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后,许多父母会发出这样的无奈感叹:“有些孩子的问题,不是单靠教育就能解决的啊!”
可是,真的是孩子有问题吗?究竟问题是出在谁的身上,是孩子还是他们的父母?休 闲 居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孩子有问题吗?
4岁的洋洋被妈妈牵进了咨询室,他先羞涩地打量四周,然后好奇地东张西望:“这是什么啊?为什么椅子是这种形状的呢?”熟悉了环境后,他坐不住了,开始在咨询室里跑来跑去地玩耍ˇˇ看着活泼可爱的洋洋,咨询师不禁疑惑:这是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啊!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心理问题而来到这里呢?
只见洋洋的妈妈皱起眉头,命令到:“坐坐好,别疯了!”然后,她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你看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别的孩子都能坐得住,就是他喜欢跑动,只有好看的动画片才能把他‘定’住;别的孩子已经认识很多字了,而他现在一个还不认识,教他识字吧,他是记过忘过,最多只能记两天;别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都会告诉父母,而我问他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却一问三不知;别的孩子见了客人会打招呼,而他从来就不;别的孩子……而他……是不是他有问题呢?”洋洋妈妈一口气罗列出洋洋许多条“罪状”。
问题父母:去不了的“比较心”
洋洋的“坐不住”,其实正是一种以独特视角进行的探索和学习,因此,洋洋并没有什么问题,他是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真正的问题应该在于妈妈的“比较心态”。
妈妈习惯于将洋洋与其他孩子相比,以为这样能“鞭策”洋洋,但是她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因此,这样的比较只能带给洋洋消极负面的否定。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例如,就单纯的智力来说,并不是孩子认识的字越多,就代表着他的智力水平越高,因为智力是包括了言语-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等等多个方面,所以,父母应该坚信,总有一个领域是自己的孩子擅长的。
解决方法:从你做起
·改变说“某某孩子比你强”的语言习惯,经常反省“我是怎么做的”。
·寻找自己孩子的特长领域,并和孩子一起,把这些优势记录下来,贴在墙上。坚持下去,把这个记录单越写越长。
孩子有问题吗?
3岁的菲菲一声不响地蹲在咨询室的地上叠着纸鹤,小眼睛却一直在关注着妈妈,小耳朵也在认真听着妈妈和咨询师的谈话。
“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逆反太严重了,这才3岁多,以后可怎么办呢?”妈妈在抱怨。“我们单独谈谈吧!”咨询师暗示妈妈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作出消极评价。“没关系的,她也知道的,我们天天都说,可她就是不听话。”妈妈不以为然地继续说,“你不要她去做的事情,她偏偏去做,你让她去做的事情,她肯定不会做。像每天去幼儿园前,我们都告诉她不要和小朋友打架,她却天天打架……”咨询师注意到,随着妈妈的谈话,菲菲时而流露出得意的神情,时而表现出气愤——她也在参与着这次“审判”。
问题父母:藏不了的“暗示心”
两三岁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他们容易通过逆反来确认自己,但是,菲菲的表现并不仅是逆反,还含有对妈妈语言暗示的一种“迎合”。可以说,是妈妈无意识的暗示教育塑造了菲菲,所以菲菲的问题仍然可以在妈妈身上找到根源。
妈妈要求菲菲不犯错误,这样的“殷切希望”对于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显然过于苛刻。更严重的问题是,妈妈还“放大”了菲菲的这些错误。
在妈妈的眼中,菲菲的错误太多了,需要不断地督促她去改正,所以妈妈的口头语就是“你不要……”“你太不听话了!”。这类语言常常出现,就成了一种强化,使菲菲在潜意识中认为:“我就是一直这样犯错误的……我就是这样的孩子”。于是,符合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就不断出现,这反过来又“印证”了妈妈的判断,使妈妈更急切地“督促”菲菲改正错误,于是亲子之间就逐渐出现了这样一种消极的循环暗示。
解决方法:从你做起
A、妈妈要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你不要……”转变为“如果你……就会更好”。
B、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树立孩子的自信。
C、当孩子为引起别人的关注而故意制造麻烦时,不妨“视而不见”,不予理睬。
D、多和孩子沟通,并通过适当的亲子游戏,使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发泄和表达。
孩子有问题吗?
月月是一个上幼儿园大班的娇小的女孩。她羞羞怯怯地牵着妈妈的衣角,目光游移在咨询室的地板上,向咨询师问好的声音微弱到几乎听不到。而妈妈则热情地和咨询师打着招呼,迅速地把月月抱到椅子上坐好,耐心地试着茶杯的水温,然后弯着腰端给女儿喝。母女之间的关系看来很融洽,那究竟她们为什么来咨询呢?
月月妈妈的苦恼:“我把月月送到一家收费高、条件好的幼儿园,可是,快两年了,月月还是不能适应那儿的环境,常常一个人呆在角落中,不和老师、小朋友说话,上课的时候也不听老师的指挥,一个人不知道在想什么。其他小朋友推她打她,她也不知道还手……但是在家里,只要稍微不如意,她就会哭闹不休。奶奶烧的饭菜不可口,她会立即把碗扔在地上;爸爸出差没有给她带玩具,她会在地板上哭半天;哪怕是我下班回家晚了点,她也会噘起小嘴不理睬我。”
“那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咨询师问。
“当然是陪着笑脸哄她了----就这么一个孩子,她如果不高兴了,那我们全家还能高兴吗?”妈妈回答得很干脆。
“月月自己会做什么事情呢?”咨询师直截了当地问。
“什么也不会做。怀孕时我工作很忙,结果意外地早产,所以月月从小身体就不好。她出生不久,我又因为工作原因要出国,就把她送到了老家,交给外婆抚养——我一直很后悔,那时候我真应该在她身边照顾她……她身体不好,我总是害怕她生病,害怕她在幼儿园被人欺负——只要她能够天天高兴,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问题父母:放不下的“补偿心”
月月的退缩和依赖其实源于妈妈的心态。
对于先天体质差的孩子,妈妈正确的态度是去帮助孩子增强体质,并避免给孩子不良暗示,而月月的妈妈却始终怀着一种对孩子的内疚与补偿心理,完全包办了月月的生活。一家人无条件的宽容和溺爱,使月月习惯了这种环境,甚至会感到“娇弱真好!”。因此,虽然年龄在增长,月月的心理却停滞不前,她习惯于以娇弱来赢得父母的关注、老师的关注,也因为这份娇弱而体验到操控父母的威力,她不肯去适应外界多样的环境,更愿意躲在自己的“娇弱”里。所以,妈妈的爱给了月月保护,却剥夺了月月成长的空间。
已经6岁的月月必须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需要月月的努力,更需要妈妈的努力。
解决方法:从你做起
A、安排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和意志。
B、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做一些事情,帮她获得宝贵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C、卸掉心理包袱,正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爱孩子就应该帮助孩子独立。
D、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心软不纵容,逐渐建立起家庭中的规则意识。(文/安秋玲)
好孩子育儿网整理编辑(责任编辑:steve)
来源: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