岁以内,你跟孩子交流这些东西的时候要想着一点,时间不能长,你不能让孩子很长时间锁定在一个短视距,时间长了对孩子智力发育有影响的。

  要是长时间给他讲故事,他注意力也不能集中那么长时间,那么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Q:父母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徐凡: 培养孩子语言能力,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我们在随时的护理中也都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我们是不是在给他换尿布的时候告诉他你现在怎么着了,你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是不是在跟孩子说我现在要给宝宝洗澡,现在脱掉那个袖子,脱掉这个袖子,把扣子系上,这都可以跟他说,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能力的培养。

  还有一个语言能力的培养,其实在沟通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和孩子是不是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应答式的呼应,你说完话可以静下来等一等,孩子哼一声、哈一声,他其实是试图回答你的话,一问一答,这实际上是在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你要静一静,不是光自己在说很多话,你不听孩子说什么,其实要静下来听孩子说话,哪怕只发出一点儿你根本听不懂的话,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Q:有位西安的网友提问说:我家宝宝12个月大,给他念书他都不听,只知道撕书,要么就哭闹,应该怎么办呢?  

  徐凡:给他念书他不听,撕书是很正常的,孩子都要撕书,因为他不知道书是什么东西,而且他还控制不了他自己的手。通常我们给的建议,是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读非常简单的东西,一页、两页,嘉嘉来了,嘉嘉跑了,就这么简单的东西,他能听懂,孩子才知道是有意思的。

  你可以给他其他的纸撕一撕,如果这种书你不愿意让他撕,可以给他撕不烂的东西,因为小孩儿控制不了自己手的动作。还有一些书是布书,你可以自己做布书,我孩子小的时候给他做过布书,我找了很多很好玩儿的动物图案的布,我到裁缝店,看到好玩儿的碎布头就攒起来,给他讲布书,丝不烂,很好玩。

  还有一些塑料书,也有卖的,洗澡的时候可以看的。但是他说孩子不听他的故事,我估计是他的故事讲的太慢了,太长了,我们父母容易以为孩子的理解力很强,他以为孩子挺棒的,就给他讲一个长故事。在六个月以前,孩子躺在那儿不怎么动的时候,我们给他读稍微长一点的故事他还行,因为他不怎么动,他要真的跟你交流的时候,你给他讲长故事他那个时候不理解了,这个时候理解很重要了,那个时候他只是接收你的语言信息,他越长大越希望跟你互动,越希望听懂你的话。这个时候你就一定要设法用他懂的语言跟他交流。

 Q:现在好多家长反映说,虽然孩子还在1岁以内,但是越长大一点儿就越不听话,比如说把尿的时候孩子不愿意尿,或者家长想让他做一些事情他就拗着家长来做…那么针对婴儿越长大越不听话的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徐凡: 孩子肯定是这样的,首先他的自我意识在逐步加强,他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他要尝试自己能控制多大范围,他每天都在不断的尝试他自己控制的范围,他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今天手够不着这个杯子,他试啊试,终于有一天够着这个杯子了。

  以前他从来跑不到那个地方,他翻啊、滚啊终于有一天能翻到那边去了,打着滚儿他也得去够那个东西,他的意识在不断加强。有一些孩子为一些东西所吸引,你忽然打断他,一定要让他改变的话,他可能就会抗拒,他不愿意,正玩的好着呢,他有的时候憋着尿他也不尿。

  我们需要和孩子找到一个不一定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需要有一个引导孩子做事情的过程,孩子越大,我们越应该尊重他的自主意识的发展,他自我的发展,我们要给他一个充分的尊重,如果总是打破这个东西的话,可能会对他形成自我意识是不利的。但是尊重的同时你要引导他注意到你提出来的问题。

  好比说他是不是该小便了,你觉得他刚才喝了那么多水,半个小时了,肯定该小便了,你可以先说几句话或者怎么引导一下,帮他停下手里的游戏,注意力转移到上卫生间这个问题上。

 Q:有网友说:“我家宝宝七个月,以前把他小便很听话,现在只要一把他他就打挺,而且把他放在那儿他就尿裤子,请问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徐凡:好多孩子都这样,我刚才已经说了,其实可能就是他要跟你抗争一下,基本上是放下来没多一会儿他就尿裤子了,因为你把起来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没想起小便,没想到要小便,但是抗争的过程中,他的注意力可能在他原来的游戏上,你一放下来,他才想起来你刚才把他小便的那个过程中,把他要小便的意识其实已经唤醒了,你一放下来他一会儿就尿了。

  你先给他一个信号,等他结束那个游戏,然后再来把他小便,需要你等一下。而且孩子大了以后他憋尿的时间其实相对长一点,好比说最小的时候可能 15 分钟喝完这个水就得尿出来,再大一点儿了可能半个小时才尿,如果你还是那个习惯,过几分钟一定把他尿了,其实挺打扰他正常的过程。

 Q:有位山东的网友问:“宝宝两个半月了,躺在旁边看着的时候,旁边没有人他就使劲喊,他这种行为动机是什么呢?”  

  徐凡:宝宝肯定是很希望大家关注他的,如果他手里面没有游戏,没有好玩儿的东西,需要有人跟他玩儿,他能够发出喊叫就是说我很需要你,你对我很重要,实际上他是这么一个意思,发出一个信号,他要跟别人来交流。这不是什么坏现象,至少证明这个孩子是一个在人际交流方面还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状态,他不愿意很寂寞的待着,他不会是一个孤独症的状态。

  这位山东的网友要明白:孩子在没人的时候大叫是一件好事儿,家长们不用为此而担心。但是家长们也要让他逐渐明白其实孩子可能叫的时候他有一种焦虑,就是我自己是不是安全的问题,家长可能要给他一个信号说我就在你身边,我有一些我的事情要做,可以远距离的,好比说我现在在晾衣服,你稍微等一会儿我就来,让孩子学会短时间的等待,但是是一个很安全的等待,也可以给孩子一个什么玩具放在手边,说你先拿着这个,妈妈一会儿就来,妈妈打一个电话,孩子可能听不懂,但是你要告诉他你就在他身边,你要让他听到你的声音。你在打电话或者干什么,但是他手里又有一个什么东西可玩儿的,他在一个安全的情况下,他知道你在旁边,他可能会投入到手里的游戏。

 Q:还有一个山东的网友说:“宝宝三个月了,总想让人抱着,一让他躺着就叫,甚至哭,请问专家是应该抱他还是不应该抱他?”  

  徐凡: 一放下来他就会哭,抱还是不抱需要看孩子的具体状态,有的时候我在想父母有精力,身体好,心情也好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抱一抱的, 3 个月的孩子多抱一抱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很疲倦的时候,你即使抱起孩子来你的表情都流露出不良的情绪的时候,你其实抱起来孩子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因为你很累了,你抱都抱不动这个孩子,你抱起来再一股怨气对着他,孩子也没有什么好感受,还不如把他放在摇篮里,减轻你身体的负担,可以轻柔的跟他说说话,可能反而比较好。让他形成自己睡眠的一个习惯。

1-3岁幼儿期  

 Q: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1—3岁幼儿期,父母是如何与宝宝沟通的?现在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脾气也越来越大,好多家长就问如何面对脾气大的宝宝。  

  徐凡:脾气大的宝宝,其实有一些孩子的脾气可能是父母助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也不怪父母,也不怪孩子,这是我们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一个结果,好比说最开始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会用哭声呼唤我们,那个时候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你必须解决的,孩子只要一哭你必须解决他的问题,他是因为饿了,是因为尿湿了,或者因为病痛,你必须解决,这是一个很生理的,很基本的需要。

  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就不哭了,这个互动给父母一个强化,就是说我有能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就不哭,也训练了父母,孩子一哭我就要解决他的问题,这样孩子就不哭了。孩子形成一个习惯,我有问题我就找父母,这个事儿就能解决,这是互动的,互相产生的。

  有的孩子就是说我哭声大一点,我的问题解决的就快一点,父母也是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听到尖锐的哭声,觉得孩子肯定了不得了怎么着,马上解决这个问题,下一次孩子就用更尖锐的哭声来呼唤你。但是孩子长大了,并不是所有的呼唤都是合理的,孩子在生理需要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意愿搀进来,有一些是合理的,他想摸摸什么,想拿到什么,或者是怎么着,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就是不合理的,好比说看到那儿有一个电源,他特别想去碰,这个时候肯定不合理,你肯定不能让他碰。

  但是如果他发脾气,我们习惯了,我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忽略他的某些不合理,极端的不合理我们可能知道不能让他碰,但是中间有些不合理,他不就是想吃口糖嘛,吃就吃吧,别让他哭成那样。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要想一下哭能让孩子学到什么。

   孩子就为了拿那个我没让他拿,我是不是应该让他拿,我要告诉他我的规矩现在就在这儿,你不能来拿了,你已经吃过糖了,你就不能来吃了。孩子可能在哭声中会学到很多东西,要分析孩子的需要是不是合理。

  换句话说:不能让他认为哭是万能的。因为他习惯了哭每次都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满足了他的需要,这就出问题了。

 Q:还有的家长问:“如何教育那些不听话、任性的宝宝?因为孩子一大一点儿就开始有任性的情况出现了。”  

  徐凡:是。这个问题是很多父母都特别困惑的,他们也问过我这个问题,当时我说任性看怎么说,从消极的层面说,你觉得不好的时候,你说他是任性,其实从好的一面说,是孩子的坚持性比较强,正面的说他是另一个特质,就是孩子有坚持性,所以说我是不是一定不让孩子有坚持性呢?可能也不行。

  有坚持性其实是孩子能克服困难的一种很好的品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要鼓励这种东西出现。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具体的事情是什么,好比说孩子坚持某一个事情的时候,他坚持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清楚孩子去做这个事情是不是一定不好,只有确信这个事情一定不好的时候,我才阻止。

  如果他不是一定不好,他很可能对孩子有积极意义的话,我们甚至是要帮助他,给他一点儿助力,让他学会克服自己以前的障碍,他这种任性有的时候会帮助他。

  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喜欢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控制孩子。家长容易从自己的层面想这个事情,他现在能力还那么差,他就想干那件事儿,他太任性了,也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他会认为孩子给他添了很多麻烦。

 Q:有一个扬州市的网友说小孩儿才12个月,每天都要出去玩儿,如果有时候天气不好,不能带他出去玩儿,他就哭,脾气大的不得了,比较任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徐凡: 这就很具体了。其实孩子出去玩儿是挺好的,但是天气不好要出去玩儿肯定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完全怕孩子哭,我们可以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门口让孩子感受一下雨滴或者在窗口,看一看雨,很明确的告诉孩子,今天下雨,我们不能出去。这是第一,如果你想好了今天不出去的话,你要让孩子确实感受到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不出去。不出去的原因让他很明白。

  第二,你这个态度也不能因为孩子现在哭了,我冒着雨还带他出去,你已经告诉他了今天下雨我们不出去了,就不要因为孩子还在哭就出去,你坚持到底可能真的不出去了,那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你要有事情给他做,不出去我们依然有游戏来玩儿,不能让他只在外面是快乐的,在家里就是不快乐的,那肯定是不行。

 Q:一位上海的网友问:“宝宝现在两岁,不好好吃饭,都是扭来扭去的,跟大人反着说,我们说好,他非说不好,脾气也特别大,不依着他就哭闹,我们知道打他不好,但是管不好就打他了,而且还把他关在房间里关了一小会儿都没有用,问专家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徐凡:其实这样的宝宝挺多的,比较常见,最好的是父母记住两点,第一点是温和,第二点是坚定,你要很温和但是你也要很坚定,你要跟他说清楚一件事情,然后你要执行到底,想好了中间我能退让到哪儿,退让到这儿就一定别再退了。有时候孩子哭的时候,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我没让你看那个电视,你很烦,但是你已经看过一集了,我们已经说好了只看一集,我允许你哭一会儿。

  我觉得你说我允许你哭一会儿这句话特别管用,我抱着你哭,他一会儿就不哭了。这就很温和,但是很坚定。

 Q:那么孩子的正话反说,不好好说话该怎么办呢?  

  徐凡: 那就忽略了吧,你可以忽略了他,直接指出他想表达的意思。剩下的他说什么你都可以不去理会,他知道他这是一个无效的交流,孩子和你形成有效互动,有效性是最重要的,无效的慢慢都会退化掉。

 Q:他总那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每次来这招儿就管用,所以他就老用,一哭闹,一家人就都会去满足他,他就觉得他的哭太管用了。  

  徐凡: 是这样的。

 Q:有位揭阳市的网友说:“有时我女儿不听我的话,叫他穿衣服、洗手她总不愿意,不知道怎么办。”

 徐凡: 我不知道他女儿多大了。

 Q:应该也是幼儿期。3岁以内。

 徐凡: 你提出要求的时候孩子是什么状态,有时候我们用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让孩子进入到一个游戏的状态,然后我们又突然间去洗手,这个时候孩子过渡不过来,就是不愿意洗手,我还没玩儿好呢,你怎么就让我洗手呢。穿衣服也是,孩子在床上光溜溜的爬着的时候,你一定让他穿上衣服,孩子还处于游戏中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可能也需要用孩子的游戏方式让他进入。  好比说现在钻小火车了,你得把他那个手当成火车放在那个山洞里,说火车要进洞啦,引诱他穿衣服,并且对他穿衣服的行为表示赞赏,孩子还在游戏中,我们突然用很成人的方式是不行的,必须用孩子能听懂的话。

 Q:有些家长说有些宝宝特别倔,其实我觉得们所说的倔应该也可以理解为任性,这种倔宝宝怎么办呢?家长越让他怎么样,他越不怎么样。  

  徐凡:其实我估计这也是两岁的孩子,两岁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不”,两岁是一个说“不”的年龄,他明明想上厕所,他也说“不”,你问他想不想吃东西,他就是说“不”,这个时候我们与其一定让他表达正确,还不如让他在行为中做到什么,不一定让他非表达什么,因为孩子实际上在用一些话来证明自己是能控制某些事情的。

     这个时候你要给他一些选择的范围,但是选择范围要适度,就是说他选择了,你可以接受,让他来证实自己的自主能力,同时,你又要让他有一些东西,让他很倔的东西,你想办法让他绕过去。

 Q:有时候也可能是家长理解不正确。  

 徐凡:就是说我们用成人的方式没有理解好孩子的意图。

 Q:有一位沈阳的家长,他说家有三岁半的顽皮小公主一个,逆反特重,爱画画和剪纸,很好动,就是不爱学习,上幼儿园的时候,学歌谣,老师得罚站他才学,这该怎么办?  

  徐凡:这个很怪,就是说我们对学习到底是怎么理解的,就是不同的人可能对于什么是学习有不同的理解,是不是我说一句你重复一句,或者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学习,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其实孩子的学习有时候不是像我们理解的这么规则的一对一的、一句接一句的,其实孩子都在学。

  我想这个孩子爱画画和剪纸,这是很好的技能,不能说孩子不爱学习,这都是很好的学习项目。可能说他兴奋的某些事情他可以比较快的接受,但是他不感兴趣的,不引起他兴奋的东西他可能就不太接受。就是说我们想教给孩子的东西是不是孩子想要的,在孩子的兴奋点上,我们把这个东西教给孩子。

  我们用一种很极端的惩罚式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让孩子学习的话,实际上对于孩子从整体发展来说,对孩子的需要是不利的。因为我们这个时候冠以的学习伴随着惩罚,我们给孩子所谓学习的概念不是一个快乐的事情,实际上孩子本身他对学习是一个积极状态,孩子从生下来就在学很多东西,这都是他的学习能力,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定义的很窄,又伴随着惩罚的话,对于孩子今后的学习道路走起来会非常非常累。

  他认为学习是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特别特别不赞成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学某些东西,并且认为只有这个才是学习。

 Q:就是要掌握孩子的兴趣所在。

 徐凡:对,要认识到实际上孩子在学习,我们要找到孩子快乐的学习方法,并且强化这种快乐的方式。

 Q:有的家长问:“双语宝宝好不好,如何培养双语宝宝?”

  徐凡:上次咱们也讨论过一次双语的问题,那个时候我就说,如果你家庭有条件,双语挺好的,你能很自然的说出来另一种语言,宝宝能很自然的跟你交流,那没问题,双语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如果你做不到很自然的交流方式,你让宝宝用另一个语言跟谁去交流呢?他这个语言是不是能形成一个很有效的交流工具,他这个时候学习伴随着什么体验。

  好比说孩子学到某些东西,他伴随的体验是这个东西有用,他学会说话,他伴随的体验是我今天说了这些话,父母很高兴,父母听懂了我说的什么东西,我说了一句话,我说我要一个橘子,父母就拿了一个橘子给我了,他伴随着交流有效的体验。

  如果他在说另一种语言的时候,这个环境里头没有让他伴随这种体验的话,这种学习很艰难,这种学习我们可以适度延迟,让他学好了母语,再进行双语也没问题。看环境,有好的环境,多早都没问题,如果这个家庭里面父亲是一种语言,母亲是另一种语言,这个时候双语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一种语言的儿语和正常语言是不一样的,母亲也可以用另外一种儿语和他进行交流,没问题。

  可能在掌握过程中,对于语言能力稍微弱一点儿的孩子,他显现出来的表达是稍微延迟的,但是对于语言天生比较强的孩子,他甚至没有延迟。这是不一样的,跟天赋也有关。

 Q:一些网友问:“如何培养宝宝对音乐、绘画那种艺术类的行为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徐凡: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遇到一些上艺术班的孩子家长,有的时候他们在外面等着孩子在那儿学,我会跟他们聊一聊,说你们跟孩子在家都干吗啊,我感觉到一个问题,凡是家长对这些东西都特别感兴趣的,有的家长很兴高采烈的跟我说,那天我们去干什么什么,好比说听个音乐会,去怎么样的,他自己就带着一种很兴奋,很愉悦的心情来跟我交流这些事情的家长,再看他的孩子,甭管画的好不好,他都有一种兴奋和激情的感觉。

  如果家长没有这个状态的话,有的时候孩子,他感觉到学这个东西相对成为一个负担。就是说父母是不是喜欢这个东西,有的时候不是说你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你一定要让孩子学,跟你没关系,如果你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你自己喜欢不喜欢。所以对于很小的孩子,家庭里面有没有这个氛围,你是心里觉得重要吗?还是你觉得这是一个竞争的东西,这是一个市场的东西,或者怎么着。

  你要是真的觉得这个东西是给你生活带来很美好的东西,你打内心里很喜欢,你自己就会听很多音乐,你自己就会欣赏周边美术的东西、艺术的东西,你甚至在家庭的设置上都是不一样的。你会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很美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儿,这种态度会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美好的艺术的感觉。

 Q:等于说,这些需要从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徐凡:对,你的态度,你对这件事情的情绪都影响着孩子,孩子特别会读懂你的情绪,你听到音乐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孩子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就知道。

 Q: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特别喜欢,比如他小时候没有弹过钢琴,他非想培养自己的孩子弹钢琴,但是孩子可能对这个东西一点儿都不喜欢,完全是强制的情况下去学习。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吧?  

  徐凡: 等于他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身上,强加给孩子身上的时候,他又有一种没有尊重孩子自己的那种愿望,如果孩子学不好就会形成冲突。如果他自己很小的时候,他自己有一种愿望要实现这个,他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是不是给孩子足够的欣赏这些东西的机会。其实任何艺术是从欣赏开始的,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欣赏这个,没有觉得这个好的时候,他突然就进入了一个学习的状态的话,他很难培养对这个事情的热爱。

  我们先要培养孩子对这个事情的热爱,对这个事情的好的感觉,然后再让他进入,这个事情本身在吸引着孩子,在拉着孩子去学的话,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不是你在后背使劲推他,让他去学,他还没有感觉,不知道往哪儿走。

  我们要出一本书,就是26种才艺的全书,讲了很多,每种才艺是怎么回事,培养他的关键点是什么,我们怎么培养好他的情绪持续下去,而不是中途被扼杀,有一些孩子是最开始他自己想学钢琴,特别想学,家长把什么都配齐了,他又不学了,肯定有一种什么东西阻止他继续练下去,是学习太苦了,还是老师太厉害了,还是家长老盯着孩子的错误,其实家长的错误就是老盯着孩子的错误。孩子弹十个音符里面弹对了八个,他都不说他弹的好。

 Q:很多家长提出类似的问题,比如:幼儿适合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吗?如果适合参加的话,哪种学习班对他有帮助呢?  

  徐凡: 这是我们刚才讨论的一部分,那本书里就充满了这些东西,可以简单的概要性的回答一下。要看孩子真的对这些班感不感兴趣,孩子在这个班里头快乐不快乐,可以先去试一试,如果孩子在这个班里很快乐,那就很好,如果孩子在这个班里不很快乐,我们就等于断了一条孩子实际上感兴趣但是没有找到好的通道,把孩子的艺术路给切断了。在幼儿这个阶段,保护住孩子一些兴趣的萌芽是非常重要的。

 Q:一位青岛的网友问了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他说“:我家孩子33个月了,女孩儿,特别好动,非常喜欢动物,也非常热爱自然,请问这种孩子适合参加哪方面的学习班?”  

  徐凡: 我们现在好象还没有听说什么样的兴趣班是一定要带他接触动物的,但是有一些引导孩子观察自然的,有这样一些机构会组织一些活动带孩子到自然中去,亲子活动,母婴一起的,一起到自然中观察一些东西。

 Q::还有一点,家长不要完全的依赖于这样的兴趣班来满足对孩子的培养或者教育,因为那种班始终来说是非常有限的。  

  徐凡:而且它的目的性有的时候太强了。其实如果孩子很喜欢自然,很喜欢动物,我倒是建议他可以看一些书,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方面的彩图、很漂亮的书。有的孩子喜欢大象,那天我们有一个编辑,专门做图书的编辑,他说我们家都成野象谷了,他问的是我怎么把孩子从野象谷里带出来。这个父母做的特别好,他用书实际上拓展了他平常达不到的一些地方。

 Q:还有网友问:“如何教育好奇心比较强的宝宝,比如问题特别多,或者什么都想动的宝宝?”  

  徐凡:宝宝好奇心强那是太好了,真的应该好好的呵护这点儿好奇心。对于这种宝宝,我觉得第一是我们给他一个充分的空间去探索,但是要小心,别让他触危险,要划定探索范围,你把空间划的很清楚了,这个圈一定要划的比较死,这个电源是肯定不能摸的,要告诉他很清楚,而且烫的水杯是不能摸的,要告诉他很清楚,孩子好奇心很强,他什么都要摸索。

  要把一些大的框划清楚了以后,他在具体探索什么的时候给他一些支持。他有很多很多问题,你能回答什么,你不能回答什么,不能回答的时候,你告诉他我们应该怎么去找答案,或者和他一起怎么找答案,给他一个积极的回应。让他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有答案的,有些东西可能还是未知,有些东西虽然有答案,但是妈妈还不知道呢,这都没有关系,这都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情,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信,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信。

  有些东西很简单,你就告诉孩子,有些东西很复杂,你给他解释了,他现在理解度还没到,也没有必要,你给他一个简单的解释,甚至是一个幻想式的解释,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好好呵护他这种好奇心。

 Q:针对1—3岁的幼儿期阶段,有没有什么比较具体的可以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呢?  

  徐凡: 一个是我们要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说话的真实意图,1至3岁处于语言发展的很重要的时期,他从不会说跨越到会说,他从不会说跨越到会说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真的本意,因为他在学这个东西,所以要读懂孩子背后的真实意图,是需要父母做一些功课的,根据孩子平常的生活习惯来解读,大多数父母都会解读这个东西,但是有的父母可能情绪急躁一些的时候,会忽略这些东西,他只要静下心来,你再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可能还是能说得出来的,孩子到底想干什么。

  第二,就是要发现孩子在这个意图背后,他想表达的这个东西背后的一个积极的意义,很可能他说“不”,说“我恨你”,或者说“不要爸爸”,他有这样一些话,但是这些话背后可能还会有一些积极的意义,他可能是期待爸爸更多的陪他玩儿,爸爸也需要反省一下是不是忽略了他或者怎么着了,孩子表达一种不满的时候,很可能他还有其他的积极意义在里面,这个也是孩子1—3岁的时候需要很注意的东西。

   另外对1—3岁的孩子,因为他语言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对孩子说话一定要特别清晰、简单、容易理解,肯定不能说反话,他听不懂。不能说一些概念,是孩子不知所云的,你要考虑他现在的语言在哪个进程,而且语速要适当放慢,虽然孩子能听懂很多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全部都能听懂,尽量做到简单。

3-7岁学龄前期  

 Q:我们谈到3—7岁学龄前期的时候,就要谈谈与其他宝宝沟通的问题。因为3—7岁的宝宝基本上都在幼儿园里,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受到委屈,家长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徐凡:好多孩子在幼儿园里都受委屈。家长有的会出面去怎么怎么样,有的家长也不敢出面,这确实是挺让家长挠头的一个事情。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过程的真实情况,他这个委屈是因为他自己惹了人家,也有这种情况,明明是他欺负了别人,别人把自己的东西拿回来了,他就觉得他很受委屈了,到底真实情况是什么,我们需要搞清楚。

  确实有这样的小孩儿,看见别人的东西挺好的,别人一向表现挺弱的,他从来都是拿着别人东西玩儿的,忽然有一天人家不让他玩了,他就特委屈,他不让他玩儿他的那个,他是真委屈吗?父母有时候一看孩子哭了,以为他是真委屈,是不是真委屈还要分辨清楚。

  就是真委屈了,他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委屈,是老师对他不好,是老师的失误,是老师一贯的教学能力问题,还是老师偶然的失误,这样分辨清楚。要是偶然的事物,你可能跟老师沟通一下就过去了,是老师一贯的教学能力有问题,你需要做一个长期的考虑。

  如果是小朋友之间的委屈又是不一样的,如果他遇到了很强的,一贯比较霸道的孩子,应该怎么办,需要有一个办法。好比说你是跟这个孩子结盟呢,还是让幼儿园立其他的规矩,就是要把这个小孩儿变成什么状态,如果跟这个孩子结盟的话,你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这都是需要家长处理的,但是最关键的是先要了解问题的真相。

 Q:3—7岁的孩子不管从幼儿园还是从电视上面,他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已经非常强了,经常说一些不礼貌的话或者是脏话,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或者幼儿园应该怎么样处理或者纠正呢?  

  徐凡:其实可以和他聊一聊,好比说孩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他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模仿,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孩儿张口就是王八蛋,他真的不知道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其实是需要跟他聊一聊,你刚才说的这个话是想说什么意思,你是不喜欢这个东西吗?好比说他说了一个不好听的话,你说你是不喜欢这个东西吗,你用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教他,你告诉他,我不喜欢这个东西,你可以说你不喜欢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很讨厌,这个东西要离开或者怎么样,你告诉他一个表达方式。

  让他用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去表达,不要强化不好听的东西。你说你那样说别人会不喜欢的,但是你这样说,我们大家都能接受,又很清晰,又很显得你很有教养,如果下次他能说对了,你就说你真好。

 Q:一位网友问:“现在的孩子主要都是独生子女的孩子,大部分表现出来的都是精力过剩,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心强,还有攻击性强等等,面对这类的孩子,年轻的父母应该怎么办?”  

  徐凡: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像是某个父母谈论的一个问题,它是似乎在概述一个普遍的现象,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具备一个真正的好的概括,因为独生子女不是必然的自我中心很强,他和环境有关,也不是必然的攻击性很强,我们是把社会中的一些不好的现象都集中到一个所谓独生子女身上了,这其实不够合理。

  至于具体到孩子自我中心强,可能6岁以前就是这么一个时期,孩子还没有完全的脱自我中心。他攻击性强,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攻击性强,他跟个性的成分有关。是不是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注重培养他的合作,还是父母因为竞争的压力而鼓励孩子去竞争,就是说我们恨不得从一开始,你在幼儿园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就造成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但是这种竞争意识不代表攻击性强。

  我们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不出事故,或者幼儿园不出事故,或者孩子不出事故,我们把孩子的运动能力降到了很低,所以显现的孩子似乎是精力过剩。当然确实有极少部分的孩子,他是因为某些问题,是属于有问题的,但是那是极少部分的。

 Q:大部分表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孩子其实是没有得到满足。  

  徐凡:对,其实是在正常的环境,和对孩子养育的安排上不够支持孩子的运动发展。

 Q:有一个北京市的家长说家有男孩儿3岁10个月,精力旺盛,特别顽皮,除了睡觉,其他时间一刻不停的都在动,跟他说话他还经常心不在焉的,请问和这样精力旺盛的孩子如何沟通呢?  

  徐凡:不知道他看不看电视,遇到这种问题其实挺棘手的,很难回答,因为我们需要一系列其他问题来确定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的孩子。他这个说的比较简单,可能对于这样的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找到孩子的兴趣中心,我们要找到孩子的兴趣中心,以孩子的兴趣中心为出发点来跟孩子沟通。有些一刻不停在动的孩子可能喜欢一些跑动的游戏,我们怎么把跑动的游戏逐渐的发展成一个有组织的跑动的游戏。

     就是说在跑动的游戏里,现在你是一架飞机还是一列火车,在这里面可以加进很多我们想告诉孩子的东西,然后把他发展成更有趣的游戏。

 Q:作为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情绪来和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家长并不理解,怎么才能读懂孩子表达的情绪?  

  徐凡: 这个问题问的比较抽象,如何读懂孩子的情绪,不是说很简单的,需要观察孩子,需要看看孩子前后这个情绪产生的前因后果,要读懂,孩子为什么不说话,他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能不能找到原因。如果你突然见到一个陌生的孩子说如何读懂他的情绪,这是很难的,除了你根据他的表情和体态做一个很一般的观察,说他是正面的情绪还是负面的情绪以外,真的你不了解背后发生的事情的话很难说如何读懂他的情绪,可能最重要的是观察。要了解他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Q:父母应该避免哪些沟通中常见的问题?比如:父母常用的哪些话是一定要在与孩子沟通中避免的。像您刚才说的正话反说就需要避免。  

  徐凡:正话反说一定不要说,说了孩子也不懂,我记得有一个老师跟我讲的问题才好玩呢,打了铃了,这边召唤孩子回来,那孩子还在那儿玩沙子,半天他一看怎么都没人了,回去了,回去了以后说你干吗呢,我忘了,没玩儿够啊,没玩儿够接着玩儿去,就真的接着玩儿去了,孩子真的不理解,肯定不能正话反说。

  还有就是我们不能挖苦孩子,父母有的时候可能说瞧你能的,就你怎么怎么着,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很无能的感觉,很无助,像被贴了一个标签似的,就是觉得自己怎么那么蠢啊,或者怎么着了。这个是必须要小心的。

  有的父母沟通中特别容易给孩子下结论,或者自己听孩子说话听了一半就急于给孩子下结论,或者急于帮孩子说什么,或者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帮孩子出个头,其实他完全没有听清楚孩子在说什么,就当着孩子去指责别人的不是什么的。这些都是需要很小心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心的去倾听,重复孩子的一些话,你要重复孩子说的那些话,帮孩子把思路顺下来,你争取在跟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帮孩子把情绪梳理清楚,如果你过早的打断他,或者你用一种很强的情绪反映来推波助澜的话,实际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个很好的沟通。

 Q:访谈到了最后阶段,请徐老师来小结一下:您认为亲子间良好的沟通究竟是什么?请阐述您自己的观点。  

  徐凡: 我们以某种方式达到一个相互的理解,你理解了孩子,孩子也理解了你,你也把你想传达给孩子的东西传达给孩子。

 Q:也就是一个相互传达的过程。  

  徐凡: 就是互相的信息都能送达,你知道了他送过来的信息,他也知道了你想送过去的信息,他也能接受。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