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身材娇小的缘故,与西方人的同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看上去往往要小两三岁。岂止是看上去“小”,心理年龄也普遍比实际年龄小,做事很幼稚,爱哭,依赖性强,总是希望别人都包办了才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也往往考虑不够。
休 闲 宝贝 网
这些行为特征使中国留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难堪。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就曾经因为在午饭时间去找老师问问题,而大受指责,理由是作为成年人,竟不懂在别人吃午餐时不能提问。又比如,有的同学当众哭泣,遭到嘲笑。 >>>如何把孩子变成“小绅士”
对这类情况,人们通常用东西文化差异来解释。比如,英国人基本不在陌生人面前哭,即使在亲人的葬礼上,大声哭泣也被看作是无礼的。因此中国学生在老师面前哭诉困难,确实会令老师感到困窘。实际上,这种哭诉只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或者从小以来的一种习惯,在英国却被人解读为年幼无知,不能控制自己。
诚然,“文化差异”的确是留学生在外国遭遇困难的原因之一。但是,“文化差异”一词大而空泛,将中国留学生所有的不适应和幼稚归于“文化差异”,反而无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有一次,在伦敦参观展览,记录片的放映厅很小,而参观的人比较多,椅子不够用了。我亲眼看到,很多家长叫自己的孩子坐到地上去,以便空出椅子给更需要的人。其中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赖在椅子上不起来。他的父母一再过去劝说,直到孩子坐到了地上为止。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大概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次,我到曼彻斯特一位电视制片人家里做客。他们带着5岁的儿子到车站接我,一见面,男主人就把我的双肩背包接过去,递给了小儿子,说:“大卫,做个绅士。”于是,小小胖胖的孩子就一路拖着背包跟在我后面,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他父母倒是若无其事,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独生子懂得给女客人拎包是很正常的,甚至是他们引以为自豪的。
“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尼克松曾经在回忆录中这样说。这恰恰是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 >>>宝宝学礼仪 “绅士”变“霸王”
实际上,在中国家庭教育中,谦和待人和助人为乐是很重要的一项。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国内的家庭教育很好,完全懂得出门要注意礼貌。几乎我认识的所有英国人都承认,狂妄无礼的中国留学生是很少见的。他们的不足是显得幼稚和“不懂事”。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独立行为能力训练不够。从这点看,留学生幼稚,让“家长”而不是让“文化差异”来负责或许更切合实际。
当前,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很多。如果每位中国人都从小事做起,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强的性格,这不仅对孩子本人有益,也许还会使我们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更融洽些。
延伸阅读:英国家庭中的“绅士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观念与行为,对孩子道德意识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我们来看看他们一些做法。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的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父母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在一般的家庭当中, 5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不管是对什么人,孩子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对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将受到父母的训斥,包括身体的惩罚。只有懂事而有礼貌的孩子才会受到父母的夸奖。这仅仅是英国家庭中绅士教育的一个侧面。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最好的教育是给孩子需要的帮助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国人认为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的。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这也是英国人的观点。父母应对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样适应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父母就没能尽到教育的职责,这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他们应该感到愧疚,向社会检讨。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悉心照料他们,但不应娇宠、溺爱他们。所以,英国的年轻父母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便地爬,随意地玩。总之,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当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时,英国的父母绝不会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使他们明白,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这一点西方的大部分国家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不论条件如何,都不会对小孩娇宠,人们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为的艰难,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意外的困难。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有些公学举世闻名。在这些名牌公学里上学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学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然而,在公学里读书的富家子弟却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校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这样做是为了除去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的精神素质。在公学里,人们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树立一种合乎自然的价值观。在英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模拟的生活环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环境的磨练,准备许多实际生活的本领,以增强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的能力。这也是对孩子的另一种钟爱,这种爱强于对孩子的和过分的呵护,这是父母必须做出的一种真爱。
传统是无所不在的,一旦形成传统,习惯就会不问理由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当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为不问其所以然则然的自觉。传统的人文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植根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所在,也成为他们行为的主导。在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那样的统一,以至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按传统办事,按传统的标准去评定孩子的行为。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因为现实的成人社会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们认为,作为一个绅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学会忍耐,将来也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对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会给予严厉的训斥。这样,日子久了,孩子渐渐地就会明白,他是生活在一个只能依靠自己的环境当中,不管是哪种痛苦,都不必求助别人,要自己去忍耐。时间一长,孩子的坚忍性格会自然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是英国人一致的看法。
>>>如何引导儿童进行安全教育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长大后会受益匪浅,一些人在后来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领会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过这样经历的孩子在其成人后也会这样去要求他的孩子,这样便形成了传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种固定的模式。