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父母婚姻关系到孩子幸福
 如何了解孩子的秘密来源
 太“娇气”
 单亲孩子给教育出难题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如何安抚宝宝的不满情绪?...
 宝宝读物 亲情故事首选
 瑞士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
 “把脉”玩具的性价比
 关注新生儿的早期教育
 孩子模仿动画片好不好?
 幼儿教育能否也“义务”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孩子的问题,谁制造?   -搜狐母婴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7-02-18 03:11:31

 

  编者的话:

  孩子身上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很少或从来不会想到去探究这些问题的真正来源,想到的都是用什么方法教育改正他,这就好比是生了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吃什么药,而不是去搞清楚病从何来。
  下面是父母与育儿专家小巫的对话,我们采辑了下来,在专家的眼里,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也许,这个观点可以改变一下我们育儿的态度。
休 闲 宝 贝 网

  特别推荐:学前教育:家长误区知多少 教育,父母不要以我为主

  一个经常生病的孩子和一个长期出差的父亲

  一位朋友四岁多的儿子经常发烧,有时候半夜要去看急诊,这样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次都检查不出来什么特别的毛病。我觉得可能和他父亲长期出差不在家有关系。孩子的父亲一年前因为工作长期出差,有时周末回来一两天,但是应酬很多。孩子一直由姑姑(就住在我这个朋友家里)照顾,妈妈工作很忙,但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上幼儿园有一年左右了,很粘妈妈。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在饭店门口妈妈抱着孩子,爸爸就逗他说:“爸爸走啦?爸爸走啦……”做出转身的样子。孩子愣愣地看着他,好象没有明白,又好象不知该如何反应。

  专家:这个例子很典型。父亲长期出差,母亲事实上处于一种单亲妈妈的状态。在孩子看来,爸爸离开了自己,或者成了周末才出现在家里的陌生男人。由于缺乏父爱,孩子不自觉地但又是本能地用生病的方式来表示他的愤怒和抑郁。

  尤其是4、5岁的男孩子,正是他开始跟妈妈适度分离、要走到爸爸身边的年龄段,这时爸爸本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父亲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参与孩子的养育,和孩子培养感情,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和孩子心心相映。)而且爸爸离开前后他又上了幼儿园,这对孩子来说是双重抛弃。孩子心里有恐惧和愤怒,但是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有几种反应方式:一是闹事闯祸,特别调皮捣蛋,和大人对着干,这是孩子在报复,是一种积极的反抗;一是粘着妈妈,要求关注——爸爸离开了,妈妈必须给得更多;还有一种就是消极的反抗,生病,不是说孩子故意要生病,而是人的免疫力与精神状态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他的潜意识导致他生病。一生病,家人会着急,赶快送他去医院,给他格外的关注,孩子得到了健康时得不到的东西。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是父母双方都在的时候,孩子也要不断生病,这很可能是因为父母婚姻出现裂痕了,孩子在用自己的问题来转移家庭的矛盾,力图维护自己家庭的完整。

  所以说,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跟父母的问题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当父母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头疼时,那恰恰是父母在什么方面出了问题。

  动不动“上纲上线”,对孩子问题反应过度了

  我孩子身上的确有些毛病,但我太太对孩子的问题反应有些过度,不知您怎样看待这样的问题?

  专家:我的儿子一直在学围棋,一次接孩子时有一位妈妈找我,因为围棋要对弈嘛,自然孩子就会有输有赢,她的孩子近来输棋比较多,就不想再上围棋班了,她问我该怎么办。聊着聊着,这位妈妈就上纲上线了,说,一点挫折就放弃,长大了可怎么办?将来怎么面对竞争?孩子必须学会竞争,否则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最后没有钱,那孩子会很痛苦的……这位妈妈显得十分焦虑,孩子是否继续上围棋班的问题好象成了一个快要爆炸的手雷。我就侧面询问,果然,妈妈工作的企业经营情况每况愈下,而她还是家庭经济的支柱,这给她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她感到对自身的困境无能为力,而孩子是她能控制的,她就把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坚决不让孩子出现同样的状况,于是她和孩子较劲,训斥强制孩子,结果是——孩子不想上围棋班伤害了妈妈,反过来妈妈又伤害了孩子。

  很多父母把内心对于自身经济状况、家庭状况的不满和焦虑,社会竞争的压力、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了假想敌。父母意识不到,孩子就成了牺牲品。

  改变不了配偶,似图改变孩子

  我觉得自己三岁的女儿内向、胆小,我如何改变她?

  专家:我一个朋友一次某次在饭馆吃饭,她让女儿去款台交钱,结果做了二十多分钟的思想工作女儿也没有去;二是只要上街,女儿就必须牵妈妈的手。其实,三岁的孩子这些表现是最正常不过的,却让妈妈十分伤心,甚至对孩子感到失望。细致了解一下,原来是孩子爸爸的性格比较内向,这是妈妈对丈夫最大的不满,而爸爸也不喜欢自己的性格——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都认为外向的性格更有生存优势,内向性格可能会“吃亏”。因此夫妻双方都盼望孩子开朗大方。妈妈改变不了自己的丈夫,转而试图塑造女儿。这是典型的恐惧心理在兴风作浪——恐惧来自家人身上(尤其是配偶)身上令我们感到不满、厌烦却又无能为力的缺点。

  另一个恐惧心理来自于我们自己不愿意承认、不愿意面对的自身缺憾。一位妈妈向大家请教,自己两岁的孩子未免太乖巧了,自己担心她会不会长大了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追究下去,原来妈妈认为自己就是“乖孩子”,不满意自己,认为自己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当惯性使父母把女儿也雕刻成了自己的复制品时,妈妈开始觉得不安,开始担心孩子长大之后也变成自己的样子。说实在的,用“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来形容两岁的孩子,是不是言过其实?不难看出她实际上在形容谁。

  所以,下次,这些父母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或特点让你不满意、担忧焦虑、下不来台以致勃然大怒时,先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你是对谁不满意呢?你为什么这么焦虑这么担心呢?当你觉得自己付出很大心血和精力,却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收获,想一想这些期望是否现实?是孩子能够达到的要求吗?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吗?有利于孩子成长吗?是孩子使你失望了还是你自己造成了失望?

  入园焦虑,父母比孩子更严重

  孩子今年刚入园,入园焦虑现象很严重,搞得全家都不安。

  专家:我知道一位妈妈,她潜意识里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上幼儿园,因此她总是觉得找不到合适的幼儿园。后来遇到一家还不错的幼儿园,孩子去了以后,她又觉得老师对孩子不太好:因为一进幼儿园,老师就把孩子抱过去,对妈妈说,没事了,你走吧。孩子就开始大哭,她就忍不住了,觉得受不了,也想哭。她自己幼年时妈妈对她比较凶,她经受了很多恐惧、辛酸和痛苦,留下了隐蔽的然而是深深的创伤。这种伤口几乎难以自然愈合,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简直就是心理伤痕迸发的契机,当孩子难过时,父母比孩子还难过。她把自己的伤痛和孩子的混为一谈,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反应,哪些是孩子的。父母的伤痛和焦虑反应结果强化了孩子的反应,本来孩子可能是假哭,结果成了真哭。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论述,妈妈心里的痛苦,孩子会接过来放到自己身上,潜意识里孩子会觉得有责任替妈妈去受苦,很微妙。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实际上造成了孩子的痛苦。

  童年的经历和现在的育儿态度

  我有一位朋友,对自己刚满3岁的男孩也有不满。一次聊天时也说到孩子哭的问题,他认为“不能让孩子用哭来威胁父母”,他的作法是当孩子有了不合理的要求时,例如在浴盆里玩了两个小时还不肯出来,那他一定把孩子抱出来,无论孩子怎么哭,哭得快要背过气去,他也决不答应,就在旁边看着,让孩子哭。以致于爷爷看不过去,闹着要回老家。然后话题就转到了爷爷身上,他对自己的父亲颇有微词,认为父亲太溺爱孙子,动辄买上千元的玩具给孙子,而“我小时侯,我爸没少揍我……”大家都笑他原来是心理不平衡。我觉得他自己无意中说出了潜在的原因。

  专家:他不愿意让孩子用哭来威胁父母,这个概念是对的。但是方法很有问题,他不肯倾听孩子,也不肯灵活掌握原则,他觉得让步就是对孩子妥协,把跟儿子的对峙变成了权力斗争。他心里憋着一股火,跟孩子较劲,觉得当老子的应该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不能输给儿子。最后他可能觉得自己赢了。事实上,谁也没赢,孩子受到了伤害,爸爸也没得到他要的效果——孩子根本没明白“不能用哭来威胁父母”,而是觉得爸爸不爱自己。这确实是父亲对自己幼年所受委屈的一种发泄,他心里仍然在反抗当年父亲对自己的威胁。

  当爷爷的因为当年对自己儿子不够好,现在有一种弥补心理,要对孙子加倍地好,把那份内疚偿还回来,以获得自己心理的平衡。爷爷溺爱时,爸爸就会站到相反的位置,去充当那个严厉的角色,采用权威镇压的态度。

  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父母的心理问题,他们都在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忽视孩子的感受和利益,从而造成孩子出现问题。孩子为什么那么使劲地哭,因为家里态度不统一,孩子感觉得到爸爸和爷爷的态度是不同的,最后爷爷要站出来维护孩子。孩子处于一个三角矛盾中,成为家庭成员互相较量的砝码,这对孩子特别不利。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的作者徐浩渊博士反复告诫父母“把伤痕留在自己这里治疗”。我也在各种讲座和论坛里一再强调,孩子出现问题,不要先急着寻找怎样对付孩子的办法,而是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在什么地方造成了孩子的现状。

  也有这样的例子,做父母的自身不独立,依赖性很强。丈夫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分别依赖自己的妈妈,而两个老一辈的妈妈控制欲又很强,一个家庭里整天明争暗斗。年轻的一代即使搬出来自己住,但是心理上却仍然不能独立,当妈妈的因为孩子的事情,跟婆婆、妈妈以及丈夫都有很多矛盾。处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多半会出现心理问题——大人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处于理不清、掰不开的关系中,自己又不自觉,不了解什么是对孩子最有利的,有时知道了也会寻找借口不去做——因为这要自己承担一些麻烦、压力和痛苦,或颠覆原有的生活方式。这也很典型,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到了自己有孩子的年龄,自己的心理问题却还没解决,自己的心理疆界还没划定,孩子也会出问题。

  特别推荐:家庭教育误区,娇纵了孩子 感恩是教育也是一种品德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母婴首页!

编辑:幽幽草

来源:好孩子育儿网

(责任编辑:腾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